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1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5页,其中问卷4页,答卷1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机读卡上及答卷的密封区内。
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铅笔在机读卡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
机读卡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和机读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A.元谋人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D.仰韶文化
2.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良渚文明遗存丰富,主要有工程浩大的
城墙、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及分布密集的遗址群。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已经形成了君主专制国家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3.商代的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西周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
嫡长子或太子早死,则根据长幼、品德等条件在其他王子中选择,或通过占卜决断,
这种变通的方法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补充。·商周王位继承制度的变革本质上反映了
()
A.家与国开始结合
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王权加强的趋势
D.中央集权制的逐渐加强
第1页
4.鲁国是周礼之集大成者的诸侯国。但《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分别出现了羽父
弑鲁桓公,庆父先后假手贼人弑公子般和鲁闵公,东门襄仲弑太子恶等弑君事件。这说
明,这一时期(),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君主专制减弱
C.权力下移,礼崩乐坏
D.宗法观念消亡
5.春秋时期,中原诸侯从内心里看不起南方的楚国,认为楚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
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6,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
题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
7.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治理国家不能朝令夕改;对待老百姓,不能过于烦扰,像
煎小鱼一样,颠来倒去。他还要求统治者不要以自己的权势去干扰人民的生活。这位
思想家最有可能属于(
A.儒家
B.墨家
C.法学
D.道家
8.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变革、变法都和持续的战争状态有关。为了不被打败,各国需要
新的统治方式。君主们纷纷放弃使用世卿世禄的贵族,选拔有能力的士人做官员,官僚
制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这在本质反映了()
。A.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的要求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专制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D.·各国统治者都主张变法
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
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d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4页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 B
2. D
3. C
4. C
5. D
6. B
7. D
8. A
9. B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A
16. C
17. C
18. B
19. D
20. A
21. A
22. A
23. B
24. B
25. D
26. A
27. A
28. B
29. D
30. C
31.
(1)变化之处:
①身份标志由出身转变为知识、智慧和才能;
②教育内容由文武并重转变为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
③社会地位更加显赫;
④摆脱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6分)
(2)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为士阶层的变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大量有才能的人,为士阶层提供了政治舞台;
③私学兴起,教育普及,培养了大量有知识的人才,为士阶层的壮大提供了人才储备;
④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8分)
32.
共同观点:秦汉时期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论述:
①政治方面,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等,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如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等措施。
②文化方面,秦朝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民族融合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汉朝时期,通过和亲、战争等方式加强了与边疆民族的联系,如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④疆域方面,秦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基础;汉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如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使汉朝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33.
内涵演变: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北宋时扩展到文学艺术领域(诗、文、书、画),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包括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社会风气、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方面。
原因:
①经济繁荣是基础,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十分发达,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稳定,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秩序良好,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③民族交往与交融,唐朝时期,周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文成公主入藏等。
④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对外来文化持包容态度,如佛教的传播等。
⑤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唐朝统治者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鼓励文人创作,如唐太宗设立文学馆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