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教(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一、语言文字运用1.完成填空。中国当代作家 写的《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 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全书共三部,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 (人名)和 (人名)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2.“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请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先兆(zhào) 弥(mí)漫 抡(lún)着 镢(jué)头B.惶(huáng)恐 铁锨(xiān) 笨拙(zhuó) 拘(jū)束C.抠(kōu)着 捎(shāo)到 脸颊(jiá) 嗅(xiù)到D.瓮(wènɡ)声瓮气 火烧火燎(liáo) 衣服襟(jīn)子 揩(kǎi)了揩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连绵 撒谎 父子两 桃红柳绿B.旋即 脸颊 瞎转悠 世外桃园C.贻误 蔓延 难为情 头晕眼花D.暮霭 联袂 高粱面 不知所错5.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平凡的世界》全书第一部叙写的是“文革”末期中国农村的困境——集体主义生产方式差不多走到绝境,“抓革命,促生产”的管控已成____________,农村社会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贫困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这也就___________着改革的必然到来,所以第二部便有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先富起来的农民办小企业的新气象。随后的第三部则展现了改革从乡村向城市的扩展。看得出来,路遥对改革进程的把握相当准确,对叙事节奏的掌控也颇为___________,把纷繁复杂的改革进程纳入___________的叙事序列,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逐步展开。A.强弩之末 预判 妥当 井然有序B.强弩之末 预示 得当 井然有序C.日薄西山 预示 得当 井井有条D.日薄西山 预判 妥当 井井有条6.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凉(人烟少,冷清) 揶揄(嘲笑,讥讽)B.惊讶(害怕) 转悠(在同一地方来回走)C.耿直(正直;直爽) 尊贵(可尊敬,高贵)D.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 窘迫(十分为难)7.在路遥的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中那段吃不饱饭的时期,被比喻为孙玉厚家第二年“银行”的是( )A.旱烟地里营务的旱烟 B.院子里的那口肥猪C.自留地里的蔬菜 D.神仙山上的药材8.孙少平和田晓霞“两年之约”的地点是在哪座山的杜梨树下?( )A.梧桐山 B.麻雀山 C.古塔山 D.庙坪山二、名著阅读9.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一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当以真动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这是文艺永恒的魅力之所在。请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作品,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该作品怎样体现了“真”或“善”或“美”的艺术追求。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他现在已经从山乡圪唠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②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也不感到这身破衣服在公众场所中的寒酸,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逛荡。他在这期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除过这种漫无目的地转悠,他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的。③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起先他没在意——一本炼钢的书有什么意思呢?他随手翻了翻,又觉得不对劲,明明是一本炼钢的书,可里面却不说炼钢炼铁,说的全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苏联人的长长短短。他突然对这本奇怪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是怎么回事。④润生妈同意后,他就拿着这本书匆匆地回到家里,立刻看起来。⑤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本书。保尔 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⑥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睛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地方兄弟般地望着他……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直等到回到家里,听见父亲的抱怨声和看见哥哥责备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的时候,他才回到了他生活的冷酷现实中……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在来高中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⑦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眼下出的书他都不爱看,因为他已经读过几本苏联小说,这些中国的新书相比而言,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意思了。他只搜寻外国书和20世纪60年代前出的中国书。⑧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没事的时候,他就躺在自己的一堆破烂被褥里没完没了地看。就是到学校外面转悠的时候,胳膊窝里也夹着一本——转悠够了,就找个僻静地方看。后来,竟然发展到在班上开会或者政治学习的时候,他也偷偷把书藏在桌子下面看……⑨他除过一天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再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通过对孙少平的心理描写和叙述者的议论,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B.破衣破被、粗粮稀饭、周末砍柴等内容都体现了孙少平是“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C.第⑥段画线句子是虚写,是孙少平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产生的一种想象。D.第⑥段,“忘了”“忘记了”可以看出孙少平逃避冷酷现实,沉醉在书的世界里。11.选文第③到⑥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12.孙少平来城里读书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13.孙少平身上有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选段,回答问题。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一片寂静。一片黑暗。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柱林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但大部分人没有跑。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茬支棚。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绷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他心情愉快地沉浸在这一片美丽之中。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B.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C.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D.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5.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16.选文出自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此书乡土气息浓厚,请分析选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17.此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四、应用文18.当代著名文学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方法时,主张“牛嚼”(反复钻研)和“鲸吞”(广泛阅读)。某校举办辩题为“‘牛嚼’与‘鲸吞’孰优孰劣”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辩手,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语言简明,恰当引用名言。参考答案:1. 路遥 长篇 孙少安 孙少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第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即使生活再平凡,也不应该放弃对更高生活目标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主人公孙少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孙少安通过种植苹果树、开办砖厂等方式,努力改善自己和村民的生活,这种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正是他作为一个不平庸的人的表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要对这句话的内涵进行解读。这句话重点在于“普通并不等于庸俗”,即普通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拥有不平庸的一生。《平凡的世界》中,除了主人公孙少安,其他角色也都围绕着这一核心精神在塑造。具体情节如:①孙少平的成长:孙少平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有知识、有追求的煤矿工人,他的转变和成长过程展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追求。②田润叶的爱情观:田润叶在面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感情,展现了一个普通女性在传统观念中的不平庸选择。③贺秀莲的坚韧:贺秀莲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的坚韧和毅力体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不平凡品质。在梳理答案时,先将句子的含义表达清晰,再结合人物的具体情节展开叙述即可。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抡着”的“抡”应读作lūn。B.“笨拙”的“拙”应读作zhuō。D.“火烧火燎”的“燎”应读作liǎo,“揩了揩”的“揩”应读作kāi。故选C。4.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父子两”的“两”应写作“俩”。B.“世外桃园”的“园”应写作“源”。D.“不知所错”的“错”应写作“措”。故选C。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一空:“强弩之末”,比喻起初很强后来变得很微弱的力量。/“日薄西山”,指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由句子前面的“成”可知,此处应选名词性偏正短语“强弩之末”。第二空:“预示”,预先显示。/“预判”,预先判断。语境强调显示之意,应选“预示”。 第三空:“妥当”,稳妥适当。/“得当”,妥当、合适。此处是指对叙事节奏的掌控,用“得当”更合适。第四空:“井然有序”,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丝毫不乱。此处是说叙事序列条理清楚,所以选用“井然有序”。故选B。6.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害怕”“在同一地方来回走”错误。“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故选B。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个问题源自路遥的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在小说中,孙玉厚家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食物短缺和经济困难,他们把一些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的物品或生畜视为“银行”,用来比喻这些是他们的希望和经济支柱。具体到题目所问的“第二年‘银行’”,是指孙玉厚家期待能在第二年带来经济收益以缓解家庭困境的东西。在小说中,院子里的那口肥猪被寄予了厚望,被视为能够帮助家庭度过难关的重要经济来源。故选B。8.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古塔山杜梨树下,田晓霞深情地背着《热尼亚·鲁勉采娃》她要把这本书拿出来交给孙少平。孙少平没有接书而是张开揽工汉有力的双臂,把她紧紧地抱住了!她头埋在他胸前,深情地说:“两年后,就在今天,在同一个时刻,不管我们那时在何地,也不管我们各自干什么,我们—定要赶到这地方再一次相见.……”“一定。”他说。因此孙少平和田晓霞两年之约的地点是在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故选C。9.示例一:《平凡的世界》从三方面表现了对“真”的追求。时代背景“真”,展现了中国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变迁;人物形象“真”,少平少安等人物正是黄土高原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故事情节“真”,情节毫不浮夸,符合生活逻辑。示例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这一形象充分表达了对“善”的讴歌。宝玉怜惜孤苦无依的黛玉,关爱身为丫鬟的晴雯,同情一贫如洗的刘姥姥,保护烧纸钱犯禁的藕官……他善待众生,善良真诚,可谓善的化身。示例三:《边城》可谓一曲关于“美”的赞歌。这里风景美,依山傍水的茶峒俨然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这里人物美,有天真可爱、善良单纯的翠翠,还有帅气淳朴、重情重义的傩送;这里人情美,充满浓厚的祖孙情、深沉的兄弟情、纯粹的邻里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或一篇小说,选择该小说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结合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从这个人物身上分析如何体现了作品或“真”或“善”或“美”的艺术追求。选择好作品后,回答本题分三步走:首先要说明这部作品体现了“真”“善”“美”中的哪一点;然后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特点等,具体论述小说中人物如何展现了“真”“善”“美”。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如:选择《边城》这部小说,它体现了作者“美”的艺术追求,可以抓住小说中淳朴善良、热情助人的湘西人来谈湘西人身上的美好人性——“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翠翠天真清纯,傩送真诚热心,外公倔强朴实等展开论述。10.D 11.采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补充交代孙少平阅读习惯的由来,为下文写他进城后痴迷阅读等情节做铺垫,使文章更顺畅。 12.①见识扩大了,到城里后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②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改变了对原有生活的看法。③读书的品位提高了,有选择地读书。 13.①热爱读书,善于思考。表现在孙少平千方百计地搜寻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改变了对村庄事情的看法,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②不甘平凡,渴望改变命运。表现在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他现有的生活状况。【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忘了’‘忘记了’可以看出孙少平逃避冷酷现实”错误。根据第⑤段的“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可知孙少平对这本书的喜爱,所以第⑥段中的“忘了”“忘记了”是突出他沉醉在书的世界里,并不是为了“逃避冷酷现实”。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记叙顺序的能力。根据第③段中“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知④至⑥段内容发生在孙少平上初中最后一年。而第①②段写的是孙少平来到县城上学,第⑦段“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可知后面的内容也是写他在县城上学。据此可知④到⑥段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生的时间早,按时间顺序应排在前面。所以③至⑥段采用的是插叙的写法,这样在行文中补充交代孙少平来到县城对书渴求的原因,能让文章更引人,为⑧至⑩段他读书痴迷并受到老师的肯定作铺垫。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第②段中的“他在这期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 可以看出他见识扩大了,到城里后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可见孙少平来城里读书后扩大了见识,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改变了他对原有生活的看法;第⑦段中的“他只搜寻外国书和20世纪60年代前出的中国书”,第⑨段中的“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可见他开始有选择地读书,读书的品位也提高了。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他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等语句表现出孙少平千方百计地搜寻图书,如饥似渴地阅读; 从“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可以看出到城市读书的生活改变了他对村庄事情的看法,并且因为读书,孙少平“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可见他在读书时善于思考,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他突然感觉到……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只有这些书……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说明读书启发了他,让他敢于追求新生活,不甘平凡,渴望改变命运。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他现有的生活状况。14.B 15.①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孙少平此时愉悦的心情;②运用对比,衬托出孙少平此时愉悦的心情;结构上为下文写发工资做铺垫。 16.①情节描摹的是下矿;②主人公是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农民;③主旨歌颂了社会底层农民不屈的抗争精神。 17.①劳动带给人生活和精神的充实愉悦;②劳动带给人生活和实现理想的物质保障;③劳动带给人尊严、人生出路,并彰显自我价值。【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为了家人,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错误。原文中提到“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说明孙少平并不是“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而是他自己的选择。他选择留在煤矿,是因为他认识到这份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收入可观,并且他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快乐和满足。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里对天气的描述,即“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与“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天气的转变,也通过这种环境的转变来衬托出孙少平此时的心情。雪花纷纷扬扬,晶莹洁白的世界给人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这种环境的美好与孙少平的心情愉悦形成了共鸣。②对比的作用:从“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天气的变化,也强化了孙少平心情的愉悦。他下井时天空是乌蓝的,可能还伴随着工作的疲惫和沉重;而上井后看到雪花纷飞的美景,他的心情瞬间变得轻松和愉悦。③结构上的作用:紧接着画线句子后,文章描述了孙少平领工资的情景。这里的环境描写和心情描写,实际上是为下文写发工资做了铺垫,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孙少平领到工资时的高兴和满足。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在情节设定上,《平凡的世界》描述的情节是煤矿工人下矿工作的场景,这是典型的乡土生活写照。通过详细描绘矿工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情景展现出了乡土生活的艰辛与真实。其次主人公身份上,小说主人公是孙少平,他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煤矿工作的青年,他的经历、感受和选择都反映了乡土社会中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最后,在主旨表达上,通过对孙少平等矿工们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乡土社会中农民面对生活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典型特质。1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这一题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回答:首先,劳动带给人生活和精神的充实愉悦,文中描述了孙少平等人在煤矿的艰苦劳动,虽然工作条件恶劣,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或绝望。相反,他们通过劳动找到了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例如,孙少平在劳动后看到雪花纷飞的美景,心情变得愉快,这就是劳动给他带来的精神享受。其次,劳动带给人生活和实现理想的物质保障,劳动是获取生活物资保障的重要途径。在煤矿工作,虽然辛苦,但孙少平通过劳动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这为他提供了实现生活理想的基础。另外,劳动带给人尊严、人生出路,并彰显自我价值,劳动不仅为孙少平等人提供了生活的物质保障,还为他们带来了尊严和人生出路。在煤矿工作,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劳动也让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证明了他们不是无用之人,而是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18.示例一:读书旨在讲求质量。只有“牛嚼”,才能汲取内容的精华,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杜甫曾云:“精能尽其妙。”而“鲸吞”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可见,“牛嚼”优于“鲸吞”。示例二:读书旨在广博与深度的结合。只有“鲸吞”,才能做到博览群书,广泛吸纳,兼收并蓄。诸葛亮读书就“独观其大略”。而“牛嚼”只能咬文嚼字,视野狭窄。因此,“鲸吞”优于“牛嚼”。【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一般辩论词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词的写作框架主要分为三部分:亮明观点——阐述理由——作出结论。(1)要明确“牛嚼”和“鲸吞”在读书方法中的具体含义。“牛嚼”通常指对某一本书或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反复阅读以理解其精髓;“鲸吞”则指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以获取广泛的知识和视野。(2)要结合自己的观点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牛嚼”的优点在于能够深入理解书籍的精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而“鲸吞”的优点在于能够拓宽知识面,获取广泛的信息和视角。“牛嚼”可能会因为过于深入某一领域而忽视其他重要的知识领域;而“鲸吞”则可能因为阅读过于广泛而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的精髓。(3)在分析过程中,要适当地引用名言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例如,可以引用杜甫的“精能尽其妙”和苏轼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来强调“牛嚼”的重要性;或者引用诸葛亮的“独观其大略”和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来强调“鲸吞”的价值。(4)根据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写作时注意:要清晰表达自己的立场,是支持“牛嚼”还是“鲸吞”;引用的名言必须紧密贴合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持;语言必须精炼,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式;确保辩论词内部逻辑连贯,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自己的主要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