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理念】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本课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历史思辨能力、提升历史文化素养,弘扬民族自豪感。【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属于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感受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本单元共4课,在前3课讲述朝代更替、民族交融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本课着重叙述这一时期文化上的新成就新发展。本课共四个子目,从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个方面展开,互相间为并列关系,体现三国至隋唐在文化层面上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辉煌灿烂,着力凸显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师生能从本单元和本课中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并理解这些变化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原因。【学情分析】参与本节课学习的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普遍经历了较完整的初中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史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基础。在本节课上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近一个月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对本单元三国至隋唐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正逐渐熟悉教科书的体例与风格。此外,通过课外阅读、视听等其他渠道,学生对这一时期部分著名事件、人物都所了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科技等内容了解不多,对一些历史变化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联系可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考。【教学目标】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儒佛道发展的新变化,理解这一时期艺术文化科技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认识。通过观察大事年表、阅读历史文献等方式,学习认识这一时期特定的时空环境对文化的影响。阅读、辨析、研究相关史料,能对三教合一、胡汉交融、社会变革、科技发展、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问题提出猜想、进行实证与阐释因果。认识中国文化在三国至隋唐时期多元化交融发展的特点,充实对文化自信的历史认知,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的新成就。本课着重突出的是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能代表最高成就和鲜明特色的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应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学生要能从民族、地区、思想等多角度理解交融对文化发展进步的影响有一定难度,要深刻理解交融产生的历史原因也有相当的挑战,都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逐步引导。【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的核心观点为: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儒学、道教、佛教在冲突中交融,在交融中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成就突出,隋唐时期达到高峰。中外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非常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通过思考四个问题,发散思维、小中见大,逐渐认识、了解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新面貌;在深入学习后,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辨析史料,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三教合一的原因影响”、“文艺繁荣的社会根源”、“科技发展的原因表现”“中外交流的特点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体会文化在不同民族、南北、地区、中外等的交流交融中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中国文化认同的过程。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交融之路也为国家由分裂走向新的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教学过程】环节 1:教师展示四个可选话题,同学选择其一进行讨论,导入本课学习。问题一:孙悟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人物?问题二:花木兰是胡人还是汉人?问题三:祖冲之为什么要计算圆周率?问题四:西安青龙寺为何种满日本樱花?设计意图:四个问题串联起本课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四大内容。用贴近学生的问题,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管中窥豹,为此后相关主题学习进行铺垫。(以下环节2到环节5可调换先后顺序)环节 2:学生结合文献、图片材料(材料一至三),经过讨论,指出孙悟空其人物兼具的儒、佛、道特征。孙悟空虽是后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但其折射的恰是中国古代典型的“三教合一”问题。教师设问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和课件内容,认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包括玄学的发展新状况。教师询问,同学们结合文献史料(材料四至八),指出这一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和后果。设计意图:以孙悟空的儒释道特征问题导入本环节。学生依据不同类型史料(图片、文献),多角度分析三国至隋唐儒道佛地位变化的原因(社会经济、自身发展与外部条件等)和影响(政局变化、思想演变与文化成果等)。理解思想领域的剧烈变动与当时的政局分合、经济衰退又发展等变化有直接联系,进一步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素养。同时学生理解历史上的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包容。环节 3:学生精读木兰诗选段(材料十)、结合已有知识,经过讨论,指出花木兰其人物兼具的胡汉特征。教师介绍交融是三国至隋唐的重要文化主题,以诗歌中的胡汉交融为例,设问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和课件内容,认识这一时期其他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各种交融如南北、地区、文化、民族等。教师询问,同学们结合所学,讨论并理解这一时期文化艺术高度融汇、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影响。设计意图:以花木兰的胡汉身份问题导入本环节。学生迁移模仿,形成关于交融特征的历史解释方式,从各方面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各种艺术文化形式的交融特点,理解交融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根基。学生提升模仿迁移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素养。环节4:学生仔细研读文字材料(材料十一至十四),经过讨论,指出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可能原因(个人科学研究精神与社会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等)。教师通过设问,学生通过学习、整理教科书相关内容,共同完成科技成就表格,认识科技发展同样是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重大成就,并理解社会各领域融汇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表现。设计意图:以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原因问题导入本环节。教师设问,学生根据史料分析、解释特定历史问题,以点带面分析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感悟与认知这一时期的领先科技成就,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科技的历史认同。环节 5:教师介绍,同学们结合相关图片、文字材料等,指出西安青龙寺种植樱花源于纪念日本学问僧空海。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和相关文献材料(材料十五至十九),了解空海对中日文化产生影响是中国文化辐射周边的重大象征。学生归纳整理空海对中日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不同方面,并总结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整体状况,讨论、理解文化相互交流相汇的影响。设计意图:以西安青龙寺种植日本樱花的历史缘由问题导入本环节。教师引导创设历史情境,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时代,分析唐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并对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增强认同,进一步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环节 6:以“交融之道”概念为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整体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特征,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各种类型的交融对文化繁荣的推动作用,理解文化自信与兼蓄并包的联系。设计意图: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交融源于南北的交融、民族的交融、思想文化的交融和文明的交流等。学生通过学习与讨论,整体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之根。【教学评价设计】你是否还知道其他中国古代文化人物、物品、事件、场所,带有典型的三教合一或胡汉交融或中外交流的历史特征吗?(图片或文字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设计意图:在教学评价设计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继续围绕交融对文化的推动作用的话题进行作业布置,同时以课题提问相似问题切入,考察学生模仿迁移的能力,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水平进行诊断性评价、质性评价。开放性的作业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学习动力。水平要求:综合运用评价目标:唯物史观—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时空观念—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地图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史料实证—3,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历史解释—4, 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家国情怀—2,能够具有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围绕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交融与成就这一核心观点展开,分别以孙悟空、花木兰、祖冲之、西安青龙寺为切入点,着重就“三教合一”、“文艺繁荣”、“科技进步”“中外交流”三方面内容,深入挖掘文化交融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师生积极展开共同的学习探讨。2020年9月在上海市黄浦区进行了区级公开课展示,很好完成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能就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结合历史文化常识、初中历史学科学习内容,充分引导学生,运用类型丰富、详细充分的史料,将培育学生各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融入课堂教学和活动之中。在促进学生历史记忆、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历史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怀。本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变量是学生对四个问题的选择顺序。如果学生先选择了第二个问题“花木兰和文化交融”或第四个问题“青龙寺樱花与中外交流”,则第一个问题中要学习的“三教合一”内容还没有详细展开,学生在学习文化交流交融时可能出现困难,需要老师进行额外的背景介绍和知识补充。在上课过程中和课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将科技成就与交融的主题进一步相融、如何更好地完成四个主题之间的衔接工作等,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修正和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