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生态工程(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生态工程(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资源简介

4.3生态工程——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图中的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2.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注重自生原理的主要意义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保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群的密度固定不变
D.为某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绝对有利的条件
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生态良好、高质高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因此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加快构建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推动高产、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某地区推行桑基鱼塘模式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遵循循环原理,塘泥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和能量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B.遵循整体原理,将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C.遵循自生原理,无废弃物农业利用种群的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杂群落
D.循环农业在能量流动方面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4.微生物修复实质上是借助微生物来降解被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将土壤中的有机物作为食物来源,对其进行分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被污染的土壤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C.修复过程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修复过程所用到的微生物只有细菌
5.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农村现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6.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工程学和生物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对湿地的恢复,只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
C.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D.湿地的恢复还需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
7.下列关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工程中,通过移除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创造有益于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体现了自生原理
B.“无废弃物农业”将人、畜的粪便等用来肥田,改善土壤结构,体现了循环原理
C.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协调原理
D.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优化结构和功能,体现了整体原理
8.宁夏渝河一度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随意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功能失调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综合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等途径对渝河流域的生态进行治理和恢复,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能量包括太阳能和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
B.该举措恢复环境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C.随治理的进行,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栽种的杨、柳等植物一般都是当地原有物种
9.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运用了种植业与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B.屠宰场利用废血提取生产凝血酶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C.“过腹还田”可使牛羊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流入农作物,促进农作物生长
D.为提高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系统内部的投入和产出,如秸秆、人粪尿等
10.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某生物氧化塘系统如图所示。下叙述正确的是( )
A.C、O、N等元素的循环仅在氧化塘内部进行
B.流入该氧化塘的能量全部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
C.污水处理后仅需对细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便可排放
D.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氧化塘内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无机盐越多,溶解氧越少
二、多选题
11.温室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养殖种植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其节能效果显著。下图表示某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设置气体交换通道的目的是让牲畜获得氧气的同时植物获得二氧化碳
B.秸秆可以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发酵,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
C.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牛可获得更多的食物
D.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遵循了"循环"的原理
1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B.生态工程需实行“循环经济”,尽量将污染物转为生产原料
C.生态工程需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协调和适应
D.草原生态恢复时只需考虑植被恢复量,无需考虑牲畜承载数量
三、读图填空题
13.如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工程能够使废物资源化,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2)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________________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________等特点。
14.美丽环境就是生产力,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才能既保护绿水青山,又带来金山银山。如图为某生态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_____。请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的猪利用鸡粪获得物质和能量,此过程中猪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分解者。
(3)在该生态农业中,沼气池产生的沼渣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利用,原因是_____为了使该生态农业能更好地长时间稳定运行,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
(4)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_____,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15.“纳米曝气—生物膜—水生植物”一体化生态修复集成系统是当前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常用技术手段,该系统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负载增殖、植物吸收降解等途径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水质净化,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生物修复。图1是该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图2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道因工厂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升高,引起_____大量繁殖,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2)纳米曝气机可产生纳米级的细小气泡,能快速增加水体溶解氧,有利于_______,从而提高治污效果。
(3)沉水植物对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持水体清洁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在选择河道沉水植物时要综合考虑河道水体的_____(至少答出2点)等条件。在向河道内移栽沉水植物之前,先引进清水的目的是_____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_____。
(4)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_____。治理后,该河道水质得以恢复,水生植物层次分明,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迁人增多,该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是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A正确;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图中的箭头不能表示能量流动,因为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网)单向进行的,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管理后,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D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可以提高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时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较低,B错误;
C、生态系统内各种群的密度不是固定不变,C错误;
D、单纯追求农业或林业的最大产量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A。
3.答案:A
解析:A、遵循循环原理,塘泥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但塘泥中的能量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A错误;
B、遵循整体原理,将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B正确;
C、遵循自生原理,循环农业利用种群的互利共存关系,构建复杂群落,其自我调节能力提高,C正确;
D、循环农业在能量流动方面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A、被污染的土壤没有生产者,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B正确;
C、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就不能完成生态系统的相关功能,C错误;
D、修复过程所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解析:生态农业中食物链一般比现代农业多,但营养级不会太多,因为每个营养级中生物都会消耗能量,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因而人获得的能量越少,可能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A叙述错误;生态农业中的食物链比现代农业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B叙述正确;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C叙述正确;生态农业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属于人工生态系统,D叙述正确。
6.答案:B
解析:A、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A正确;BD、对湿地的恢复,既要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功能,B错误,D正确;C、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需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C正确。故选:B。
7.答案:C
解析:A、自生原理是指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湿地生态工程中,移除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来降低水体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体现了自生原理,A正确;B、“无废弃物农业”指的是生态农业中一些物质被循环利用,没有直接作为废弃物抛弃而污染环境,这一成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将人、畜的粪便等用来肥田,改善土壤结构,体现了循环原理,B正确;C、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整体原理而非协调原理,C错误;D、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优化结构和功能,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故选C。
8.答案:C
解析:A、废水、污水中的有机物含有化学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排放废水、污水中的化学能,A正确;B、渝河生态治理过程中,既要恢复环境,又要发展经济,这体现了整体性原理,B正确;C、随治理进程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生态治理和恢复过程中,栽种的杨、柳等植物一般都是当地原有物种,这样能有效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同时也可以防止外地物种不适合在渝河种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D正确。故选C。
9.答案:A
解析:A、退耕还林草的措施,主要利用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A正确;B、屠宰场利用废血提取生产凝血酶属于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B错误;C、农作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能利用牛羊粪便中所含的能量,C错误;D、为提高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系统外部的投入和产出,如秸秆、人粪尿等,D错误。故选:A。
10.答案:D
解析:C、O、N等元素的循环是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该氧化塘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该氧化塘的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B错误;污水经处理后需要控制N、P等和细菌的量,达到标准后才能排放,以避免对下游的水造成污染,C错误;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氧化塘内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有机物越多,滋生的微生物越多,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越多,消耗的溶解氧越多,水中的溶解氧越少,D正确。
11.答案:ABD
解析:A、在牛棚和蔬菜大棚之间设置气体交换通道的目的是让牲畜获得氧气的同时植物获得二氧化碳,A正确;
B、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以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发酵,经过微生物发酵,无机物增多,有利于植物吸收,所以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B 正确;
C、采用这种模式,牛生长速度快的原因主要是生长的环境适宜,而不是食物增多,C错误;
D、在牛棚和蔬菜大棚之间设置气体交换通道的目的是让牲畜获得氧气的同时植物获得二氧化碳,这种种植养殖模式遵循了物质的循环原理,D正确。
故选ABD。
12.答案:ABC
解析:A、生态工程应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A正确;
B、生态经济的“循环经济”原则,是指将污染物转化为生产原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B正确;
C、生态工程实施需要因地制宜,需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协调和适应,C正确;
D、草原生态恢复不仅涉及植被的恢复量,还需要考虑牲畜数量的控制。因为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植被,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因此,在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必须合理控制牲畜数量,D错误。
故选ABC。
13.答案:(1)循环
(2)自养需氧型;生产者
(3)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持续
14.答案:(1)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或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水稻→鸡(或大豆→猪,合理即可)
(2)属于
(3)沼渣中的能量主要用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且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农作物不能利用热能(合理即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答出“适当增加生物种类”即可);定期进行适当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答出“补充物质和能量”即可);控制猪和鸡的种群密度(答出一条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4)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消费者)。
(2)猪在摄取鸡粪过程中,实质上以动植物等生物的遗体、残骸、粪便等为食的过程,属于分解者。
(3)沼渣中的能量主要用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且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农作物不能直接利用热能。欲保证生态系统较长时间与稳定运行,应该做到:适当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适当控制各种群的数量,防止其过度消耗资源;由于(生态)农业系统每年都有一定的产品输出,因此要保证物质和能量的输入;等等。
(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15.答案:(1)藻类
(2)增加需氧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水体中的污染物降解
(3)温度、光照、污染状况;增加水体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长;沉水植物根、茎、叶完全浸没于水中,可以从底泥中吸收N、P等元素,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4)消费者和分解者;次生演替
解析:(1)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元素,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2)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有利于增加需氧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河道中的污染物快速降解,从而提高治污效果。
(3)由于沉水植物是完全沉没于水中的,如果污染特别严重导致水质过差、河道所在区域光照不佳等,都会导致水体透光性不良,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选择利用沉水植物进行河道水体治理时需要考虑水体的光照条件、温度及污染状况。引进清水可增加水体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生长。从图示可以看出,浮床上的挺水植物根系未人底泥中,而沉水植物的根系是扎人底泥中的。因此,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浸没于水中,可以从底泥中吸收N、P等元素,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
(4)从“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可以推测,食藻虫能够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因此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治理后,该河道水质得以恢复,水生植物层次分明,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迁入增多,由于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等,故该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