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科学试题1.(2023七上·鄞州期中)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10月8日在杭州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201金111银71铜的好成绩,刷新了记录。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提出问题 B.进行实验C.建议假说 D.获取事实与证据2.(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符的是( )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C.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蜻蜓点水D.生物能生长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3.(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乳酸菌 B.灵芝 C.酵母菌 D.青霉4.(2023七上·鄞州期中)近年来,我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将油桃和蟠桃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了油蟠桃,那么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的是(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遗传的多样性C.科学技术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5.(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七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①金蝉脱壳 ②螳臂挡车 ③井底之蛙 ④瓮中捉鳖 ⑤虾兵蟹将 ⑥鱼目混珠 ⑦蜂拥而至,其中所涉及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成语是( )A.①②⑤⑥ B.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⑦6.(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80秒=180秒×1/60=3分钟B.1.8米=1.8×1000=1800毫米C.0.55升-0.55×1000毫升=550嘉升D.0.556千克=0.556千克×1000=556克7.(2023七上·鄞州期中)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如下4个数据,其中一个数据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 ( )A.230mm B.23.0cm C.2.3dm D.0.230m8.(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明用托盘天平称一个小石块质量时将被测物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读数为28.8g,该天平的最小砝码为10g,则物体质量为( )A.18.8g B.27.2g C.21.2g D.11.2g9.(2023七上·鄞州期中)分布在属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 )①警成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④竞争A.③⑤ B.③ C.①④ D.②③10.(2023七上·鄞州期中)山药、胡萝卜、白果的食用部位分别是( )A.根、茎、果实 B.茎、根、果实C.茎、根、种子 D.根、茎、种子11.(2023七上·鄞州期中)一位年轻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只体温计先后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只是测甲前把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测得的读数是37.2℃,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结果乙、丙的体温读数均为37.8℃,则丙的体温真实值应为( )A.等于37.8℃ B.小于37.8℃C.小于或等于37.8℃ D.大于或等于37.8℃12.(2023七上·鄞州期中)在运动会上的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果在测量时没有将皮卷尺拉直,则测量值将会 ( )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都有可能13.(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过程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酿造米酒 B.现榨果汁 C.碾磨米粉 D.溶解蔗糖14.(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A.娃娃鱼 B.鳙鱼 C.鱿鱼 D.鲸鱼15.(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同种生物性状差异性的是( )A.黑马和白马毛也有差异 B.黄种人和白种人鼻梁有高低C.黑藻和蓝藻形态各异 D.橙子有的甜,有的不甜16.(2023七上·鄞州期中)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这是由于生物具有什么样的生物特征( )A.新陈代谢 B.生殖 C.遗传变异 D.进化17.(2023七上·鄞州期中)图中的黑色部分表示四种动物共有的特点。则该特点是( )A.卵生 B.用肺呼吸C.体温恒定 D.具有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18.(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科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小科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9毫升 B.大于9毫升 C.等于9毫升 D.无法确定19.(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是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B.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狗的近C.其中,猫与虎长得最相像D.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20.(2023七上·鄞州期中)一架天平的最大测量值是200 g,有四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量质量约为150 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 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取出砝码)( )A.100 g↓、20 g↓、20 g↓、5 g↓B.100 g↓、50 g↓↑、20 g↓、20 g↓、5 g↓C.100 g↓、50 g↓↑、20 g↓、20 g↓、10 g↓↑、5 g↓D.50 g↓、100 g↓、50 g↑、20 g↓、20 g↓、5 g↓21.(2023七上·鄞州期中)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B.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D.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22.(2023七上·鄞州期中)运动会在喜庆、热烈、团结的氛围中开幕。同学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的身影依旧留在我们的脑海。百米冠军来了,我们测测他的脉搏。他30秒的脉搏为50次,则该同学的心率和心跳一次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A.50,0.6秒 B.100,0.6秒 C.50,1.67秒 D.100,1.67秒23.(2023七上·鄞州期中)倡导低碳生活,建立低碳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绿色植物在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苔藓植物24.(2023七上·鄞州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温度为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若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若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25.(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所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烧瓶外液体上升B.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烧瓶内液体上升C.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烧瓶内液体下降D.A和B两点的值,B点的温度值要小点26.(2023七上·鄞州期中)(1)在科学学习中探索自然的两种重要方法是 和 。(2)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 表,该表采用 的方法鉴定生物。(3)生物分类等级共有7个,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就越 。27.(2023七上·鄞州期中)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 的性质制成的。其规定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的温度定为0℃,把 的温度定为100℃。28.(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易生锈 ③电灯发光 ④煤气燃烧⑤镁能燃烧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熔化29.(2023七上·鄞州期中)有些植物的茎不是直立的,请分别指出下列植物各属于哪类茎。(1)草莓 ;(2)牵牛花 ;(3)葡萄 。30.(2023七上·鄞州期中)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 环境的适应。(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 环境的一种适应。(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 ,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 环境表现。31.(2023七上·鄞州期中)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搭载着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奔向太空。31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两个乘务组顺利完成在轨交接。一个质量为500g的货物随“神舟十七号”升入太空,则其在太空中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中展开的帆板是一种收集 的装置。最终储存在蓄电池中的能量是 能。32.(2023七上·鄞州期中)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A.章鱼B.鲸 C.鲨鱼 D.娃娃鱼 E.甲鱼(1)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将动物分为两类,其中无脊椎动物有 (填字母)(2)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是 (填字母);从生殖方式上比较C、D、E和B,B的特点是 ;一生中用过三种器官呼吸的动物是 (填字母)。(3)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填字母)。33.(2023七上·鄞州期中)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所给生物分类,然后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A到F中,C,F所代表的生物名称:C ,F 。(2)在这些生物中,能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是 (填字母代号)。34.(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所示:甲图中细铜丝的直径是 mm,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丙图中停表的示数是 s。35.(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下图是小明在某次物理实验中的操作,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下图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② ④ (2)小明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称量某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乙图所示,从图乙中读出小明这次所称物体的质量是 。(3)小明称完上述物体后还想准确称取5克食盐,于是他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后,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则该同学下一步的操作是 。(4)下列情况中会造成天平读数偏小的是 。A.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倾斜,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B.用油污的手直接拿取砝码C.天平调平时,游码未归零D.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E.左物右码放反F.砝码磨损36.(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红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的示数是4℃,82℃时的示数是80℃。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刻度是均匀的。(1)请你提出两条提高温度计精确度的建议: ; 。(2)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为23℃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3)在什么温度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37.(2023七上·鄞州期中)一个圆柱形储油罐,里面装有贵重的液体工业原料。因出口阀门封闭不严,液体向外滴漏。小科为了搞清一昼夜滴漏的液体质量,他用天平、秒表、烧杯等仪器做了如下实验:①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1。②将烧杯放在出口下面,当第1滴液体滴到烧杯时,开启秒表并数1,第二滴液体滴到烧杯时数2……,一直数到n时停下秒表,记下时间t。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总质量m2。请问:(1)一滴液体的质量是 ;(2)每滴一滴液体所需的时间是 。38.(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科在课外活动时偶然将两个弹性球叠放在一起同时自由下落,发现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大于下落的高度。于是,他想探究同一个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两个弹性球下落的高度有关;②与下面弹性球的质量有关;③与下面弹性球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柯选取了质量为100g的A球作为上面的反弹小球,用体积相同的B、C、D三个球分别作为下面的弹性球,B、C两球质量相同但材料不同,C、D两球材料相同但质量不同,小科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做了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实验序号 下面弹性球 质量/kg 下落高度/m A球反弹高度/m1 B 0.5 0.9 1.62 1.1 1.93 1.3 2.14 C 0.5 0.9 1.75 1.1 2.06 1.3 2.57 D 0.8 0.9 2.28 1.1 2.39 1.3 2.8(1)小科实验选取的测量工具有 和 。(2)比较三次实验序号4、5、6,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3)比较实验序号 ,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下面弹性球的材料、下落高度等条件一定时,下面弹性球的质量越大,上面弹性球反弹高度越高。39.(2023七上·鄞州期中)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①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②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1)③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2)④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1粒来完成实验 。(3)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____。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4)⑥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普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 。40.(2023七上·鄞州期中)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 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 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示数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后,熄灭灯泡的同时,同学们迅速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 。(4)请你指出该实验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然后得出结论。故答案为:D。2.【答案】C【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1、捕食关系反映了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2、向光性是植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3、蜻蜓点水就是蜻蜓产卵,卵直接产入水中,或产于水草上;4、生物没有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主要是因为生物都有繁殖个体的能力。【解答】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蝉、黄雀三者之间的一种捕食关系,反映出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前后相符,A错误;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葵花向太阳是一种向光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前后相符,B错误;C: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蜻蜓点水。晴蜓点水主要是在产卵,不是排代谢废物,前后不符,C正确;D:生物能生长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枯荣反应了草的生长与死亡,反应出生物能生长繁殖,前后相符,D错误。故选C3.【答案】A【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细菌没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解答】A、乳酸菌属于细菌,不属于真菌,A符合题意。B、灵芝属于植物,不属于菌落,B不符合题意。C、酵母菌属于真菌,C不符合题意。D、青霉属于真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答案】B【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解答】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将油桃和蟠桃进行杂交,培育出油蟠桃,利用的就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故答案为:B。5.【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解析】【分析】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解答】 ①金蝉脱壳中的蝉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②螳臂挡车中的螳是螳螂属于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井底之蛙中的蛙是指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④瓮中捉鳖中的鳖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⑤虾兵蟹将中的虾、蟹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⑥鱼目混珠中的鱼属于鱼类,属于脊椎动物; ⑦蜂拥而至中的蜂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故答案为:D6.【答案】C【知识点】单位换算【解析】【分析】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解答】 A.180秒=180×分钟=3分钟,故A错误;B.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故B错误;C.0.55升=0.55×1000毫升=550毫升,故C正确;D.0.556千克=0.556×1000克=556克,故D错误。故选C。7.【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一个正确的长度的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两部分,从右边数起,第二位就是尺的分度值,据此分析即可。【解答】230mm中,“3”的单位是c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23.0cm中,“3”的单位是c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2.3dm中,“2”的单位是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0.230m中,3”的单位是c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同一把尺的分度值相同,因此2.3dm肯定是错误的。故选C。8.【答案】D【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无论放置情况如何,一定是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解答】 托盘天平称一个小石块质量时将被测物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读数为28.8g,该天平的最小砝码为10g,说明游码的示数为8.8g,则左盘砝码20g=m+8.8g,解得m=11.2g,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9.【答案】A【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解答】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但是,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只有③⑤正确。故答案为:A。10.【答案】C【知识点】器官和系统【解析】【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解答】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山药我们食用的是茎、胡萝卜食用的是变态的根、白果(银杏)食用的是种子。故答案为:C。11.【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体温,如果该病人的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就是前一个病人的体温数据;如果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解答】 测量甲的体温前用力甩了几下,故测量甲的体温是正确的,为37.2℃;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就用来测量乙和丙的体温,测量乙的体温时,显示37.8℃,该病人的体温高于37.2℃,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为37.8℃。测量丙的体温时,因为使用前没有将水银柱甩下来,显示的仍然是体温计原来的示数37.8℃,那么,丙的体温可能小于或等于37.8℃。故选C。12.【答案】B【知识点】误差分析【解析】【分析】根据“长度结果=”分析判断。【解答】如果在测量时没有拉紧皮卷尺,那么长度标准会减小,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测量值会偏大。故选B。13.【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酿造米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现榨果汁的过程中是从水果中分出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碾磨米粉的过程中只是米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溶解蔗糖的过程中只是蔗糖溶解在水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14.【答案】A【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据此答题.【解答】A、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鳙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符合题意。故B正确;C、鱿鱼身体柔软,贝壳退化,属于软体动物,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鲸鱼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A。15.【答案】C【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解析】【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解答此题可以从相对性状的概念方面来切入。【解答】A、黑马和白马毛色有差异,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黄种人和白种人鼻梁有高低,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C、黑藻和衣藻形态各异,是两个物种,不是相对性状。D、橙子有的甜,有的不甜,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6.【答案】B【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生物能新城代谢,能生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也会进化。【解答】A、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排汗、排尿等.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但这不是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B、生殖:性成熟的生物体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保证生命的连续性,B符合题意。C、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这也是生物的特征,但这不是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D、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但这不是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解答】A、青蛙、鲫鱼、蛇是卵生,鲸是胎生,A错误。B、熊猫、蛇、青蛙用肺呼吸,青蛙的肺不发达,用皮肤辅助呼吸,鲫鱼用鳃呼吸,B错误。C、蛇、青蛙、鲫鱼体温不恒定;鲸体温恒定,C错误。D、青蛙、鲫鱼、蛇、熊猫的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脊椎动物,D正确。故答案为:D。18.【答案】B【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仰视容易将示数读小,俯视容易将示数读大。【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方法正确,读数为18毫升,实际等于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将剩余液体的体积读大,剩余液体的体积就是小于9毫升的,则小科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9毫升。故选B。19.【答案】A【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解答】A、由题中的分类索引可知,虎和豹同科,虎与猫同属,科>属,因此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少。故符合题意;B、猫与豹同科,猫和狗同目,目比科大,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狗的近。故不符合题意;C、猫与虎同属,虎和豹同科,猫和狗同目,目>科>属,因此猫与虎长得相像度最大,亲缘关系最近。故不符合题意;D、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0.【答案】B【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先将砝码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解答】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砝码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根据四个选项可知,首先放入100g的砝码后,此时天平还是左盘重,接下来将50克放下又拿起,说明物体质量小于150克。那放下两个20克之后已经140克了,就无需再放下10克来试了,因为20+20+10=50,结果必然是加10克后多了,右盘下沉,因此10克不需加,直接试5克,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1.【答案】D【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最大的区别是:摄食方式不同,动物智能摄取外界物质,作为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植物可以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解答】 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但是动物不能。故答案为:D.22.【答案】B【知识点】时间的测量【解析】【分析】心跳一次用的时间=时间÷次数;心率就是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根据总时间÷一次心跳的时间计算即可。【解答】心跳一次用的时间:30秒÷50次=0.6秒/次;该同学的心率为:60秒÷0.6秒/次=100次。故选B。23.【答案】A【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解答】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数量极为庞大,分布也十分广泛。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可见A正确。故答案为:A。24.【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变化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刻度尺会受热膨胀,被测物体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物体一旦受热体积就会发生变化。【解答】 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故B、C错误。故选C。25.【答案】A【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 AB.若气温升高,瓶内气体的体积都会增大,则瓶内气压增大,于是烧瓶内液体会在瓶内气体压强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导致烧瓶外液体上升,故A正确,B错误;C.若气温下降,则瓶内气体的体积会缩小,对瓶内液体的压强会变小,所以瓶外液体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瓶中导致瓶内液体上升,故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气温较高时液柱的高度较低,气温较低时液柱的高度较高,则B点的温度值要高于A点的温度值,故D错误。故选A。26.【答案】(1)实验法;观察法(2)检索;特征对比(3)少【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解析】【分析】1、熟悉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2、鉴别生物种类的常用工具是生物检索表。3、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据此答题。【解答】(1)科学学习中探索自然的两种重要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实验和观察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的条件下在现。科学探究需要实验,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验证和得出结论,需要建立假设,需要用证据去证明假设,还需要应用科学原理来解释。这些都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2)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根据使用目的不同,生物检索表会分至不同的分类阶元。检索表将某一群生物依照某些稳定且易于观察和鉴别的特征进行一系列的二分,最终指向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阶元。检索表一般不提供直观的图片,也不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行完整的特征描述,用于二分的文字描述常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因而使用检索表需要一定专业背景并接受专门的训练,否则很难通过检索表获得正确的结果。但是由于检索表以稳定而显著的特征进行分类,故而使用检索表鉴定生物物种一般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3)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27.【答案】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沸水【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温度的基本知识解答即可。【解答】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 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规定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定为100℃。28.【答案】③⑦;①②⑤【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解答】①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② 钢铁易生锈,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③ 电灯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④ 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为化学变化;⑤ 镁能燃烧,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⑦ 冰雪熔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则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③⑦,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①②⑤。29.【答案】(1)匍匐茎(2)缠绕茎(3)攀援茎【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解析】【分析】根据茎的生长方向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等。大多数植物的茎直立向上生长,属于直立茎。【解答】(1)草莓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长地面上,属于匍匐茎。(2)牵牛花螺旋状缠绕而上,属于缠绕茎。(3)葡萄的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属于攀援茎。30.【答案】(1)干旱(2)寒冷(3)翼(4)海底【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解答】(1)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是植物对冬季寒冷气候的一种适应。(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前肢变成翼,可以扇动空气,有利于空中飞行,这都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海底环境的表现。31.【答案】不变;太阳能;化学【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的属性分析;(2)展开的帆板是一种能自动调整位置,使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帆板上,收集太阳能的装置。【解答】 (1)物体的质量是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所在位置无关,所以这些货物在太空中的质量不变;(2)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帆板上,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32.【答案】(1)A(2)C;胎生哺乳;D(3)E【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由软体动物进化而来。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六大类。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是典型的鱼类。章鱼无脊柱,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生活在水中,属于两栖动物。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哺乳。【解答】(1)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将动物分为两类,其中无脊椎动物有A。(2)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是C;从生殖方式上比较C、D、E和B,B的特点是胎生哺乳;一生中用过三种器官呼吸的动物是D。(3)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E。33.【答案】(1)蜈蚣;水杉(2)D【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1.没有叶绿体的是动物,动物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的动物,因此A是草履虫。2,.藏羚羊和蜈蚣的身体都有许多的细胞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其中藏羚羊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蜈蚣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因此B是藏羚羊,C是蜈蚣。3.有叶绿体的是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因此D代表葫芦藓。4.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种子,属于种子植物.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因此F代表水杉,E代表水稻。【解答】(1)C体内没有叶绿体,是动物,这种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图中的蜈蚣属于无脊椎动物且是多细胞动物,因此C是蜈蚣;F有种子,没有果皮,是裸子植物,故F是水杉。(2)根据分析可知,D代表葫芦藓,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所以人们通常把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34.【答案】2.0;-6;101【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解析】【分析】 (1)使用刻度尺时要先认清它的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先数出铜丝的匝数n,用刻度尺测出铜丝的总长度L,铜丝的直径为;(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3)停表的小表盘代表分,大表盘代表秒,把两个表盘的读数相加,即为停表的示数。【解答】 (1)图甲中,铜丝的匝数是n=25匝,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铜丝左端与10.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15.00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铜丝总长度L=15.00cm-10.00cm=5.00cm,则铜丝的直径;(2)图乙中,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线以下,故示数为-6℃;(3)图丙中,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1s处,即秒表的读数为1min41s=101s。35.【答案】(1)游码;平衡螺母(2)62.4g(3)取下适量的药品,直到天平平衡(4)ABD【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1)根据托盘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来分析;(2)根据砝码和游码示数来分析;(3)根据调解天平平衡的方法来分析;(4)根据造成天平读数偏小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1)②是游码,④是平衡螺母;(2)小明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称量某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乙图所示,从图乙中读出小明这次所称物体的质量是50g+10g+2.4g=62.4g;(3)小明称完上述物体后还想准确称取5克食盐,于是他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后,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指针偏向左侧,说明药品过量了,则该同学下一步的操作是取下适量的药品,直到天平平衡;(4)A.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倾斜,正确的做法是往右盘添加小砝码或向右拨动游码,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会造成天平读数偏小,故A符合题意。B.天平砝码沾油污之后,砝码本身质量增加,读数比实际值偏小,故B符合题意。C.游码未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说明一开始就有了一定的示数,而这部分示数最终会计算在测量的结果之内,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D.指针偏向右侧,说明一开始左侧的质量就偏小,而这一部分质量必须通过减少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读取出来的,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D符合题意。E.正确的操作是左物右码,平衡时可得物质量=砝码+游码,例如,物重10.1g,则需要10g砝码和0.1g的游码如果把物和码放反,平衡时则变成码=物+游,那么,同样物重10.1g,就需要11g砝码和0.9g的游码才能平衡。砝码(11g)=物质质量(10.1g)+游码(0.9g)但读数是读砝码和游码,也就是11g+0.9g=11.9g,比实际物重大,故E不符合题意。F.磨损的砝码会使其质量变小,就必须多添加或多移动游码的位置,从而使最终的读数变大,故F不符合题意。故选ABD。36.【答案】(1)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换用容积更大的玻璃泡(2)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以这支温度计每增加相同的示数时,实际温度的增加也是相同的;且当x=0℃时。y不可能也是0℃.由此可得:y和x的关系在形式上应为y=ax+b-----①(a、b为某一常量)由于x1=4℃时,y1=2℃;x2=80℃时,y2=82℃,把这两组数据分别代入①式得到4℃×a+b=2℃80℃×a+b=82℃解这个联立方程组得:,即:----------②把x3=23℃代入②式得:y3=22℃,这表示当这支温度计示数为23℃时,实际温度为22℃。(3)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即在数值上x=y,则在②式中令y=x,即;解之得:x=42℃,即表示在42℃时温度计的示数与实际温度相同。【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把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更细一些;液体膨胀体积变化一定的情况下,玻璃管越细,那么液柱移动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了,或换用容积更大的玻璃泡;(2)(3)首先知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根据它和标准温度计的比较,先计算出这支不准确温度计分度值的实际温度,然后利用新的分度值导出实际温度y与任意温度x的公式。然后根据条件代入数据计算即可。【解答】 (1)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因此建议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换用容积更大的玻璃泡。37.【答案】(1)(2)【知识点】时间的测量【解析】【分析】 (1)先计算滴n滴液体的质量,再计算每一滴液体的质量;(2)已知滴n滴液体的时间,则这段时间的时间间隔为n-1,由此计算每滴一滴液体经历的时间。【解答】 (1)由题n滴液体质量就为m2-m1,所以一滴液体质量就为 ;(2)每滴液体经历的时间是由第2步求出,从第一滴开始数1并计时,因为数1时才开始计时,所以数1时这第1滴经历的时间是没计算在总时间t内的,所以每滴液体经历的时间为。38.【答案】(1)天平;刻度尺(2)相同的弹性球,下落高度越高,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3)4、7(或5、8或6、9)【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 (1)实验中需要测量小球下落的高度和弹起的高度;(2)(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相同点和不同点,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1)由表中数据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球下落的高度和球反弹高度,故实验选取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刻度尺;(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序号4、5、6,相同的弹性球,下落高度越高,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3)比较实验序号4、7(5、8或6、9)可知,弹性球的材料相同,下落相同高度时,质量越大的,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故结论为:在下面弹性球的材料、下落高度等条件一定时,下面弹性球的质量大,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39.【答案】(1)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数目(2)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C;D(4)实验中增加对照组【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该兴趣小组的探究的是“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实验,因此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数目。(2)1粒青蛙的受精卵数量太少,偶然性较大,难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因此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故选 C、D。(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试验,需要设置对照组,因此改进建议是:实验中增加对照组,如增加4号培养皿,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别与1、2、3号培养皿形成对照试验。40.【答案】(1)光照强度(2)受热均匀(3)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4)熄灭灯泡的同时,同学们迅速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改进:在灯泡工作时读数。【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1)探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时应控制材料和光照强度相同,颜色不同;(2)从纸筒受热均匀考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4)读取温度计示数时应点燃白炽灯。【解答】 (1)要研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颜色并把温度计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3)分析表中数知,黑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高,白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4)若熄灭灯泡时读数,温度计示数会发生变化,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可在灯泡工作时读数。1 /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科学试题1.(2023七上·鄞州期中)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10月8日在杭州收官,中国代表团共获得201金111银71铜的好成绩,刷新了记录。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提出问题 B.进行实验C.建议假说 D.获取事实与证据【答案】D【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其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检测人员会对运动员进行尿检、血检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测人员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然后得出结论。故答案为:D。2.(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符的是( )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C.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蜻蜓点水D.生物能生长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答案】C【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1、捕食关系反映了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2、向光性是植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3、蜻蜓点水就是蜻蜓产卵,卵直接产入水中,或产于水草上;4、生物没有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主要是因为生物都有繁殖个体的能力。【解答】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蝉、黄雀三者之间的一种捕食关系,反映出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前后相符,A错误;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葵花向太阳是一种向光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前后相符,B错误;C: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蜻蜓点水。晴蜓点水主要是在产卵,不是排代谢废物,前后不符,C正确;D:生物能生长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枯荣反应了草的生长与死亡,反应出生物能生长繁殖,前后相符,D错误。故选C3.(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乳酸菌 B.灵芝 C.酵母菌 D.青霉【答案】A【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细菌没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解答】A、乳酸菌属于细菌,不属于真菌,A符合题意。B、灵芝属于植物,不属于菌落,B不符合题意。C、酵母菌属于真菌,C不符合题意。D、青霉属于真菌,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4.(2023七上·鄞州期中)近年来,我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将油桃和蟠桃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了油蟠桃,那么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的是(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遗传的多样性C.科学技术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解答】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如将油桃和蟠桃进行杂交,培育出油蟠桃,利用的就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故答案为:B。5.(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七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①金蝉脱壳 ②螳臂挡车 ③井底之蛙 ④瓮中捉鳖 ⑤虾兵蟹将 ⑥鱼目混珠 ⑦蜂拥而至,其中所涉及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成语是( )A.①②⑤⑥ B.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⑦【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解析】【分析】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两栖类、鸟类。【解答】 ①金蝉脱壳中的蝉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②螳臂挡车中的螳是螳螂属于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井底之蛙中的蛙是指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④瓮中捉鳖中的鳖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⑤虾兵蟹将中的虾、蟹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⑥鱼目混珠中的鱼属于鱼类,属于脊椎动物; ⑦蜂拥而至中的蜂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故答案为:D6.(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80秒=180秒×1/60=3分钟B.1.8米=1.8×1000=1800毫米C.0.55升-0.55×1000毫升=550嘉升D.0.556千克=0.556千克×1000=556克【答案】C【知识点】单位换算【解析】【分析】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换算过程中只能有一个单位,即换算成的单位,要写在进率的后面。【解答】 A.180秒=180×分钟=3分钟,故A错误;B.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故B错误;C.0.55升=0.55×1000毫升=550毫升,故C正确;D.0.556千克=0.556×1000克=556克,故D错误。故选C。7.(2023七上·鄞州期中)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如下4个数据,其中一个数据是错误的,这个数据是 ( )A.230mm B.23.0cm C.2.3dm D.0.230m【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一个正确的长度的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两部分,从右边数起,第二位就是尺的分度值,据此分析即可。【解答】230mm中,“3”的单位是c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23.0cm中,“3”的单位是c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2.3dm中,“2”的单位是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0.230m中,3”的单位是c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cm。同一把尺的分度值相同,因此2.3dm肯定是错误的。故选C。8.(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明用托盘天平称一个小石块质量时将被测物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读数为28.8g,该天平的最小砝码为10g,则物体质量为( )A.18.8g B.27.2g C.21.2g D.11.2g【答案】D【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无论放置情况如何,一定是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物体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解答】 托盘天平称一个小石块质量时将被测物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读数为28.8g,该天平的最小砝码为10g,说明游码的示数为8.8g,则左盘砝码20g=m+8.8g,解得m=11.2g,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9.(2023七上·鄞州期中)分布在属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 )①警成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④竞争A.③⑤ B.③ C.①④ D.②③【答案】A【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解答】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但是,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只有③⑤正确。故答案为:A。10.(2023七上·鄞州期中)山药、胡萝卜、白果的食用部位分别是( )A.根、茎、果实 B.茎、根、果实C.茎、根、种子 D.根、茎、种子【答案】C【知识点】器官和系统【解析】【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解答】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山药我们食用的是茎、胡萝卜食用的是变态的根、白果(银杏)食用的是种子。故答案为:C。11.(2023七上·鄞州期中)一位年轻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只体温计先后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只是测甲前把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测得的读数是37.2℃,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结果乙、丙的体温读数均为37.8℃,则丙的体温真实值应为( )A.等于37.8℃ B.小于37.8℃C.小于或等于37.8℃ D.大于或等于37.8℃【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体温,如果该病人的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就是前一个病人的体温数据;如果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解答】 测量甲的体温前用力甩了几下,故测量甲的体温是正确的,为37.2℃;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就用来测量乙和丙的体温,测量乙的体温时,显示37.8℃,该病人的体温高于37.2℃,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为37.8℃。测量丙的体温时,因为使用前没有将水银柱甩下来,显示的仍然是体温计原来的示数37.8℃,那么,丙的体温可能小于或等于37.8℃。故选C。12.(2023七上·鄞州期中)在运动会上的跳远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果在测量时没有将皮卷尺拉直,则测量值将会 ( )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都有可能【答案】B【知识点】误差分析【解析】【分析】根据“长度结果=”分析判断。【解答】如果在测量时没有拉紧皮卷尺,那么长度标准会减小,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测量值会偏大。故选B。13.(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过程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酿造米酒 B.现榨果汁 C.碾磨米粉 D.溶解蔗糖【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酿造米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现榨果汁的过程中是从水果中分出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碾磨米粉的过程中只是米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溶解蔗糖的过程中只是蔗糖溶解在水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14.(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A.娃娃鱼 B.鳙鱼 C.鱿鱼 D.鲸鱼【答案】A【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据此答题.【解答】A、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属于两栖动物,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鳙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符合题意。故B正确;C、鱿鱼身体柔软,贝壳退化,属于软体动物,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鲸鱼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A。15.(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同种生物性状差异性的是( )A.黑马和白马毛也有差异 B.黄种人和白种人鼻梁有高低C.黑藻和蓝藻形态各异 D.橙子有的甜,有的不甜【答案】C【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解析】【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解答此题可以从相对性状的概念方面来切入。【解答】A、黑马和白马毛色有差异,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B、黄种人和白种人鼻梁有高低,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C、黑藻和衣藻形态各异,是两个物种,不是相对性状。D、橙子有的甜,有的不甜,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6.(2023七上·鄞州期中)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这是由于生物具有什么样的生物特征( )A.新陈代谢 B.生殖 C.遗传变异 D.进化【答案】B【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生物能新城代谢,能生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也会进化。【解答】A、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排汗、排尿等.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但这不是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B、生殖:性成熟的生物体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保证生命的连续性,B符合题意。C、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的差异这也是生物的特征,但这不是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D、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但这不是生物一般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7.(2023七上·鄞州期中)图中的黑色部分表示四种动物共有的特点。则该特点是( )A.卵生 B.用肺呼吸C.体温恒定 D.具有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解答】A、青蛙、鲫鱼、蛇是卵生,鲸是胎生,A错误。B、熊猫、蛇、青蛙用肺呼吸,青蛙的肺不发达,用皮肤辅助呼吸,鲫鱼用鳃呼吸,B错误。C、蛇、青蛙、鲫鱼体温不恒定;鲸体温恒定,C错误。D、青蛙、鲫鱼、蛇、熊猫的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脊椎动物,D正确。故答案为:D。18.(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科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小科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9毫升 B.大于9毫升 C.等于9毫升 D.无法确定【答案】B【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 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仰视容易将示数读小,俯视容易将示数读大。【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方法正确,读数为18毫升,实际等于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将剩余液体的体积读大,剩余液体的体积就是小于9毫升的,则小科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9毫升。故选B。19.(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是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B.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狗的近C.其中,猫与虎长得最相像D.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答案】A【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解答】A、由题中的分类索引可知,虎和豹同科,虎与猫同属,科>属,因此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少。故符合题意;B、猫与豹同科,猫和狗同目,目比科大,因此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狗的近。故不符合题意;C、猫与虎同属,虎和豹同科,猫和狗同目,目>科>属,因此猫与虎长得相像度最大,亲缘关系最近。故不符合题意;D、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0.(2023七上·鄞州期中)一架天平的最大测量值是200 g,有四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量质量约为150 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 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取出砝码)( )A.100 g↓、20 g↓、20 g↓、5 g↓B.100 g↓、50 g↓↑、20 g↓、20 g↓、5 g↓C.100 g↓、50 g↓↑、20 g↓、20 g↓、10 g↓↑、5 g↓D.50 g↓、100 g↓、50 g↑、20 g↓、20 g↓、5 g↓【答案】B【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先将砝码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解答】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砝码从大到小的顺序增减。根据四个选项可知,首先放入100g的砝码后,此时天平还是左盘重,接下来将50克放下又拿起,说明物体质量小于150克。那放下两个20克之后已经140克了,就无需再放下10克来试了,因为20+20+10=50,结果必然是加10克后多了,右盘下沉,因此10克不需加,直接试5克,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1.(2023七上·鄞州期中)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B.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D.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答案】D【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最大的区别是:摄食方式不同,动物智能摄取外界物质,作为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植物可以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解答】 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但是动物不能。故答案为:D.22.(2023七上·鄞州期中)运动会在喜庆、热烈、团结的氛围中开幕。同学在运动场上努力拼搏的身影依旧留在我们的脑海。百米冠军来了,我们测测他的脉搏。他30秒的脉搏为50次,则该同学的心率和心跳一次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A.50,0.6秒 B.100,0.6秒 C.50,1.67秒 D.100,1.67秒【答案】B【知识点】时间的测量【解析】【分析】心跳一次用的时间=时间÷次数;心率就是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根据总时间÷一次心跳的时间计算即可。【解答】心跳一次用的时间:30秒÷50次=0.6秒/次;该同学的心率为:60秒÷0.6秒/次=100次。故选B。23.(2023七上·鄞州期中)倡导低碳生活,建立低碳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绿色植物在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苔藓植物【答案】A【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解析】【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解答】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数量极为庞大,分布也十分广泛。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有叶绿体,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自然界中百分之九十的氧气都是藻类植物产生的,因此藻类植物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可见A正确。故答案为:A。24.(2023七上·鄞州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温度为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若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若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变化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刻度尺会受热膨胀,被测物体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物体一旦受热体积就会发生变化。【解答】 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故B、C错误。故选C。25.(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所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烧瓶外液体上升B.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烧瓶内液体上升C.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烧瓶内液体下降D.A和B两点的值,B点的温度值要小点【答案】A【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 AB.若气温升高,瓶内气体的体积都会增大,则瓶内气压增大,于是烧瓶内液体会在瓶内气体压强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导致烧瓶外液体上升,故A正确,B错误;C.若气温下降,则瓶内气体的体积会缩小,对瓶内液体的压强会变小,所以瓶外液体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瓶中导致瓶内液体上升,故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气温较高时液柱的高度较低,气温较低时液柱的高度较高,则B点的温度值要高于A点的温度值,故D错误。故选A。26.(2023七上·鄞州期中)(1)在科学学习中探索自然的两种重要方法是 和 。(2)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 表,该表采用 的方法鉴定生物。(3)生物分类等级共有7个,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越高,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就越 。【答案】(1)实验法;观察法(2)检索;特征对比(3)少【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解析】【分析】1、熟悉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2、鉴别生物种类的常用工具是生物检索表。3、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据此答题。【解答】(1)科学学习中探索自然的两种重要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实验和观察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的条件下在现。科学探究需要实验,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验证和得出结论,需要建立假设,需要用证据去证明假设,还需要应用科学原理来解释。这些都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2)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根据使用目的不同,生物检索表会分至不同的分类阶元。检索表将某一群生物依照某些稳定且易于观察和鉴别的特征进行一系列的二分,最终指向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阶元。检索表一般不提供直观的图片,也不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行完整的特征描述,用于二分的文字描述常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因而使用检索表需要一定专业背景并接受专门的训练,否则很难通过检索表获得正确的结果。但是由于检索表以稳定而显著的特征进行分类,故而使用检索表鉴定生物物种一般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3)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27.(2023七上·鄞州期中)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 的性质制成的。其规定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的温度定为0℃,把 的温度定为100℃。【答案】热胀冷缩;冰水混合物;沸水【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温度的基本知识解答即可。【解答】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 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规定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定为100℃。28.(2023七上·鄞州期中)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易生锈 ③电灯发光 ④煤气燃烧⑤镁能燃烧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冰雪熔化【答案】③⑦;①②⑤【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解答】①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② 钢铁易生锈,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③ 电灯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④ 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为化学变化;⑤ 镁能燃烧,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⑦ 冰雪熔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则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③⑦,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①②⑤。29.(2023七上·鄞州期中)有些植物的茎不是直立的,请分别指出下列植物各属于哪类茎。(1)草莓 ;(2)牵牛花 ;(3)葡萄 。【答案】(1)匍匐茎(2)缠绕茎(3)攀援茎【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解析】【分析】根据茎的生长方向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等。大多数植物的茎直立向上生长,属于直立茎。【解答】(1)草莓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长地面上,属于匍匐茎。(2)牵牛花螺旋状缠绕而上,属于缠绕茎。(3)葡萄的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属于攀援茎。30.(2023七上·鄞州期中)地球上的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1)仙人掌叶退化成刺,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是对沙 环境的适应。(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 环境的一种适应。(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 ,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 环境表现。【答案】(1)干旱(2)寒冷(3)翼(4)海底【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解答】(1)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2)落叶阔叶树冬季落叶,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是植物对冬季寒冷气候的一种适应。(3)鸟类的身体呈纺锤形,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前肢变成翼,可以扇动空气,有利于空中飞行,这都是对空中飞翔生活的适应。(4)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海底环境的表现。31.(2023七上·鄞州期中)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搭载着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奔向太空。31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两个乘务组顺利完成在轨交接。一个质量为500g的货物随“神舟十七号”升入太空,则其在太空中的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中展开的帆板是一种收集 的装置。最终储存在蓄电池中的能量是 能。【答案】不变;太阳能;化学【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的属性分析;(2)展开的帆板是一种能自动调整位置,使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帆板上,收集太阳能的装置。【解答】 (1)物体的质量是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所在位置无关,所以这些货物在太空中的质量不变;(2)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帆板上,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32.(2023七上·鄞州期中)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A.章鱼B.鲸 C.鲨鱼 D.娃娃鱼 E.甲鱼(1)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将动物分为两类,其中无脊椎动物有 (填字母)(2)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是 (填字母);从生殖方式上比较C、D、E和B,B的特点是 ;一生中用过三种器官呼吸的动物是 (填字母)。(3)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填字母)。【答案】(1)A(2)C;胎生哺乳;D(3)E【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脊椎动物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由软体动物进化而来。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六大类。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是典型的鱼类。章鱼无脊柱,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生活在水中,属于两栖动物。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胎生哺乳。【解答】(1)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将动物分为两类,其中无脊椎动物有A。(2)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的动物是C;从生殖方式上比较C、D、E和B,B的特点是胎生哺乳;一生中用过三种器官呼吸的动物是D。(3)属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是E。33.(2023七上·鄞州期中)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所给生物分类,然后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A到F中,C,F所代表的生物名称:C ,F 。(2)在这些生物中,能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是 (填字母代号)。【答案】(1)蜈蚣;水杉(2)D【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1.没有叶绿体的是动物,动物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的动物,因此A是草履虫。2,.藏羚羊和蜈蚣的身体都有许多的细胞构成,属于多细胞生物,其中藏羚羊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而蜈蚣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因此B是藏羚羊,C是蜈蚣。3.有叶绿体的是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因此D代表葫芦藓。4.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种子,属于种子植物.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因此F代表水杉,E代表水稻。【解答】(1)C体内没有叶绿体,是动物,这种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图中的蜈蚣属于无脊椎动物且是多细胞动物,因此C是蜈蚣;F有种子,没有果皮,是裸子植物,故F是水杉。(2)根据分析可知,D代表葫芦藓,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所以人们通常把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34.(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图所示:甲图中细铜丝的直径是 mm,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丙图中停表的示数是 s。【答案】2.0;-6;101【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解析】【分析】 (1)使用刻度尺时要先认清它的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先数出铜丝的匝数n,用刻度尺测出铜丝的总长度L,铜丝的直径为;(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3)停表的小表盘代表分,大表盘代表秒,把两个表盘的读数相加,即为停表的示数。【解答】 (1)图甲中,铜丝的匝数是n=25匝,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铜丝左端与10.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15.00cm刻度线对齐,所以铜丝总长度L=15.00cm-10.00cm=5.00cm,则铜丝的直径;(2)图乙中,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线以下,故示数为-6℃;(3)图丙中,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1s处,即秒表的读数为1min41s=101s。35.(2023七上·鄞州期中)如下图是小明在某次物理实验中的操作,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下图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② ④ (2)小明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称量某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乙图所示,从图乙中读出小明这次所称物体的质量是 。(3)小明称完上述物体后还想准确称取5克食盐,于是他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后,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则该同学下一步的操作是 。(4)下列情况中会造成天平读数偏小的是 。A.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倾斜,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B.用油污的手直接拿取砝码C.天平调平时,游码未归零D.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标尺中线的右侧便停止调节E.左物右码放反F.砝码磨损【答案】(1)游码;平衡螺母(2)62.4g(3)取下适量的药品,直到天平平衡(4)ABD【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解析】【分析】(1)根据托盘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来分析;(2)根据砝码和游码示数来分析;(3)根据调解天平平衡的方法来分析;(4)根据造成天平读数偏小的原因来分析。【解答】 (1)②是游码,④是平衡螺母;(2)小明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称量某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乙图所示,从图乙中读出小明这次所称物体的质量是50g+10g+2.4g=62.4g;(3)小明称完上述物体后还想准确称取5克食盐,于是他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后,在称量过程中又出现如图甲所示的情况——指针偏向左侧,说明药品过量了,则该同学下一步的操作是取下适量的药品,直到天平平衡;(4)A.称量过程中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倾斜,正确的做法是往右盘添加小砝码或向右拨动游码,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会造成天平读数偏小,故A符合题意。B.天平砝码沾油污之后,砝码本身质量增加,读数比实际值偏小,故B符合题意。C.游码未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说明一开始就有了一定的示数,而这部分示数最终会计算在测量的结果之内,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D.指针偏向右侧,说明一开始左侧的质量就偏小,而这一部分质量必须通过减少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读取出来的,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D符合题意。E.正确的操作是左物右码,平衡时可得物质量=砝码+游码,例如,物重10.1g,则需要10g砝码和0.1g的游码如果把物和码放反,平衡时则变成码=物+游,那么,同样物重10.1g,就需要11g砝码和0.9g的游码才能平衡。砝码(11g)=物质质量(10.1g)+游码(0.9g)但读数是读砝码和游码,也就是11g+0.9g=11.9g,比实际物重大,故E不符合题意。F.磨损的砝码会使其质量变小,就必须多添加或多移动游码的位置,从而使最终的读数变大,故F不符合题意。故选ABD。36.(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红做实验时发现一支温度计不准确。把它和标准温度计一同插入水中,发现当实际温度为2℃时它的示数是4℃,82℃时的示数是80℃。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刻度是均匀的。(1)请你提出两条提高温度计精确度的建议: ; 。(2)这支温度计的示数为23℃时,实际温度是多少 (3)在什么温度时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 【答案】(1)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换用容积更大的玻璃泡(2)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以这支温度计每增加相同的示数时,实际温度的增加也是相同的;且当x=0℃时。y不可能也是0℃.由此可得:y和x的关系在形式上应为y=ax+b-----①(a、b为某一常量)由于x1=4℃时,y1=2℃;x2=80℃时,y2=82℃,把这两组数据分别代入①式得到4℃×a+b=2℃80℃×a+b=82℃解这个联立方程组得:,即:----------②把x3=23℃代入②式得:y3=22℃,这表示当这支温度计示数为23℃时,实际温度为22℃。(3)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等于实际温度,即在数值上x=y,则在②式中令y=x,即;解之得:x=42℃,即表示在42℃时温度计的示数与实际温度相同。【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1)为了提高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把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更细一些;液体膨胀体积变化一定的情况下,玻璃管越细,那么液柱移动长度变化就越大,温度计灵敏度就增大了,或换用容积更大的玻璃泡;(2)(3)首先知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根据它和标准温度计的比较,先计算出这支不准确温度计分度值的实际温度,然后利用新的分度值导出实际温度y与任意温度x的公式。然后根据条件代入数据计算即可。【解答】 (1)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因此建议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换用容积更大的玻璃泡。37.(2023七上·鄞州期中)一个圆柱形储油罐,里面装有贵重的液体工业原料。因出口阀门封闭不严,液体向外滴漏。小科为了搞清一昼夜滴漏的液体质量,他用天平、秒表、烧杯等仪器做了如下实验:①用天平称出烧杯的质量m1。②将烧杯放在出口下面,当第1滴液体滴到烧杯时,开启秒表并数1,第二滴液体滴到烧杯时数2……,一直数到n时停下秒表,记下时间t。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总质量m2。请问:(1)一滴液体的质量是 ;(2)每滴一滴液体所需的时间是 。【答案】(1)(2)【知识点】时间的测量【解析】【分析】 (1)先计算滴n滴液体的质量,再计算每一滴液体的质量;(2)已知滴n滴液体的时间,则这段时间的时间间隔为n-1,由此计算每滴一滴液体经历的时间。【解答】 (1)由题n滴液体质量就为m2-m1,所以一滴液体质量就为 ;(2)每滴液体经历的时间是由第2步求出,从第一滴开始数1并计时,因为数1时才开始计时,所以数1时这第1滴经历的时间是没计算在总时间t内的,所以每滴液体经历的时间为。38.(2023七上·鄞州期中)小科在课外活动时偶然将两个弹性球叠放在一起同时自由下落,发现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大于下落的高度。于是,他想探究同一个上面小球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两个弹性球下落的高度有关;②与下面弹性球的质量有关;③与下面弹性球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柯选取了质量为100g的A球作为上面的反弹小球,用体积相同的B、C、D三个球分别作为下面的弹性球,B、C两球质量相同但材料不同,C、D两球材料相同但质量不同,小科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做了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实验序号 下面弹性球 质量/kg 下落高度/m A球反弹高度/m1 B 0.5 0.9 1.62 1.1 1.93 1.3 2.14 C 0.5 0.9 1.75 1.1 2.06 1.3 2.57 D 0.8 0.9 2.28 1.1 2.39 1.3 2.8(1)小科实验选取的测量工具有 和 。(2)比较三次实验序号4、5、6,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3)比较实验序号 ,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下面弹性球的材料、下落高度等条件一定时,下面弹性球的质量越大,上面弹性球反弹高度越高。【答案】(1)天平;刻度尺(2)相同的弹性球,下落高度越高,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3)4、7(或5、8或6、9)【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 (1)实验中需要测量小球下落的高度和弹起的高度;(2)(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相同点和不同点,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解答】 (1)由表中数据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球下落的高度和球反弹高度,故实验选取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刻度尺;(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序号4、5、6,相同的弹性球,下落高度越高,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3)比较实验序号4、7(5、8或6、9)可知,弹性球的材料相同,下落相同高度时,质量越大的,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故结论为:在下面弹性球的材料、下落高度等条件一定时,下面弹性球的质量大,上面弹性球反弹的高度越高。39.(2023七上·鄞州期中)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①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②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1)③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2)④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1粒来完成实验 。(3)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____。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4)⑥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普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 。【答案】(1)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数目(2)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C;D(4)实验中增加对照组【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1)该兴趣小组的探究的是“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实验,因此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数目。(2)1粒青蛙的受精卵数量太少,偶然性较大,难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因此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3)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故选 C、D。(4)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试验,需要设置对照组,因此改进建议是:实验中增加对照组,如增加4号培养皿,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别与1、2、3号培养皿形成对照试验。40.(2023七上·鄞州期中)炎热的夏天,小丽看着身边不同颜色着装的行人,她想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呢 于是小丽与同学们选用了白炽灯、五支相同的温度计、五个相同的纸筒、秒表等器材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为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并把温度计密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 相同。小丽通过观察各纸筒中温度计示数变化来判断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 。(3)6min后,熄灭灯泡的同时,同学们迅速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并将实验数据记录。纸筒颜色 黑 红 绿 蓝 白初始温度/℃ 25 25 25 25 256min时的温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 。(4)请你指出该实验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答案】(1)光照强度(2)受热均匀(3)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4)熄灭灯泡的同时,同学们迅速读取了每支温度计的示数;改进:在灯泡工作时读数。【知识点】物体的颜色【解析】【分析】(1)探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时应控制材料和光照强度相同,颜色不同;(2)从纸筒受热均匀考虑;(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4)读取温度计示数时应点燃白炽灯。【解答】 (1)要研究不同颜色的衣料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将五个纸筒分别涂成不同颜色并把温度计封在各纸筒中。在桌面上将纸筒均匀摆放在所画圆的圆周上,白炽灯沿圆的中心轴线悬挂,这样做可使白炽灯提供给每个纸筒的光照强度相同。(2)实验时,读取各温度计的初始温度后,点亮白炽灯,开始计时,3min后,他们将各纸筒在原位置转动180°,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纸筒受热均匀;(3)分析表中数知,黑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高,白色纸筒内液体升温最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一定时,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弱;(4)若熄灭灯泡时读数,温度计示数会发生变化,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可在灯泡工作时读数。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科学试题(学生版).docx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科学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