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夯实法治基础》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感受法治中国取得的进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德修养 :自觉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 :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理解法治的本质和特征。 健全人格 :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 :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教学 重点 法治的意义 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
教学 难点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理解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依法治国”入选十大热词,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法治领域的关心关切。 2024年全国两会上,“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之一。 何为法治 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本节课一起学习
授新课 探究一 法治的含义、要求 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在这些公民辛勤付出的背后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提示:法治保障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热点分析:女子开使馆车堵路,还称有外交豁免权! 近日,余琦夫妇在某居民小区内,公然违反了停车管理规定,擅自将车辆停放在非指定区域,严重阻碍了其他居民的正常通行。当有热心居民上前提醒,希望他们能够遵守规定,尽快将车辆挪走时,余琦夫妇非但不予理睬,反而态度恶劣,发表了一系列不当言论,对提醒者进行了无理指责,造成了不良影响。 此事件很快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广泛关注和不满。公安交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迅速介入调查,并依法对余琦夫妇的交通违法行为作出了罚款处罚。同时,交管部门也借此机会提醒广大市民,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 思考:该女子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提示:违反停车管理规定,发表不当言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三条规定,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可以指出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如果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将该机动车拖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停放。 思考:法治呼吁科学立法、良法之治,良法有什么特征 提示: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央媒评论:规则面前一视同仁,搬出外交豁免权唬人,纯属没理搅三分、终须付出“傲慢的代价”可见,无论在什么机构工作,无论挂什么牌照,只要违反法律法规,就别想有什么“豁免权” 思考:一个国家制定了良法,不一定是“法治国家”,要看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由此,法治还要求什么 提示: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赋予公民更多参与的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热点链接:“第二十条”已被唤醒! 随着电影《第二十条》热映,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再度被热议。最高法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让好人得到保护、让坏人受到惩罚,回应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正义感。 刑法第二十条已被唤醒,“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体现了良法需要善治,公平守护正义。 笔记:法治的要求 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探究二 法治的作用 2024年最高法报告:这些数据彰显法治捍卫公平正义 执结案件976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26万亿元 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审结案件4.1万件6.1万人。 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2.4万件2.7万人。 审结涉教育、就业、食品安全等民生案件539.1万件: 思考:法治有什么作用 提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播放视频:法治的力量 思考:材料体现了法治的什么作用 提示: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图片分享: 思考:以上各国制定的法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追求井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探究三 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要求 法律是治国重器,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习近平 思考:请思考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要求。 提示: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探究四 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定过程,建设法治中国应该如何做 2022年7月,根据国家立法工作的重要部署和党中央的明确批准,中央宣传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携手并肩,共同牵头启动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起草工作。 2023年5月,重庆沙坪坝联系点接到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征询任务,走进重庆市南开中学认真倾听师生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2023年10月24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顺利获得通过。 提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两句古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加强道德建设,弘扬公序良俗 ②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严格法律实施,建设法治国家 ④推进良法之治与良法善治相结合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踏上新征程。我国先后制定和修改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说明( ) ①公民还可以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外行使权利 ②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③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对所有法律进行修改 ④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指出:国家秘密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这表明( ) ①保守国家秘密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维护国家安全离不开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④保密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