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分值:100分1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5页,其中问卷4页,答卷1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机读卡上及答卷的密封区内。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机读卡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和机读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A.元谋人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2.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良渚文明遗存丰富,主要有工程浩大的城墙、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及分布密集的遗址群。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B.已经形成了君主专制国家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3.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西周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长子或太子早死,则根据长幼、品德等条件在其他王子中选择,或通过占卜决断,这种变通的方法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补充。·商周王位继承制度的变革本质上反映了()A.家与国开始结合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王权加强的趋势D.中央集权制的逐渐加强第1页4.鲁国是周礼之集大成者的诸侯国。但《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分别出现了羽父弑鲁桓公,庆父先后假手贼人弑公子般和鲁闵公,东门襄仲弑太子恶等弑君事件。这说明,这一时期(),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君主专制减弱C.权力下移,礼崩乐坏D.宗法观念消亡5.春秋时期,中原诸侯从内心里看不起南方的楚国,认为楚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夷夏矛盾基本解决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南方经济赶上北方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6,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主张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A.构建官僚政治B.重建政治秩序C.加强中央集权D.变革选官制度7.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治理国家不能朝令夕改;对待老百姓,不能过于烦扰,像煎小鱼一样,颠来倒去。他还要求统治者不要以自己的权势去干扰人民的生活。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学D.道家8.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变革、变法都和持续的战争状态有关。为了不被打败,各国需要新的统治方式。君主们纷纷放弃使用世卿世禄的贵族,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官僚制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在本质反映了()。A.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要求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C.专制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D.·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d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4页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1. B2. D3. C4. C5. D6. B7. D8. A9. B10. B11. D12. A13. B14. B15. A16. C17. C18. B19. D20. A21. A22. A23. B24. B25. D26. A27. A28. B29. D30. C31.(1)变化之处:①身份标志由出身转变为知识、智慧和才能;②教育内容由文武并重转变为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③社会地位更加显赫;④摆脱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6分)(2)原因:①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为士阶层的变化提供了经济基础;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大量有才能的人,为士阶层提供了政治舞台;③私学兴起,教育普及,培养了大量有知识的人才,为士阶层的壮大提供了人才储备;④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8分)32.共同观点:秦汉时期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论述:①政治方面,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如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等措施。②文化方面,秦朝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民族融合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汉朝时期,通过和亲、战争等方式加强了与边疆民族的联系,如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和民族融合。④疆域方面,秦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基础;汉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如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使汉朝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33.内涵演变: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北宋时扩展到文学艺术领域(诗、文、书、画),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包括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社会风气、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方面。原因:①经济繁荣是基础,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十分发达,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稳定,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秩序良好,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③民族交往与交融,唐朝时期,周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文成公主入藏等。④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对外来文化持包容态度,如佛教的传播等。⑤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唐朝统治者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鼓励文人创作,如唐太宗设立文学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pdf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