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伐檀》同步讲解与练习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 B.寘之河之干兮C.系向牛头充炭直 D.胡瞻尔庭有县貆兮2.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诗经》的内容分为 、 、 三部分,《伐檀》出自 ,是 时期 国的 ,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伐檀(tán) 县(xiàn)貆(huán) 寘(zhì)B.三百廛(chán) 县(xuán)鹑(dūn) 漘(chún)C.不稼(jià) 伐辐(fú) 飧(sūn)D.不穑(qiáng) 涟(lián)猗(yī) 囷(qūn)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寘之河之干兮 干:水边B.不稼不穑 稼:收获C.坎坎伐辐兮 辐:车轮上的辐条D.河水清且沦猗 沦:小波纹5.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1)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__________的功夫。(2)这件事关系到所有人的前途,谁也不能__________。(3)为了让学生中考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们__________为他们辅导。(4)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__________。A.开卷有益 袖手旁观 处心积虑 妙手回春B.开卷有益 趋之若鹜 苦心孤诣 妙趣横生C.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殚精竭虑 妙趣横生D.格物致知 趋之若鹜 费尽心机 妙手回春6.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改革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偏远地区宽带建设,是补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短板”、带动有效投资、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B.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如何加,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共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思维上、举措上,也存在很多模糊性。C.教育改革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系统改革。因此,高考改革定会借助更多专家的力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才出台。D.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7.将下列诗歌按产生的时代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乐府—《楚辞》—曲—词B.《诗经》—《楚辞》—乐府—词—曲C.《诗经》—《楚辞》—乐府—曲—词D.《诗经》—乐府—《楚辞》—词—曲8.你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以“汲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假如你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2)在比赛中,你们班的小红同学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比赛结束后,你将如何安慰她?二、古代诗词阅读9.《伐檀》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下面这首诗是《诗经 魏风 硕鼠》,请在阅读后完成下面小题。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10.诗歌中的三段具有相同的结构,请在每段中划分出层次,并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11.诗歌中的“黍”“麦”“苗”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字的变换反映出什么问题?12.请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13.《伐檀》和《硕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阅读《诗经·无衣》,回答问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②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⑤。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③同仇:同伴。一说共同对敌。④泽:通“裸”,贴身内衣,即今之汗衫。⑤裳:下衣,此指战裙。14.从本诗内容上看,应分属于《诗经》中“ ”(填“风”“雅”“颂”中的一种)这一类别。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语言简练,节奏铿锵,读来给人激昂慷慨的振奋之感。B.诗中“同”“偕”二字反复出现,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共赴疆场的团结。C.临战才修理戈矛、甲兵,说明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仓促的战争。D.从“同仇”到“偕行”,诗从战前统一思想写到战斗逐步展开,运用了赋的写法。16.三章的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17.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三、名著阅读1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多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无通假字。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吗?B.“寘”同“置”,放。句意:把它放在河岸上啊。C.“直”同“值”,价格或价值。句意:把纱绫系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价值。D.“县”同“悬”,挂。句意:为什么你的庭院挂着獾子皮?故选A。2. 风 雅 颂 《诗经·魏风》 先秦 魏 民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这些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伐檀》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出自《国风·魏风》,是一首魏国的民歌。这首诗共3章,有27句,较多地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县貆”的“县”应读作xuán。B.“县鹑”的“鹑”应读作chún。D.“不穑”的“穑”应读作sè。故选C。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点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把砍下檀树放到水边。B.“稼:收获”错误,“稼”,耕种。句意:既不耕种也不收割。C.正确。句意:丁丁冬冬砍下制作车辐的檀木。D.正确。句意:河水清清水面泛起小波纹。故选B。5.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开卷有益”,指的是打开书本阅读总会有益处,通常用来鼓励读书;/“格物致知”,源自儒家哲学,强调通过观察事物以获得知识和道理。这里强调的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来达到更高的境界,应该用“格物致知”。第二空:“袖手旁观”,意味着置身事外,不参与;/“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通常含贬义。这里指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应该选“袖手旁观”。第三空:“处心积虑”,指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费尽心机”,挖空心思,用尽计谋。“处心积虑” 和 “费尽心机” 都有用心思谋的意思,但常带有贬义,不适合形容老师正面的努力与付出。“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地钻研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精竭虑”更符合老师努力辅导学生的语境。第四空:“妙手回春”,通常用来形容医生医术高明,使病人转危为安;/“妙趣横生”,指洋溢着美妙的意趣。根据上下文,描述世界因这些词而变得美好有趣,应选择 “妙趣横生”。故选C。6.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搭配不当。“无论……也”,关联词搭配不当,将“也”改为“都”。C.搭配不当。“高考改革……出台”,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高考改革”后加“方案”。D.语序不当。“经历是话的写照”主客颠倒,应改为“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正是苏轼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故选A。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成书大约在春秋末期。 《楚辞》:主要作品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以及其他楚国诗人的作品,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晚于《诗经》。 乐府:作为诗歌体裁,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朝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乐府”负责采集民歌与创作宫廷诗,其后乐府诗成为了一种流行文体。 词:起源于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兴盛于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文学形式,又称“长短句”。 曲:元曲是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韵文文学样式。故选B。8.(1)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是其中的瑰宝。诵读古诗词能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比赛当中吧!(2)示例:小红,你不要难过,比赛重在参与,虽然这次比赛成绩不太理想,但你的勇气和实力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你在我们心中是最棒的。【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这道题要紧扣“国学”“文化传承”这一中心,可简介国学知识,或举一两个与国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入,也可直接写“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意义。比赛的开场白应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富有文采等。(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劝说词的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小红;其次针对情况,小红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感到很难过;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9.《伐檀》在句式上通过重章叠句、对比、句式灵活多变以及反问与反语等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既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又能够深刻地揭露社会不公和剥削现象,表达了劳动者的愤慨和不满。【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①重章叠句:诗中各节之间在句数、句式、字数上都非常相似,只是更换了一些关键词。例如,通过对“坎坎伐檀”“坎坎伐辐”“坎坎伐轮”等句式的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还深化了主题,使得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慨与不平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②对比:诗中通过描绘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差异,凸显了社会不公和剥削现象。例如,一方面描写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场景,如“坎坎伐檀兮”,另一方面则描绘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优裕生活,如“不稼不穑”“不狩不猎”。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③句式灵活多变:《伐檀》的句式从四、五、六、七、八言不等,灵活多变,充分展现了劳动场景和劳动者的情感变化。这种多变的句式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自由灵活,能够更好地抒发劳动者的情感。④反问与反语: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和反语来表达劳动者的不满和愤慨。例如,“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亿兮?”等反问句直接质疑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等反语则更加深刻地揭露了剥削者的虚伪和贪婪。10.每一段都可以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句揭露和控诉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两句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1.“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硕鼠在吃光黍和麦后,甚至连尚未成熟的庄稼幼苗都不放过,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凶残和无止境的贪婪。 12.(1)以硕鼠打比方,用硕鼠偷窃、狡黠、丑陋的形象来比喻剥削者,体现其贪婪和残暴。(2)以“硕鼠硕鼠”起兴,表达农民不堪重负、无法忍受剥削的愤怒和控诉。 13.(1)相同点:①结构相似,两首诗都分为三段;②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2)不同点:①句式不同,《伐檀》句式长短不一,《硕鼠》全篇是统一的四言句式;②用词不同,《伐檀》大量使用“兮”字语气助词,《硕鼠》未曾使用;③表现手法不同,《伐檀》采用“赋”与“兴”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硕鼠》则通篇采用“比”的表现手法。【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诗经 魏风 硕鼠》这首诗中的三段具有相同的结构,每段可以划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通过叙述统治者剥削人民,人民不堪忍受的事实,揭示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后四句为第二层,表达了人民不堪忍受残酷剥削,想要逃往乐土过上好日子的强烈愿望。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诗经 魏风 硕鼠》中的“黍”“麦”“苗”分别代表了农民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其中“黍”和“麦”是已经成熟可以收割的粮食,而“苗”则是刚刚播种下去的种子。这三个字的变换反映了农民们在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更加凸显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同时,这种变换也表现了农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于现实的不满。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诗经 魏风 硕鼠》运用了比兴手法,将“硕鼠”比作贪婪的统治者,用“硕鼠”来比喻他们剥削百姓的行为,生动形象,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效果。同时,诗歌以“硕鼠”开头,通过描绘其贪婪形象,引出下文对统治者剥削百姓的控诉,从而达到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目的。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深入人心。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伐檀》中,诗人通过描绘伐木的场景,用“坎坎伐檀兮”等句子,直接表达了对于剥削者的控诉;而在《硕鼠》中,诗人则通过描绘硕鼠的形象,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等句子,将剥削者比喻为贪婪的硕鼠,形象生动。 不同点:在《伐檀》中,诗人更多地运用了“赋”的手法,通过直陈其事的方式,直接揭露了剥削者的罪行;而在《硕鼠》中,诗人则更多地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通过描绘硕鼠的形象,引发出对剥削者的控诉,同时也通过描绘乐土、乐国、乐郊等美好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伐檀》主要运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手法,而《硕鼠》则没有。14.风 15.C 16.不能颠倒。“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是说这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所以不能颠倒。 17.《无衣》一诗体现出“可以群”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便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的民歌,反映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众生活,而《无衣》的内容体现的是秦地民众在战争动员下的同仇敌忾和团结精神,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符合“风”的特征。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战前的准备不足,这是一场仓促的战争”错误。诗中的“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并非指临战才开始准备武器装备,而是战士们在出征前积极备战、整修武器的状态,表现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和对胜利的渴望,而非准备不足或战争仓促。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三个短语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展现了战斗准备到实际行动的过程。“与子同仇”表达的是共同的仇恨和目标,是心理上的统一;“与子偕作”意味着一同行动起来,准备战斗,是行动上的准备;“与子偕行”则表示一起上前线,踏上征程,是最终的实践。这三章结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同心同德、共同行动的高尚境界,表现出激昂慷慨、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战斗精神。这一顺序符合事理发展,不可颠倒。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通过重复的诗句和递进的结构,强烈地传达了在战争面前,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精神。它激发了人们对于集体行动、共同保卫家园的热情,强化了社群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重复吟唱,强调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命运,展现了在困难面前,人们能够超越个体差异,形成强大集体力量的“群”的价值。1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诗经》的常识的能力。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误,还有一言、二言、三言、五言、八言的,以四言诗为主。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