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从魏晋时期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变化的基本史实
2.知道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运行机制、特点及影响
3.知道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相关材料,理解唐朝时期租庸调制、两税法等制度的影响。
4.通过学习魏晋到五代十国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役制度的变化;
难点: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知识概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1.选官制度:南北朝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2.中枢政务机构:魏晋时期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
3.赋税制度: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直接继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
【导入新课】每年的6月23或24日,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们刷爆新闻,大家知道什么是状元吗?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古代状元的试卷是什么样子的吗?
教师出示PPT图片“中国目前仅存的古代状元试卷”,教师介绍该状元试卷:赵秉忠状元卷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该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价值连城。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产物,殿试第一名称状元,一旦中了状元,无比荣耀。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依据教材P43概括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学生完成并展示: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科举制
(一)九品中正制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图片:九品中正制并介绍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即九品),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选官司标准初创时由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看重家世门弟。
资料补充: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引导』
材料一:按九品之制, 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衣冠士族 , 多离本土, 欲征源流 , 遽难委悉。魏氏革命,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区别所管人物, 定为九等。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 。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
——杜佑《通典》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学生回答
影响: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出示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进而引出后来的科举制。
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
(二)科举制
『资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开皇十八年七月 , 隋文帝下诏宣布:“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炀帝始建进士科”,并命按十科举人。明经、秀才、进士三科的相继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标准
特点: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标准:考试成绩
教师出示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科举制
材料:唐代科举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化。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六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尤为重要。进士科的及第比例是百人中取一二,明经科是十人中取一二,因此唐人有“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进士科被视为“士林华选”,录取者被视为“登龙门”,最为士人所趋。
制科由皇帝亲自主持,科目多为临时设置,平民和官员子弟都可入试,中举者即给予官职。
宁欣《中国古代史》
教师强调科举考试中进士最受知识分子青睐,地位最高。进士科第一名即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举制
教师出示PPT图片:殿试、武举,介绍科举制的发展:武则天时期创立武举和殿试
『资料引导』
材料:“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材料概括科举制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展示:意义:打击门阀势力,吸收部分平民和庶族子弟加入,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中枢政务机构
『新知讲解』
教师介绍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
汉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央决策机构以尚书为主,三公九卿掌执行-晋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教师介绍机构设置
强调: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教师出示图片:唐长安城的布局,长安布局规整,以皇宫为中心,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材料:
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新唐书·宰相表》
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通典·职官》
宰相格局的调整:
“同中书门下三品”,品位持平;中书、门下为议政核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渐固定为宰相衔。
出示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关系表
『合作探究』
材料一:(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签》
探究问题:
1、依据材料一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学生讲论并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
2、集体负责
3、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影响: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有利于加强皇权。
知识点:三、赋税制度
(一)汉代的赋役制度
教师介绍汉代的赋役制度:
汉代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景帝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汉书 食货志》
东汉桓谭《新论》记载:西汉赋税收入每年40多亿,人头税38亿。
汉代规定:戍卒不亲自服役者,每月出300钱,更卒不愿服役者交300钱
(二)魏晋时期的赋役制度
(1)租调制
公元200年,曹操颁行租调制。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该制度为之后王朝继承发展。
租:一夫一妇每年交纳的粟;调:一夫一妇每年交纳的布或帛
A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夫一妇之家,纳户调帛一匹,粟两石。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
(三)唐朝的赋役制度
教师出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 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 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 麻三斤。
材料二: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概括唐朝赋役制度的特点
学生分析并回答
特点:定额的租调;输庸代役制度化;以人丁为单位
教师讲解影响
影响: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对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2)两税法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德宗善而行之。
——《唐会要·租税》上
提问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
1.唐朝为什么要实行两税法?
学生回答原因: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税法的特点
征收标准:资产、土地
征收时间:夏秋两季
『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材料: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探究问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税法的影响
学生讨论并回答
A 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48“问题探究”,结合课文资料,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利: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弊:
(1)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2)长期不调整户等,两税税额不断增加,农民负担加重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