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健全人格: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责任意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 重点 中华文化、中华美德。 教学 难点 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导入 观看视频: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画面如油画般温暖,展现了长安、江夏、扬州等地的美丽风光,营造出祥和、太平盛世的景象,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影片通过李白、高适等唐代诗人的故事和诗篇,展现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李白和高适的友情贯穿整部影片,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主题,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真挚和深厚。影片内容适合带孩子一起观看,既能复习古诗,又能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和经历,具有教育意义。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动画电影,它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情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授新课 在电影院观影时,有小姑娘看到片中小杜甫的叉手礼,不经意模仿起来,妈妈也在旁边帮她纠正动作。 影片结束后,有小姑娘直接在影院门口背起了唐诗《静夜思》。 思考:唐诗、传统礼仪都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吗 这些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启示: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图片分享: 思考:者三张图片分别可以归类为哪种文化?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笔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三种文化形态作为中国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都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脉相承。 暑期档爆款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14天票房破9亿元,豆瓣评分8.3,口碑持续攀升。一部看似小众的国产动画为什么能够打动那么多人 提示: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结合习主席的话和课本知识,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提示: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习近平 思考:新时代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提示: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片分享: 影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你觉得这位人物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的 提示: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容 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内容: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阅读感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思考1:为什么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中华传统美德? 提示: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②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③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近年来,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个人、先进集体。他们用行动( ) ①传递社会正能量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为个人谋取了名和利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面对暗流汹涌的滔滔黄河,只要有救援需要,他们就毫不犹豫下水搜救;面对水波漂碧的深潭湖泊,只要有生命求救,他们就不假思索纵身跃入。在郑州乃至全河南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水灾、溺水、户外被困、地震等事件现场,总能看到他们救援抢险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务救援队;他们,是河南人的标杆。他们( ) ①自觉履行我国公民法律义务,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②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动诠释人间大爱 ③传承了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④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河南良好形象 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灋”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灋”含“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法”字的语源表明中华文化( ) A、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B、独具特色 兼容并蓄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D、绵延不绝 固守正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