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封建时代的欧洲和亚洲国家一、课程标准通过封君封臣制、庄园生活、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二、要点夯实知识点一 基督教的兴起和演变(九上P32-37)1.兴起:1世纪,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亚洲)。2.创立者:耶稣。3.主要教义: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发展传播: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中世纪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并鼓励基督教的发展。8世纪查理鼓励基督教发展,把法兰克王国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向教会缴纳“什一税”;800年,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5.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上:最大的土地所有者;(2)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3)思想文化上:神权凌驾一切。知识点二 法兰克王国(九上P32—37)1.蛮族国家的建立:(1)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2)克洛维稳固统治的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3)制度:8世纪前期,建立封君封臣制度。(4)扩张: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国王。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对外扩张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5)分裂: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2.封君封臣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1)含义: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2)联系封君与封臣的纽带:土地的封赐。(3)封臣与封君之间的关系: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欧封建制度下每个封君只可以管辖自己的封臣,无权管辖自己封臣的封臣)知识点三 西欧庄园(九上P38—41)1.庄园:(1)时间:从9世纪开始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遍布欧洲各地。(2)庄园的居民。①分为领主与佃户;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②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受法庭保护。(3)庄园的土地:领主所有,分为耕地、林地、草地等。①领主的“自营地”(耕地):领主保留,直接经营,佃户无偿劳动,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②佃户的“份地”(耕地):佃户为领主服劳役可以获得一份耕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③“共用地”: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全体佃户共同使用。2.庄园法庭(庄园具有司法权):(1)主持者:领主或他的管家。(2)特点: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开庭时间;没有固定的开庭地点。(3)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4)惩罚手段:处以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5)作用。①维护庄园公共秩序。②维护了领主的利益。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3.庄园地位: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知识点四 中世纪城市(九上P42-44)1.时空背景:10世纪起,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以手工业、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兴起。2.兴起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3.城市的矛盾:城市居民和封建领主的矛盾,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4.城市的抗争:城市居民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5.城市的自由和自治:13世纪,很多城市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特许状”,取得自由和自治权。谚语“城市空气让人自由。”6.城市的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自由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成为手工业者或商人,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瓦解着封建制度。7.影响:(1)市民阶层逐渐形成。(2)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知识点五 大学兴起(九上P44—45)1.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2.兴起: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西欧早期的大学有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3.发展概况:(1)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取得授课许可证。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2)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4.课程:(1)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2)评价: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知识点六 《查士丁尼法典》和拜占庭帝国(九上P47—50)1.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其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2.《查士丁尼法典》:(1)目的: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2)内容。①《查士丁尼法典》: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法典。②《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③《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的文献。④《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总。以上4部法典统称《罗马民法大全》(3)《罗马民法大全》的评价。①局限性:仍然承认奴隶制。②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③影响: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3.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1)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2)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3)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知识点七 古代日本(九上P52—54)1.6世纪前的日本(奴隶社会):(1)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2)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3)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地位近似于奴隶。2.大化改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2)时间:646年开始改革,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史称“大化改新”。(3)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3.幕府统治:(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兼并和私有盛行,地方豪强建立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为了保卫庄园,形成武士和武士集团,武士效忠的不是国家,是他的主公。(2)形成: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3)特点: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知识点八 阿拉伯帝国(九上P55—58)1.伊斯兰教的传播:(1)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伊斯兰教。教义:独尊安拉,信徒称穆斯林。(2)传播: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①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②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雏形诞生。③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④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2.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1)创造了阿拉伯文化。①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设立“智慧宫”,翻译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②阿拉伯文化成就:a.数学:改造古印度人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创造完整的代数学。b.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c.文学:《天方夜谭》(2)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三、真题演练1.(2024 徐州)博洛尼亚大学是以学生组成的社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团得到教会的支持,掌握了学校的管理权,则由资深教授掌控。这说明中世纪大学( )A.推广大众教育 B.都由教会建立C.推动城市兴起 D.有一定自主权2.(2024 聊城)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罗马法大全》中的这些记载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A.重视物权保护 B.注重诉讼程序C.倡导法律至上 D.保护人身安全3.(2024 黑龙江)下列选项中,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城市的兴起 B.大学的兴起C.庄园的兴起 D.手工工场的兴起4.(2024 扬州)如表是某同学做的学习笔记。可推知他正在学习( )时间:公元6世纪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目的:稳定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5.(2024 安徽)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 )A.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B.农奴生活质量较高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奢靡浪费之风盛行6.(2024 武汉)九(3)班开展历史主题辩论会,正方辩手准备了下列论据材料。由此判断( )数学: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文学:《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医学:《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A.注重法治建设 B.垄断亚非欧贸易C.建立国际秩序 D.沟通东西方文化7.(2024 广西)阿拉伯帝国时期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学者翻译了大量的古印度、波斯和古希腊的医学、天文学、数学典籍。这有助于阿拉伯帝国( )A.科技的发展 B.文学的兴盛C.社会的转型 D.制度的革新8.(2024 呼和浩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的欧洲,几乎荡然无存。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见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 )A.改头换面 B.破旧立新 C.承前启后 D.去伪存真9.(2024 牡丹江)“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罗马扩张 B.城市自治 C.大学兴起 D.大化改新10.(2023 镇江)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学用品名称,如酒精、苏打等都源自于一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这个“独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四、知能训练1.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曾经是一个地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下列有关拜占庭帝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罗马帝国分裂后皇帝君士坦丁在此建立新都B.遭受过阿拉伯人、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而亡国C.罗马教皇给予拜占庭帝国军事援助D.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帝国获取巨额财富2.一般来说,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封臣必须随时准备跟随封君进行军事远征,封臣必须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如果封君被囚禁( )A.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B.军事远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C.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D.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权利与义务3.“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4.出自12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的一段材料:“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的诉状”“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A.旨在维护佃户利益B.一定程度限制了领主特权C.专门维护领主利益D.是领主剥削佃户的工具5.庄园在中世纪西欧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259﹣1261年,阿尔里瓦庄园法庭共受理了案件有169件,其中涉及到领主权益的为104件(占61.5%)(占38.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庄园中领主和佃户法律上平等B.领主的特权被庄园法庭限制C.庄园法庭主要为领主阶级服务D.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6.如图是九年级同学制作某一课的部分思维导图,最合适的标题是( )A.庄园制度 B.幕府统治C.大化改新 D.武士道精神7.日本大化改新时提出了“和魂汉才”的口号,例如中国的佛教、儒学变成了适用于日本民族心理素质和社会状况的意识形态,而对于那些与日本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日本并未移植引入。材料说明日本对外来文化( )A.盲目崇拜 B.选择性学习C.否定排斥 D.全面肯定8.“白昼逝去了,伊斯兰教的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太阳的光芒,它像一轮明月( )A.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B.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C.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D.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9.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奴隶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治兴盛极大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改革。材料反映了(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10.“它使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 )A.古代希腊 B.古代罗马C.古代日本 D.古代阿拉伯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欧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随着欧洲封建政治秩序的稳定,农业逐渐得到了恢复,不仅停滞的罗马城市生活又恢复生机,同时一批新兴城市得以建立。中世纪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封建性的,他们都要定居在某个人的土地上,必须从国王或公爵,并取得居住和贸易的许可。——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如道路的交会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与特权,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材料三: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不仅适应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孕育了许多近代因素:追求成功、满足欲望的新观念出现了;雇工、按劳取酬等原则普遍实行;产生了市政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陈红《“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材分析》(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为什么说“中世纪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封建性”?(不得照抄原文)(2)据材料二,概括“新兴城市”的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说明城市的兴起对欧洲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12.【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材料一: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材料二:穆罕默德创立了严格信仰一神的伊斯兰教,就是要通过消灭偶像崇拜的传统习惯,引导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础上——郭永胜《试论伊斯兰教的产生与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材料三: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特征。(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为解决材料一中问题的主要做法。(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参考答案真题演练1-10 DABCA DACDC知能训练1-10 BDABC BBBAD11.(1)原因:封建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什么:中世纪城市必须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城市居民的居住和商业活动都要得到封建领主的许可和保护。(2)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规模较小;享有一定的自由和自治权。(3)政治:产生了市政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有助于欧洲民主和法治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挑战欧洲封建势力的重要力量;经济:城市的兴起,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意识的认同,雇工、按劳取酬的原则得到普遍实行,适应并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思想:追求成功、满足欲望等新观念出现,肯定了人的价值,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12.(1)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冲突严重;信仰多元,盛行多神崇拜。(2)创立伊斯兰教,奉行一神崇拜;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3)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