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年代的大危机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0年代的大危机 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30年代的大危机》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改编)某年10月24日出现了空前的抛售风潮,一天内有12,894,650股股票易手;在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股指更是狂泻13%;到10月29日,股市崩溃达到极点,有1638万股股票易手,再跌22%,再次打破历史纪录,损失比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大5倍。以上情景发生在(  )
A.1929年的华盛顿 B.1933年的纽约 C.1929年的纽约 D.1928年的伦敦
【解析】本题属于了解、识记层次。此题考查重要历史事件的概况,要求学生对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大致了解,并能够区分。正确答案是C。
阅读下图,回答2-3题。
2.从下图中看出1929—1949年美国失业率最高的时段是(  )
A.1927—1933年  B.1929—1933年
C.1933—1937年  D.1937—1939年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能力层次。此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和表现,要求学生从曲线图中发现事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同时要求学生知道经济危机时间和表现,正确答案是B。
3.你认为造成2题中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大危机 B.希特勒上台 C.罗斯福新政 D.二战爆发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此题考查重要历史事件的表现,要求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表现,正确答案是A。
4.(海南省中考真题)下面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
A.波及范围广   B.经济待续发展
C.股票销售量大  D.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此题考查重要历史事件的特点,要求学生分析经济危机的特点,正确答案是A。
5.(重庆市期末题)期末复习时,初三年级的小红对部分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梳理,同桌小刚发现了其中的一处错误,请聪明的你也来找一找(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工业国
D.日本军部势力抬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此题考查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影响,要求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日本军部势力抬头等世界重要事件的影响有大致了解,并能够区分。正确答案是C。
6.(改编)20世纪20年代美国“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包括(  )
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严重 ②分期付款的消费促成虚假繁荣 ③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 ④过度的股票投机增加了金融风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层次。此题考查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会从现象看本质,要求学生透过现象归纳总结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正确答案是C。
7.(改编)股票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晴雨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
A.股票暴涨 B.工厂破产 C.银行倒闭 D.股票暴跌
【解析】本题属于了解、识记层次。此题考查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要求学生对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大致了解。正确答案是D。
二、非选择题
1.(原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国,然后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40%,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
──百度百科
(1)材料中的“感冒”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说出这次“感冒”的病症有哪些?
(3)从材料中看出这次“感冒”有什么特点?
【解析】材料提供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关信息。考查历史事件的有关概况。材料和问题设计均采用比喻的手法,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病症有:生产能力下降、破产、失业。
(3)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危害大。
2.(原创)读下图漫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说出漫画反映的重大历史的名称?它首先在哪一国家发生?
(2)据图说说它给果农带来怎样的影响?
(3)造成漫画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用漫画的形式展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关信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增加可读性。此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知道经济危机历史事件及有关知识,做到“一箭双雕”,将简单的识记转变为更注重能力的考查。
参考答案: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
(2)苹果积压,收入下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3)主要原因是生产能力远大于人们的消费能力,造成产品“过剩”和积压。
3.(改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28年为100)
?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生产资料
110
96
82
62
75
消费资料
105
98
91
89
96
材料二:1932年工农业生产指数(以1928年为100)
?





第一部门
48.2
50.2
85.3
80
99.5
第二部门
81.3
77.7
90.3
64
119.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各国受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
(3)为挽救危机,各各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列举两国的措施)?
【解析】课标要求为列举事实,分述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建设、印度争取独立运动、土耳其革命、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历史背景和国情特点。依据课标和教材编写,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历史背景。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层次。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以经济危机爆发前后世界工农业生产指数利用表格采用对比的形式将30年代经济危机的三大特点“整合”同一试题中,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
(1)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2)各国受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美国和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大,破坏最为严重;英国、法国、日本与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但程度比美国和德国要轻一些。
(3)美国:罗斯福新政日本、德国: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