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及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课程标准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取得的政治、外交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通过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史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史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二、要点夯实知识点一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八下P76-80)1.陆、海、空军的建设:(1)陆军: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2)海军。①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②发展:1971年,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4年,海军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3)空军。①建立: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拥有各种飞机3 000多架;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③装备:飞机从国外购买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2.导弹部队的发展:(1)建立: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2)职责: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3)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3.新时代强军之路:(1)强军目标:2013年,习近平正式提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2)政治保证: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3)作战体系。①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②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4)新的格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知识点二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八下P81-88)1.20世纪50年代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积极倡导,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④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万隆会议。①召开: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中国派周恩来率团参加。②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③结果: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20世纪70年代外交:(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②原因:a.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提高。b.亚非拉国家的支持。③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中美关系的演变。[2024年为中美建交45周年]敌对 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转机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接触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3)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新时期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1)外交布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外交成就。①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②承办会议: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4.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知识点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八下P90-94)1.“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杰出人物:钱学森(导弹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等中国科学家。(2)历史意义: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漫步太空:(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3)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5)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3.20世纪70年代两个重要的科技发明(发现):人物 贡献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 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知识点四新中国文化成就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八下P94-101)1.文化事业的发展:(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代表: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日常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项目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衣 买衣服要凭布票,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消费 主要为衣、食消费 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1)①交通: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a.铁路:截止到2010年底,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一。b.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到2021年底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c.民航: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d.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②出行方式变化:除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2)通信。①电信: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②互联网: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③意义: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三、真题演练1.(2024 广西)“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来( )A.装备日趋完善 B.维护世界和平C.防御体系健全 D.守护国土安全2.(2024 绥化)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开始于( )A.华盛顿会议 B.万隆会议C.波茨坦会议 D.雅尔塔会议3.(2024 长沙)照片是重要的史料。下面两幅拍摄于1972年的照片折射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突破B.中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4.(2024 浙江)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回顾历史,1964年,毛泽东曾对法国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反对大国欺侮……。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这体现了新中国奉行( )A.多边主义 B.全方位外交C.不结盟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2024 聊城)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6.(2024 黔南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一史事( )A.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反映了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C.表明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促进了与欧盟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7.(2024 西藏)1967年中国启动治疗疟疾专项计划。屠呦呦团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一种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的医学进步。这种医学进步是指提取出( )A.青蒿素 B.青霉素C.新冠疫苗 D.人工胰岛素8.(2024 长沙)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银河I型、Ⅱ型、Ⅲ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该成就出自( )A.湖南农业大学 B.国防科技大学C.中南大学 D.湖南师范大学9.(2024 北京)中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 郑和下西洋 促进了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②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 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④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24 乐山)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 )A.抗美援朝精神 B.铁人精神C.红旗渠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四、知能训练1.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更好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平稳前行,中国提供的“动力”是( )A.全方位的外交政策B.民主、自由、平等、互利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2.“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来( )A.装备日趋完善 B.维护世界和平C.防御体系健全 D.守护国土安全3.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于1950年2月14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8年( )A.不断加强与亚非拉国家合作B.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C.军事实力已经获得显著提升D.外交政策已逐步走向成熟4.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阐述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基本立场: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一贯的,也是明确的(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5.21世纪,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众多国家参与:在亚洲合作修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在非洲帮助非洲人民修建水坝,新世纪以来我国(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C.重点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外交活动彰显中国的责任与担当6.如图是从1950年起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示意图。此变化反映出(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苏联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推动D.第三世界国家主导联合国大会7.漫画艺术,它是特定时代、特定时局、特定生活、特定环境反映的产物。如图漫画,作者意在歌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A.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及车轮上的美好生活B.从地下到天上,交通发展速度举世瞩目C.“自行车上的国家”真可谓是实至名归D.已经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8.每年的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1970年4月24日,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9.截至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3.8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6万千米,中国占有7席。这说明我国( )A.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B.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C.电信事业走在世界前列D.人们出行方式变化明显10.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更光明的未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③这有利于彻底阻断贫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④这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公平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1.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坚决不承认新中国。1958年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戴高乐重新执政。1964年1月8日,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编自《理性看待法国:中法建交始末》材料二材料三 2024年5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5月6日,在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中法关系具有珍贵历史、独特价值和重要使命,双方要传好历史的接力棒,开启中法关系下一个60年的新征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法关系的变化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影响中法关系的因素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巩固和发展中法关系。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的成功,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农业、医学领域成就显著。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研制了一种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新药物(1)材料一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中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有什么美誉?屠呦呦科研团队研制的抵抗疟疾的新药物是什么?(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谈谈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参考答案真题演练1-10 BBADB BABDD知能训练1-10 CBBAD BBCAB11.(1)中法建交,使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重大突破;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过程:中法关系从紧张到走向正常化并向前推进。因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两国利益的需要。(3)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弘扬中法建交精神;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法之间的准则;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摒弃冷战思维等。12.(1)意义: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②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③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④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杂交水稻之父;青蒿素。(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