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课题名 3.2熔化和凝固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2.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3.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科学思维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三、科学探究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2.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重点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海波、石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搅拌器、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怎样才能形成冰挂? 冰怎样才能熔化成水? 青铜器是怎样制成的 二、新课教学 (一)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通常呈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温度很高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solidification)。 结合生活中冰的熔化过程,想一想,冰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如何变化? 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点拨提示:任何科学猜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定。 设计实验 研究海波(硫代硫酸钠)和石蜡的熔化过程。参照如图所示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器材:海波、石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水、温度计和搅拌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高至4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者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分析与论证 海波在熔化前吸热升温;熔化中吸热温度不变。 石蜡在熔化前吸热升温;熔化中吸热温度升高。 在甲、乙坐标的横轴上标出时间数值。 图甲和图乙中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你自己将数值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间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分析与论证 图甲——海波 熔化前,吸热温度升高,是固态;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固液共存;熔化后,吸热温度升高,是液态。 图乙——石蜡 整个过程吸热温度升高;由硬变软,逐渐变成液态。 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实验数据可靠吗? 交流与合作 与同学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写出实验报告。 (三)熔点和凝固点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这类固体叫做晶体(crystal);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甲和乙所示。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的温度(如图甲),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也没有确定的凝固点(如图乙)。 小资料 几种晶体的熔点(标准大气压) 想想议议 1.在图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解析:EF段温度降低,放出热量,处于液态;FG段温度不变,放出热量,固液共存;GH段温度降低,放出热量,处于固态。 2.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达到-52.3℃,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 解析:不能。因为水银的熔点是-39℃,物质的实际温度低于熔点是固态,达到-52.3℃时,水银已凝固失效,原因是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工作的。 (四)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反过来,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放热,但是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也要吸热或放热,但是温度改变。 夏天,如果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几个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温度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 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样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的热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想想议议 我国青铜器是怎样制成的 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人类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以铜为主的金属工具的问世,使人类文明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冶金技术和金属制品的广泛应用,同人类文明史紧密联系在一起。青铜是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组合的合金,氧化后呈青绿色,所以称“青铜”。 铜器制作过程:熔铜、浇注、修理成型几个主要环节。 熔铜:加热使固态铜熔化,固态铜达到熔点,吸热熔化;浇注:将液态铜浇注到模具中,液态铜在凝固点放热凝固。 我国在公两千多年前,原始公社解体时期进入了青铜时代。人类在寻找石器时认识了矿石,在烧制陶瓷时发明了金属冶炼。原始的冶铜术为古代冶金奠定了基础,冶金技术的发展又为运用铜制造生活工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供了条件。金属的使用,提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熔化和凝固”,知道了熔化和凝固现象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还成功地完成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实验,探究出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成才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节课就到这,谢谢!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本节课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冰可以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为例,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熔化和凝固.教学中,对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的认识,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 2.在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蜂蜡熔化特点中,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分工情况,然后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并参与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这个实验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要写实验报告,因此教师应给予详细指导。 3.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易错点要让学生理解: ①处于熔点温度的晶体,有哪几种存在的状态; ②溶化和熔化、融化的区别; ③物质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放热温度也不一定降低. 4.对于凝固过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具体展开,为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介绍,也可以不涉及到它们对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熔化和凝固的应用作进一步的了解.6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