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十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下面每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24分)1. 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开始种植农作物C. 会使用磨制石器 D. 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2. 原始农业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除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的发展,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还有 ( )A. 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B. 磨制石器的制作发展C. 刻画符在龟甲上出现 D. 大型宗教场所的出现3. 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下面图片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 )A. 早期人类起源 B. 远古炎黄联盟C. 原始农耕生活 D. 早期国家产生4. 迄今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分布地域以中原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虽然类型不同、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仰韶文化 ( )A. 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B. 是南北文化互鉴的产物C. 存在比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D. 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5. 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阶级国家开始建立C. 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 原始社会已经解体6. 下图是一首音乐作品的部分歌谱,该作品利用音乐的感染性,充分展示了华夏儿女对某位传说人物的热情颂扬。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A. 蚩尤 B. 黄帝 C. 炎帝 D. 嫘祖7.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与下面示意图中①②处对应的朝代是( )A. 夏朝、东周 B. 夏朝、西周 C. 秦朝、西周 D. 秦朝、东周8.《国语·周语上》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1952年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史料描述中的夏朝范围符合,成为了证明史书记载中的夏朝确有存在最有力的证据。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 B. 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一手史料C. 实物史料在史料中的价值最高 D. 二手史料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9.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A. 礼崩乐坏 B. 王室衰微 C. 政治腐败 D. 赋税沉重10.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材料反映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 ( )A. 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B. 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唯一原因C. 战争能促进民族交融 D.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11. 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1146℃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 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 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B. 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C.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12.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和频繁,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状况的诗句是( )A.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B.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C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36分)13. 【中华文明探源】(9分)材料一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 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 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王要的标志。——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王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材料三 经历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们在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等地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 每一块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都深深镌刻着文化自信。——摘自新华网(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 (3分)(2) 根据材料二中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良渚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4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有哪些特点 (2分)14.【西周分封制】(8分)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晋 姬娃贵族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卫 姬娃贵族鲁 姬娃贵族燕 姬娃贵族齐 功臣宋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 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材料二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七上材料三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和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七上(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天子的分封目的。(5分)(2) 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15. 【古代水利工程】(9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水利工程诸侯国 水利工程 作用吴国 邗 (hán) 沟 运河之祖, 沟通了长江与淮河, 可水运、灌溉、分洪楚国 芍陂 (què bēi) 防洪除涝、“灌田万顷”、水产养殖、水运魏国 鸿沟 沟通黄河与淮河, 提高了水运能力, 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引漳十二渠 分洪泄洪、引水灌溉, 加速魏国经济发展秦国 郑国渠 灌溉农田, 极大促进了关中平原的农业发展都江堰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材料二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修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工程巧妙地设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约六成江水流入较深的内江,而洪涝期间六成江水从水面宽阔的外江流走,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摘编自李晓东《都江堰:天府之源水利鼻祖》(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3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都江堰由哪几部分主体工程组成 并概括李冰修筑都江堰工程体现的智慧。(4分)(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 (2分)16. 【商鞅变法】(10分)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厂,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先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了变法。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