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群落的结构——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绿藻、褐藻和红藻在海水中自上而下呈规律性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海水温度 B.海水溶解氧量
C.海水盐度 D.透过海水的光的波长
2.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此外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该群落中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捕食B,但不捕食A,三者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低于同纬度的森林群落
B.该群落中灌木较少,原因可能是该地降雨量较少
C.植食性动物B的繁殖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可能都强于植食性动物A的
D.C捕食B,不捕食A,所以该群落中A种群数量大于B种群数量
3.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草甸。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等鸟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大杜鹃的生态位
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白桦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群落内物种丰富度的保持
4.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列选项不符合生态学相关原理的是( )
A.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可以扩大生态足迹,使人类获得更多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B.渔场投放饵料,可增加养殖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在稻田养鸭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获得更大的收益
D.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可降低生物富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5.海葵的触手上有刺细胞,可以攻击小鱼,获取食物,但它不能移动,取食范围很小;寄居蟹经常受到天敌的侵害,反抗力较弱,为了生存,它经常背着用来躲避的贝壳,让海葵附着在上面,避免被侵袭,海葵也可以得到较多的食物。那么,海葵和小鱼、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种间竞争、原始合作 B.捕食、原始合作
C.捕食、种间竞争 D.原始合作、种间竞争
6.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
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
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主要作用
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动物在这方面起主要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食性广泛或单一对群落物种丰富度无影响
B.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是成境关系的体现
C.动物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是助布关系的体现
D.群落是物种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7.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会在交配后将公螳螂吃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
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螳螂的存在会导致蚊子最终灭亡
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8.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沿海滩涂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的出现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脚鹬与绿翅鸭的主要觅食环境不相同
B.绿翅鸭和青脚鹬的生态位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C.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差异越大,二者的种间竞争强度越大
9.生态位宽度是指被某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均是树栖鸟类,黑尾蜡嘴雀大多选择在海堤西侧避风向筑巢,而黑卷尾则选择在海堤东侧迎风向筑巢,但黑卷尾能利用黑尾蜡嘴雀废弃的巢穴。黑尾蜡嘴雀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而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不存在竞争关系
B.调查黑尾蜡嘴雀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志物部分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会增加
D.通过调查黑卷尾的性别比例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0.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常用生态位宽度指数表示。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共同资源的现象。
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时,应研究其种群密度和种内竞争程度
B.生态位宽度指数较高的种群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生存环境
C.生态位宽度指数越低和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均必定导致种间竞争加剧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二、多选题
11.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12.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率。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引起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C.如果群落中两种鱼的觅食生境和栖息地一样,则这两种鱼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D.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具有季节性的变化
三、读图填空题
13.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如图表示某淡水湖泊中部分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河蜕是湖泊底栖动物的常见贝类动物,若要调查某湖泊中河蜕的种群密度,则可以采用_____法,采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等,因为这些事项都会影响调查结果。
(2)该湖泊中的_______现象,可以反映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所示生物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的生物有________。除了图示能量流向外,底栖动物同化能量的分配情况还有___________。
(3)由于淡水湖泊普遍存在水体流动性差、__________等问题,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退化。若想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
14.请据图回答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及其丰富度的调查的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为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A装置采集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性(至少答出两点)。图中B为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无论诱虫器还是吸虫器,采集的小动物都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
15.下图为某湿地公园内的河流及两岸的荔枝园、龙眼园等生态园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______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2)为了吸引更多的鸟类在荔枝园、龙眼园里栖居,请你为果林设计一个种植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边草地上有大麦草、披碱草、燕麦草等,要研究大麦草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藻类在海水中自上而下呈分层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透过海水的光的波长。
故选:D。
2.答案:D
解析:A、该群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生长,群落结构不如同纬度的森林群落复杂,因此其物种丰富度也可能低于同纬度的森林群落,A正确;
B、降雨量影响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多少,降雨量较少,可能导致该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较少,B正确;
C、B数量总体上多于A数量,因此可以推测B的繁殖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可能都强于A,C正确;
D、C捕食B,不捕食A,但是B的繁殖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可能都强于A,仍然导致该群落中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不能仅根据“大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就判断大杜鹃的生态位,A错误;
B、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内部不同生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森林类型不属于垂直结构,B错误;
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白桦和红皮云杉等乔木,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它们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群落内物种丰富度的保持,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低碳生活和绿色农业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当于降低了生态足迹,A错误;
B、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渔场投放饵料,使可利用的食物资源增加,改善了生存环境条件,可以增加养殖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稻田养鱼、养鸭不仅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也使得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得到了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收益,C正确;
D、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有些有害物质,包括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由于在环境中稳定,难降解,不易被生物利用,一旦进入环境被生物体吸收后会在体内蓄积,造成生物富集,再通过食物链逐渐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累积,人类食用相应营养级的生物后就可能会被影响,因此如果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可降低生物富集对人类健康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5.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海葵捕食小鱼,海葵与小鱼属于捕食关系;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免受天敌的侵害,寄居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可见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分开后也可各自存活,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关系。综上分析,B正确。
6.答案:A
解析: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在一个群落中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A错误;
B、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
C、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C正确;
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D正确。
故选A。
7.答案:B
解析:A、捕食关系为种间关系,A错误;B、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C、螳螂的存在不会导致蚊子最终灭亡,C错误;D、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的物种分布,D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A、据图可知,青脚鹬主要觅食环境为环境2,绿翅鸭的主要觅食环境为环境1,A正确;
B、两种水鸟的觅食环境、食物种类等均存在重叠,说明它们的生态位存在一定重叠,B正确;
C、两种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减少了对环境的竞争,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差异越小,二者的种间竞争强度越大,D错误。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据题意,黑尾蜡嘴雀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而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调查黑尾蜡嘴雀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志物部分脱落,则重捕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
C、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存在竞争关系,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会增加,C正确;
D、通过调查黑卷尾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时,需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种群密度和种内竞争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范畴,A错误;生态位宽度指数较高的种群可利用的资源较多、空间较大,故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广泛的s生存环境,B正确;生态位宽度指数越低,越容易被淘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着竞争,只有当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C错误;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上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11.答案:BCD
解析: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则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项错误。
12.答案:BC
解析:A、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栖息在池塘的不同水层,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B错误;
C、生态位除了觅食生境和栖息地,还包括与其他的物种关系等,故如果群落中两种鱼的觅食生境和栖息地一样,则这两种鱼的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C错误;
D、池塘水域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D正确。
故选BC。
13.答案:(1)样方;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取样方法
(2)不同水层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或湖底淤泥不同深度,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虾类和底栖动物、翘嘴舶和虾类呼吸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
(3)水环境容量小、富营养化加剧控制对湖泊的干扰程度;对湖泊的利用不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上限;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解析:(1)贝类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贝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选择样方法,影响样方法调查结果的因素有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取样方法等。
(2)该湖泊的不同水层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湖底淤泥不同深度,分布的物种存在差异,均可反映生物群落的面直结构。虾类和底栖动物、翘嘴鲌和虾类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底栖动物同化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3)若想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有控制对湖泊的干扰程度;对湖泊的利用不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的上限;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等。
14.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
(2)便于空气流通;避光、避高温、趋湿;避免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70%的酒精
解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2)图A为诱虫器,装置中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保证小动物进行正常的呼吸。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利用A装置采集,土壤小动物会远离光源、热源进入试管中。图B为吸虫器,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很容易被吸走,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避免该现象发生,将小动物收集在试管中。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杀死小动物并保存。
15.答案:(1)取样器取样;酒精溶液
(2)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为不同的鸟类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解析:(1)调查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小动物并固定形态,也可放入试管中。
(2)由于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所以为了吸引更多的鸟类在荔枝园、龙眼园里栖居,可以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为不同的鸟类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要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可以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