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影响动物种群增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水分和捕食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C.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受温度影响D.东亚飞蝗暴发主要是气候干旱导致的2.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的因素,据此推断下列哪项不是密度制约因素( )A.天敌 B.气候 C.食物 D.病原体3.白尾鹿因奔跑时尾翘起,尾底显露白色而得名,多栖息于森林中,善游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鹿之一。雌性白尾鹿在生殖季节需要摄入大量营养,营养不足会导致其体内胚胎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某森林中白尾鹿的种群密度时不能采用样方法B.白尾鹿的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C.根据年龄结构可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当白尾鹿的数量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再发生变化4.青海可可西里的一头“网红”野狼经常被过往游客和司机投喂,体型变得滚圆,还会向过往车辆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多可能增大动物传染病传染人的风险B.游客的投喂可能会使野狼等野生动物减弱在自然环境捕食的能力C.修筑公路同时建设生态走廊可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D.游客的投喂可使野狼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且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除下表条件外,其他条件相同)。请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号 Ⅰ Ⅱ Ⅲ IV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A.试管中的种群数量将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B.种群的K值与培养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有关C.4支试管中的种群最先达到K值的是试管IID.试管I和III的环境阻力相当,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6.东北豹主要栖息在温带针阔混交林中,以野兔、野猪等为食。2015年,我国科研人员监测到的东北豹数量仅42只,属于濒危野生动物,我国已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下列有关东北豹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B.东北豹的食物如野兔、野猪等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增长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在监测东北豹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逐个计数D.建立东北豹繁育中心是对东北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7.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即种群密度制约效应。某地空心莲子草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后,数量维持在a附近,后来由于降水量减少,该植物数量明显下降,最后数量维持在b附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条件改变不会导致种群的K值发生改变B.空心莲子草繁殖量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维持平衡C.地震、火灾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D.空心莲子草数量维持在a附近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非密度制约因素8.下列描述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是( )A.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B.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C.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使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降低D.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9.图l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图Ⅰ中N值的大小呈正相关B.图1中,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时,最小取样面积为S0C.图2中,在0~t3阶段,甲种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图2中,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与甲种群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10.燕鸥是南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主要以水生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银鸥为当地以肉食动物为食的顶级肉食动物,该600hm2湿地中燕鸥的K值为3600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湿地中所有的燕鸥和银鸥共同构成了一个种群B.直接决定燕鸥的种群密度的因素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C.当燕鸥的种群密度为3 只/hm2时,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燕鸥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水生植食动物数量变化的影响二、多选题11.生物需要在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和分配给存活的能量之间进行权衡,而后者与未来的繁殖相关联。滨螺在两种环境中的生活史不同:①不能动的岩石表面间的狭窄裂缝,可保护滨螺免遭波浪和捕食者的危害,但空间有限,裂缝种群壳薄、个体较小;②能动的大石块表面,大石块可以碾碎小个体螺,大石块种群壳厚、个体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裂缝有利于幼体迅速生长到小型成体,使能量更多地分配给繁殖B.两个种群个体大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大石块种群的能量分配给生长的多,分配给繁殖的少D.大石块种群幼体的存活率高于裂缝种群12.商陆是千岛湖上的入侵植物,食果鸟取食商陆果肉有助于其种子传播。研究发现,与周围密布小岛的岛屿相比,周围空旷的岛屿被商陆入侵程度更严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千岛湖区食果鸟的种群密度B.食果鸟对商陆的取食加速了商陆对千岛湖区的入侵C.保护食果鸟的天敌有利于将商陆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D.食物、天敌是影响食果鸟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三、读图填空题13.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这些非生物因素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等。(3)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________,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其________,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4)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学的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预防“蝗灾”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图是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种群或群落的特征,常用调查法,对某池塘内鲫鱼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条,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条,其中带标记的鲫鱼有10条,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条,而对双子叶植物调查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如果样方中该植物种群数量较少,应该_____。(2)图中“J”形曲线和“S”形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是指_____。(3)对于一个呈“J”形增长的种群而言,随着种群数量增加,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大熊猫种群数量稀少,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由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Ⅰ和曲线Ⅱ可知保护大熊猫的有效措施是_____。1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重要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是科研工作者的常见工作内容。某小组用标记重捕法对一片面积为3hm 的草原上的藏羚羊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在调查时,第一次捕获了a只藏羚羊,全部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了b只藏羚羊,其中有c只藏羚羊带有标记,由此可以估算该草原上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只·hm 。若上述过程中有标记物脱落的现象,则理论上实际值会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估算值。(2)图甲表示一段时间内该草原上藏羚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情况,请在图乙中画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有其他地区的藏羚羊迁入该草原,则该草原上藏羚羊的K值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调查后发现该草原上藏羚羊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衰退型的年龄结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小组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呈下降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影响动物种群增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水分,捕食是生物因素,A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受气温升高的影响,气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东亚飞蝗暴发主要是由气候干旱引起的,干旱条件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2.答案:B解析:A、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气候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B符合题意; C、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不符合题意; D、病原体可引发流行性传染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不符合题意。故选:B。3.答案:D解析:A、白尾鹿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某森林中白尾鹿的种群密度时不能采用样方法,可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B、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B正确;C、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根据年龄结构可将种群划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C正确;D、当白尾鹿的数量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数量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D。4.答案:D解析:A、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较多,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多可能增大动物传染病传染人的风险,A正确;B、游客的投喂可能会改变动物的行为和习性,对人类产生依赖,长期以往会削弱野狼等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捕食的能力,B正确;C、生态走廊是供野生物种扩散和迁移的,表现出的外在形式多为有茂密植被覆盖的狭长地带,修筑公路同时建设生态走廊可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C正确;D、野狼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增长还要受到空间、气候、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因素的影响,游客的投喂不会使野狼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型曲线增长,D错误。故选D。5.答案:A解析:A、试管中的培养液有限,培养液中营养物质会消耗完,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将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A正确;B、种群的K值与培养液体积、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和起始酵母菌数无关,B错误;C、4支试管中IV组培养液体积(mL)较小,但起始酵母菌数较大,所以种群最先达到K值,C错误;D、试管I和III的培养液体积相同,环境阻力相当,但起始酵母菌数I组较大,所以I组种群最先达到K值,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同步,D错误;故选A。6.答案:C解析:A、东北豹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B、东北豹食物数量的多少对东北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故东北豹的食物如野兔、野猪等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东北豹数量稀少,且危险性较大,在监测东北豹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逐个计数,C正确;D、建立东北豹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才是对东北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错误。故选C。7.答案:C解析:A、环境条件改变会导致种群的K值发生改变,如破坏环境会减小环境容纳量,A错误;B、若该植物为入侵物种,则其大量繁殖后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B错误;C、地震、火灾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空心莲子草在大量繁殖一段时间后数量未继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C。8.答案:C解析:A、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体现了气温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错误;B、一年蓬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有关,即与一年蓬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体现了阳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C、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该种病毒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C正确;C、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体现了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错误。故选C。9.答案:D解析:A、N值代表物种数,一般生态系统的物种数越多说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往往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越强,A正确;B、由图1可知,S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数时,最小取样面积为S0,B正确;C、甲种群在0~t3阶段,由于有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分析,t3时刻乙种群迁入后两个种群的关系为捕食,其中乙是捕食者,甲是被捕食者,乙的捕食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D错误。故选D。10.答案:C11.答案:ABC解析:裂缝空间有限,种群成体个体较小,因此裂缝有利于幼体迅速生长到小型成体,使能量更多地分配给繁殖,A正确;两个种群生活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故两个种群个体大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大石块种群成体个体较大,发育为成体的时间长,需要的能量多,故大石块种群的能量分配给生长的多,分配给繁殖的少,C正确;由题干“不能动的岩石表面间的狭窄裂缝,可保护滨螺免遭波浪和捕食者的危害”以及“能动的大石块表面,大石块可以碾碎小个体螺”可知,大石块种群幼体的存活率低于裂缝种群,D错误。12.答案:D解析:A、食果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千岛湖区食果鸟的种群密度,A正确; B、食果鸟取食商陆果肉有助于其种子传播,加速了商陆对千岛湖区的入侵,B正确; C、保护食果鸟的天敌有利于减少食果鸟的数量,进而将商陆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C正确; D、食物、天敌是影响食果鸟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D。13.答案:(1)温度、水分等(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出生率;天敌(4)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解析:(1)由题图信息可知: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和温度不同,会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2)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等。(3)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在其繁殖期及时疏松土壤,可以影响其种群的产卵,进而影响其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为控制其数量增长,又避免环境污染,可适当引入其天敌。(4)结合以上分析可知,为预防“蝗灾”,可通过经常灌溉,疏松土壤,引入天敌等措施来降低蝗虫数量。14.答案:(1)3200;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面积(2)环境阻力(3)不变(4)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1)由题干可知,调查鲫鱼的种群数量所用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200×160÷10=3200条,对植物调查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如果样方中该植物种群数量较少,应该适当扩大样方面积。(2)“J”形曲线描述的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情况,“S”形曲线描述的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图中“J”形曲线和“S”形曲线之间的黑色阴影面积可表示环境阻力大小。(3)对“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λ值不变。(4)大熊猫数量稀少,由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和曲线Ⅱ可知,当环境改善时,K值会增大,当环境恶化时,K值会减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或环境容纳量),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15.答案:(1)ab/3c;小于(2)如图所示:不会;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3)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未来一段时间内,成年个体数量较少导致出生率下降,而老年个体的死亡导致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解析:(1)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可估算该草原上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为ab/3c只 hm-2。若上述过程中有标记物脱落的现象,则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因此,理论上实际值会小于估算值。(2)根据图甲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比值的变化情况可得种群数量变化,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3)衰退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未来一段时间内,成年个体数量较少导致出生率下降,而老年个体的死亡导致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呈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