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中考历史时事热点专题知识梳理01.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一、新闻背景2024年,《里斯本丸沉没》的上映,不仅让这段尘封的历史重回大众视野,也推动了中英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为两国关系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影片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激发了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义的深刻思考,也促使更多人去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中英共同抗战历史。近年来,中英两国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纪念活动上保持着密切的民间互动。2017年,方励团队运用先进技术确认了“里斯本丸”号的沉船位置,引起了英国幸存者家属和相关组织的关注,并促成了一系列的民间互访和交流活动。幸存者后代多次组团来到中国舟山,祭奠遇难的亲人,并与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代见面,表达感激之情,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影片中,那些曾经亲历沉船事件的幸存者和救援者,他们的后代如今都已经白发苍苍。通过这部纪录片,他们的故事得以被记录和传承,也成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影片上映后,更多曾经不为人知的英联邦战俘与中国家庭的故事被挖掘出来,例如英国士兵约翰·韦弗和中国妻子梁秀金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进一步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在中英关系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及其相关纪念活动,展现了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基础,也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这些来自民间的友好互动,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中英关系贡献力量。这也呼应了初中历史学习中关于“和平与发展”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民间外交”的重要性等内容。二、事件概述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是指1942年10月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载有近2000名战俘及日军士兵和物资的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号,在未悬挂任何战俘标志的情况下,途经中国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国海军“鲈鱼”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最终沉没,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并引发舟山渔民英勇救援的重大历史事件。这起事件不仅是二战期间的一场海上悲剧,更是中国人民舍命救助国际友人、展现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壮举的见证,也成为中英两国友谊的历史佳话。1.航行与遇袭:1942年9月27日,“里斯本丸”号从香港深水埗战俘营出发,船上载有1816名英联邦战俘(主要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及778名日军士兵和船员,还有大量的战略物资,目的地是日本。值得注意的是,日军违反了《日内瓦公约》,没有在船体上悬挂任何表明载有战俘的标志或旗帜,这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10月1日凌晨,“里斯本丸”号航行至中国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国海军“鲈鱼”号潜艇发现。由于没有战俘标志,“鲈鱼”号潜艇误将“里斯本丸”号识别为普通的日军运输船,并发射了多枚鱼雷进行攻击。“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中后,船体严重受损,开始缓慢下沉。2.日军暴行与自救:遇袭后,日军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战争的基本伦理,更践踏了国际公约。为了防止战俘逃跑,日军士兵首先将战俘封锁在底舱,不顾他们的生死。随着船体进一步倾斜,底舱环境变得更加恶劣,高温、缺氧、拥挤,许多战俘在底舱中窒息而死。一些战俘设法逃出底舱,但跳入大海后,又遭到日军的无情扫射。日军竟然将这些手无寸铁的战俘视为敌人,而非需要救助的对象,其冷血和残暴令人发指。面对日军的暴行,求生的本能促使战俘们奋力自救。他们利用漂浮的木板、救生衣等物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挣扎求生。3.舟山渔民的壮举:“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景象被附近的中国舟山渔民目睹。尽管当时正值日军占领时期,渔民们的生活也十分艰难,但他们秉持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传统美德,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驾着小船驶向出事海域。冒着被日军攻击的危险,舟山渔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挣扎在海中的战俘救起,并将他们送往附近的岛屿进行安置。他们为战俘提供食物、饮水和住所,用自己有限的资源,给予这些陌生人最大的帮助和关怀。据统计,共有46艘渔船参与了救援,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共救起了384名盟军战俘。4.沉没与伤亡:尽管有中国渔民的舍命相救,但由于“里斯本丸”号沉没迅速,加上日军的暴行,最终仍有800多名战俘不幸遇难,其中包括被日军射杀、溺亡以及在底舱窒息而死的战俘。这起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成为二战期间的一场人道主义灾难。5.事件后续及影响:“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发生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英国政府对中国渔民的义举表示感谢,幸存的战俘及其家属也对中国人民的救命之恩永世难忘。这起事件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加深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成为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篇章。多年来,中英两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纪念这一事件,缅怀逝者,传承友谊,呼唤和平。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和平的珍贵。它不仅是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案例,促使我们反思战争的根源,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三、历史背景:太平洋战争烽火下的中国抗争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并非孤立事件,它深刻地嵌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特别是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紧密相连。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必须将其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的具体环境中进行考察。1.全球视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太平洋战争“里斯本丸”号沉没于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源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悍然发动了侵略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使二战的规模达到最大,战火蔓延至整个太平洋地区。日本的目标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妄图控制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中国战场成为牵制日军的重要力量。2.中国抗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人民展开了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战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部分。正面战场:主要由国民党军队负责,进行大规模的会战,例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这些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却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敌后战场: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力量组成。他们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袭扰日军后方,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属于敌后战场的范围。舟山渔民的救援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也是敌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3.浙江沿海:抗战烽火下的东极岛浙江沿海地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舟山群岛。舟山渔民在日军的占领下,生活极其艰难,但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他们为抗日武装提供情报、运送物资,甚至直接参与战斗。“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发生在东极岛附近海域。当时东极岛已经被日军占领,渔民们的救援行动是在冒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的壮举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4.日军暴行与国际公约:“里斯本丸”号事件中,日军对战俘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将战俘封锁在底舱,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对跳海逃生的战俘进行扫射,严重违反了国际公约。这并非个案,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犯下了许多类似的暴行,例如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731部队的细菌战等,这些罪行都充分暴露了日军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也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里斯本丸”号事件中,日军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关于保护战俘的规定。《日内瓦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了保护战争受难者,特别是战俘和伤病员而制定的重要国际公约。日军的行为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了解里斯本丸事件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事件本身以及事件所蕴含的意义至关重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浙江沿海地区,包括东极岛在内,也深受战争的摧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舟山渔民的英雄壮举才显得更加伟大,也更能凸显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四、事件意义:历史回响与时代启示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它在多个层面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它既是战争残酷性的有力控诉,也是人性光辉的闪耀例证,同时也在中英两国关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启示我们对和平的珍贵进行深入思考。1. 控诉战争暴行,呼唤人道主义:里斯本丸事件,如同二战期间无数悲剧的缩影,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日军对战俘的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是对人道主义原则的公然挑战。他们将战俘的生命视为草芥,漠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这种行为令人发指,也应该受到全人类的谴责。战争不仅摧毁了物质财富,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精神创伤。“里斯本丸”号上数百名战俘的死亡,以及幸存者所经历的痛苦,都提醒我们战争的可怕,以及和平的珍贵。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复活,防止战争悲剧的重演。2. 彰显人性光辉,弘扬国际主义:与日军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舟山渔民的善良和勇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对落难的战俘施以援手,展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行为并非出于政治或利益的考量,而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舟山渔民的义举,超越了国界和种族,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为世界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起事件也证明,即使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人性的光辉依然可以闪耀,善良和勇敢依然可以战胜邪恶和残暴。3. 见证中英友谊,促进和平发展:里斯本丸事件,在中英两国关系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中国渔民的救援行动,在战争年代,谱写了一曲中英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的感人篇章。战后,幸存的战俘及其家属一直对中国人民的救命之恩铭记于心,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感激之情。英国政府也对中国渔民的义举表示赞赏和感谢。两国人民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共同缅怀逝者,传承友谊。这起事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铭记历史教训,珍爱和平未来:里斯本丸沉没事件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警示我们,要铭记战争的教训,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争取和维护的。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面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恐怖主义等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美好未来。里斯本丸事件的意义是多维度的,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人性与兽性、善良与勇敢、责任与担当等重大主题,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和谐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四、知识拓展:从里斯本丸到世界历史的纵深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二战历史、国际公约、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的窗口。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并提升我们对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1. 保护战俘的基石——《日内瓦公约》:“里斯本丸”号事件中,日军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关于保护战俘的规定,这凸显了学习和了解这一重要国际公约的必要性。《日内瓦公约》的全称是《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其目的是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对非战斗人员,例如伤病员、战俘和平民等提供人道主义保护。它最初于1864年签订,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形成了现行的四个公约和三个附加议定书,构成了国际人道法的核心内容。《日内瓦公约》的核心内容包括:禁止对战俘和平民进行酷刑、虐待和侮辱;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例如食物、饮水、医疗等;允许战俘与家人通信;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日军在“里斯本丸”号事件中的行为,例如封锁船舱、射杀战俘等,都严重违反了《日内瓦公约》的规定,构成了战争罪行。战后,一些相关的日本军官受到了审判和惩罚。学习《日内瓦公约》,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人道法的重要原则,增强人道主义意识,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力量。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领导敌后战场的抗战,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3. 从屈辱到复兴——中国近代史的百年沧桑: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也与中国近代史的百年沧桑紧密相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4. 从任人宰割到世界大国——中外关系的变迁:里斯本丸事件也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外关系的变迁。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从冲突到融合的复杂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与各国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当今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对《日内瓦公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等知识的学习和拓展,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提升我们对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这也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