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2《预防犯罪》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2《预防犯罪》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 :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 :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增强法治观念,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 :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责任意识 :树立法律意识,努力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学 重点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 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链接:帮信罪!未成年人一定要远离! 近年来,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显上升。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帮信罪14.7万人,同比上升13%,成为起诉人数排名第3的罪名。其中,未成年人涉嫌帮信罪的人数增长迅速,特别是在15岁至18岁年龄段。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上述案例带给我们哪些警示? 提示: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的陷阱也越来越多,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要及时学习法律知识,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授新课 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思考:根据以上三个案例,总结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提示: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新闻链接:近日,一男子李某在舞狮表演过程中,竟将国旗当作红布来摆放祭品,并多次践踏国旗。 在庭审中,李某供述自己当时虽知道拿的是国旗,但并未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然而,法律明确规定,尊重和爱护国旗是每位公民的法定义务,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任何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李某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尊严,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思考:案例中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提示:这一行为被广东省广宁县人民法院认定为侮辱国旗罪,依法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课堂笔记:犯罪定义及基本特征 定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河北唐山一家烧烤店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打人事件。监控视频显示,数名男子在烧烤店内对一名女子进行暴力殴打,手段残忍,令人发指。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 据目击者称,当时这几名男子在烧烤店内消费,可能因为一些琐事与女子发生争执,随后便对她进行了暴力攻击。女子的头部、面部等多处受伤,情况十分危急。事件发生后,当地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并将涉案人员全部抓获归案。 思考: 该案件为什么会引起广泛关注,造成了哪些恶劣社会影响 你觉得犯罪分子可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提示:犯罪分子有骚扰、侵犯、侮辱、殴打女性的严重情节,严重挑战了法治社会底线和做人的良知。因为是刑事违法行为,所以会受到刑事处罚! 课堂笔记: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材料分享: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7万人盗窃、强奸、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5类犯罪占比近7成。 思考: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提示: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新闻链接: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生一起恶性事件,三名不满14岁的少年涉嫌杀害同班同学王子耀,并将其遗体埋藏在蔬菜大棚内。 思考:为什么者三名男孩小小年纪却如此残忍?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提示: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此处可用杜绝,特别注意)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句话表明( ) A. 小偷小摸没有关系,不会构成犯罪 B. 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应受法律制裁 C. “偷针”与“偷金”是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差别 D. 一般违法较容易发展到犯罪 2. 一般违法行为包括( )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 ④违宪行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 ) A.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B.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C. 主刑和附加刑 D. 有期徒刑和死刑 4. 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看过黄色书籍和淫秽影像制品的占31.9%。这说明 ( ) 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5. 有期徒刑( ) ①是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是主刑的一种 ③是附加刑的一种 ④是对犯罪分子实行的最严厉的制裁方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