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单选题1.最新研究表明,醋酸可通过增强SESAME复合体与乙酰转移酶复合体SAS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异性的促进端粒附近区域组蛋白H4K16乙酰化的水平,破坏端粒异染色体结构从而加速细胞衰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衰老细胞的细胞核变大,细胞代谢速率变慢B.所有的细胞都有端粒,破坏端粒的结构会导致细胞衰老C.正常细胞分裂次数有限,可能跟端粒不断被截短有关D.抑制端粒附近区域组蛋白H4K16乙酰化,可延缓细胞衰老2.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又分为G0期、G1期,S期和G2期。研究表明,过量的黄嘌呤会导致已分化的少突胶质细胞活化并增殖。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黄嘌呤诱发少突胶质细胞增殖”的依据是( )A.细胞周期缩短 B.分裂间期时间缩短C.G0细胞占比减少 D.DNA复制期延长3.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溶酶体中的不溶性大分子引起溶酶体膜损伤,使氢离子外泄,导致细胞酸中毒。细胞酸中毒能够激活BCL2蛋白,导致细胞死亡。但高氢离子的酸性环境下,KGA蛋白含量增加,使谷氨酰胺的分解增强并产生了大量的氨,中和氢离子,从而避免衰老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衰老和死亡都受基因调控,对生物体不利B.衰老细胞中自由基含量增加会加剧溶酶体膜的损伤C.抑制KGA蛋白的作用不利于改善衰老细胞的酸中毒D.酸性环境下KGA蛋白含量增加是一种细胞的自我保护4.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在不同时期都会有多种细胞器的参与。下表中对应不合理的是( )选项 细胞器 作用时期 生理作用A 核糖体 主要为间期 合成相关蛋白质B 高尔基体 后期 与赤道板的形成有关C 线粒体 整个细胞周期 提供能量D 中心体 前期 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A.A B.B C.C D.D5.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找到了“保持细胞年轻态”的分子开关——人类基因中诱导细胞衰老的基因KAT7,该基因失活小鼠的寿命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延长。相关研究还筛选得到了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激活人体干细胞,延缓衰老。该研究对于我国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B.衰老细胞内部分酶活性下降,细胞呼吸等代谢活动减弱C.衰老细胞和年轻细胞中都含有KAT7基因D.被小分子化合物激活的人体干细胞,细胞周期变长6.为了探究某杀虫剂对小麦根尖生长的影响,实验小组使用不同浓度杀虫剂溶液处理一定时间以后,观察并测定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数的比例),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杀虫剂浓度(μmol/L) 0 5 20 50 100有丝分裂指数(%) 10 5 4 2 1.5A.剪取小麦根尖2~3cm的部位,因为此处细胞分裂旺盛B.小麦根尖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清水漂洗解离后的根尖以便于染色C.杀虫剂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为10%,说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D.随着浓度的增加,杀虫剂对小麦根尖细胞的分裂能力抑制作用增强7.“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该诗句说明人会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老去,黑发逐渐变白发。人体的衰老由细胞衰老引起。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发是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致B.“朱颜渐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与质的比值增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C.“朱颜渐老”的过程中,基因不再进行表达,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变慢D.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通过攻击细胞膜、DNA和蛋白质导致细胞衰老8.健康人的骨髓中具有造血干细胞,通过医学检查、配型后,植入白血病患者体内,能给患者不断补充血细胞。下图是造血干细胞补充血细胞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该过程是 ( )A.细胞分裂 B.细胞生长 C.细胞分化 D.细胞衰老9.下图是细胞中某两种物质的含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实线代表DNA,虚线代表染色体B.b→c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C.d→e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D.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都会出现图中的变化10.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时期是(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末期11.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器官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原因是( )A.这些细胞内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B.这些细胞中遗传物质不相同C.这些细胞的最初来源不相同D.这些细胞中转录的方式不相同12.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关于细胞自噬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激烈的细胞自噬可以诱导细胞坏死B.可以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C.为许多疾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意义D.为细胞生存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13.细胞周期控制器是由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两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下图为多种cyclin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情况,W蛋白激酶可抑制cyclinB-CDK复合物的活性。TdR是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将过量的TdR加入连续增殖的细胞培养液中,处于S期的细胞立即被抑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将TdR洗脱后更换培养液,被阻断在S期的细胞继续沿细胞周期正常运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推测,cyclinE蛋白可能与细胞的G 期和S期的转换有关B.该细胞能顺利进入M期,推测W蛋白激酶的活性可能会减弱C.推测图中几种cyclin蛋白的结构不同导致它们的功能差异D.为使处于细胞周期的细胞都同步化进入M期需至少用三次TdR进行处理14.某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经甲紫染色的洋葱根尖临时装片,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已知洋葱根尖细胞一个细胞周期大约12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制作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B.若视野中有100个细胞,统计发现图乙类型共有5个,即可推算出后期持续时间约为0.6小时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图甲细胞中染色体向赤道板的位置缓慢移动D.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图中还缺少分裂间期的细胞15.研究发现,血液中含有一种蛋白质X,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中可将端粒修复延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液中蛋白质X含量减少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功能降低B.血液中蛋白质X含量减少会导致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失去选择性C.端粒酶和端粒的组成成分相同D.血液中红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白细胞快得多二、多选题16.为研究硫酸铜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硫酸铜浓度(mg/L) 观察细胞数 分裂细胞数 有丝分裂指数(%) 微核细胞数 微核率(‰)蚕豆 大蒜 蚕豆 大蒜 蚕豆 大蒜 蚕豆 大蒜 蚕豆 大蒜0 1040 1017 91 105 8.75 10.32 0 0 0 00.2 1019 1025 109 120 10.70 11.71 8 14 7.85 13.660.5 1076 1044 119 164 11.06 15.71 1 40.93 3.831 1032 1011 230 124 22.29 12.27 4 1 3.88 0.995 1029 1032 126 123 12.24 11.92 2 1 1.94 0.97A.硫酸铜对大蒜和蚕豆根尖有丝分裂有促进作用,其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B.仅根据表中数据,硫酸铜浓度为0.2mg/L时,蚕豆和大蒜的根尖细胞微核率最高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铜浓度和植物细胞类型D.分裂细胞数只占观察细胞数的一小部分,原因是细胞周期中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分裂间期17.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10时~14时剪取洋葱根尖进行实验较容易找到分裂期细胞B.实验中染色剂甲紫溶液进入细胞内需消耗线粒体产生的ATPC.在根尖细胞呈长方形的区域找到的分裂中期细胞数目最多D.对根尖细胞先染色后进行漂洗,可使染色体的形态更加清晰18.基因型为MmRr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同一生殖细胞的两个子细胞分裂情况如图甲所示,图乙、丙分别表示该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核DNA数、染色体和核DNA的数目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Ⅰ的基因异常是由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导致的B.图甲细胞Ⅱ处在图乙cd段时期,该细胞的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不正常C.图乙de段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D.在图丙中,处于图乙中cd段时期的有②③19.如图为高等植物细胞(2n)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图中1代表囊泡,2代表细胞壁,3代表纺锤丝。下列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中1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的B.图乙细胞中的2的形成与赤道板有关C.阻止图丙细胞的继续分裂可加入DNA合成抑制剂D.秋水仙素可抑制3的形成,并且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点不能正常分裂20.用含3H-TdR(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液培养海拉细胞适当时间,使所有细胞的核DNA都完全标记;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培养适当时间,直至所有细胞都停止分裂;洗去抑制剂,将细胞移至无放射性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并开始计时,定期测量分裂期细胞的放射性,结果如下:经过3.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经过5.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末期细胞,经过9.5小时后发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减少,经过22.5小时后第二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下列解题思路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是19小时,G1期是9.5小时,M期是6小时,G2期是3.5小时B.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后,有的细胞能够完成完整的细胞周期,在G1期合成DNA聚合酶C.第二次测量到的有放射性的中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带有放射性且缩短到最小程度D.9.5小时,细胞内被标记的大分子物质只有DNA,部分细胞有大量TdR进入细胞核三、填空题21.有研究表明,某种物质P能够促进成熟脂肪细胞的凋亡从而影响肥胖者的体重,为了验证上述研究成果,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解题思路。实验材料:培养瓶若干、细胞培养液、成熟脂肪细胞悬液、物质P、TUNEL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血细胞计数板(用于细胞计数)(要求和说明:不考虑加入物质P后体积变化等误差,成熟脂肪细胞不具分裂能力,TUNEL检测试剂盒及血细胞计数板的具体检测方法不作要求)(1)完善实验思路:①取培养瓶并各加入等量适量的细胞培养液,分组处理如下,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A组:+适量成熟脂肪细胞悬液;B组: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各组样品都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③在实验开始和培养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用TUNEL检测试剂盒检测__________,借助血细胞计数板检测成熟脂肪细胞的数目。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预测实验结果:请设计一个坐标系,并绘制成熟脂肪细胞数量变化的曲线示意图(注:用N 表示原始细胞数量)(3)解题思路与讨论①本实验选择成熟脂肪细胞的原因:避免细胞的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检测的影响。②细胞凋亡是严格受__________调控的死亡,机体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含物释放,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炎症。③实验结果表明,物质P能显著提高成熟脂肪细胞的凋亡率,其机理是物质P可以抑制脂肪细胞中miR基因的表达,由此推断,miR基因的活跃表达对脂肪细胞起到__________(填“促进”或“减缓”)凋亡的作用,导致肥胖。22.细胞衰老是生物体内发生的正常生命现象。关于细胞衰老机制的假说,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回答下列问题:(1)毛囊细胞中的黑色素细胞衰老后,细胞中的____________活性会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以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2)将年轻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是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分裂。据此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3)端粒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端粒平均长度缩短后,细胞趋向于衰老死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4)自由基通常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自由基损害细胞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答出2点)。研究发现,向植物细胞中适当注入NADPH后,可延缓其衰老,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23.微核是没有进入子细胞核而残留在细胞核外的微小染色质块,其可能来自断裂的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片段,也可能是纺锤丝被破坏而未能移向两极的整条染色体,微核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回答相关问题:(1)简述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__________。纺锤丝的作用是__________。(2)微核率(含微核的细胞数占观察细胞总数的比例)可以作为一些致突变物早期生物学效应的指标。要观察一定培养环境中的植物根尖细胞中的微核,最好选择处于__________期的细胞来观察微核。(3)细胞质分裂时,微核随机进入其中一个子细胞中,可能导致子细胞DNA含量__________。微核的形成可能引起生物的可遗传变异,该变异的类型是__________。(4)微核在子细胞中的存在时间有限,会被细胞内相关的酶水解,水解微核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24.有丝分裂的意义是在__________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25.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它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对延缓细胞衰老有重要作用。(1)对哺乳动物而言,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并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细胞核会表现出_______的特征。(2)研究发现,衰老细胞中NAD+的含量明显降低。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细胞的_______(填场所)中可通过有氧呼吸将NAD+转化成NADH。NAMPT是NAD+合成的关键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其可决定代谢中NAD+的水平。为探究细胞衰老与NAMIPT之间的关系,研究小组选取了两组健康的小鼠,甲组注射_______补充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发现甲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2.8年,乙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2.4年,且与乙组相比较,甲组小鼠的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等处均检测出了高水平的NAD+。由此推测NAMPT延缓细胞衰老的机制是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A、衰老细胞的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代谢速率变慢,A正确;B、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原核细胞不具有染色体也不具有端粒,B错误;C、根据端粒学说可知,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缩短一截,因此推测正常细胞分裂次数有限,可能跟端粒不断被截短有关,C正确;D、据题意可知,特异性的促进端粒附近区域组蛋白H4K16乙酰化的水平,破坏端粒异染色体结构从而加速细胞衰老,因此抑制端粒附近区域组蛋白H4K16乙酰化的水平,可延缓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B。2.答案:C3.答案:A解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受基因调控,对多细胞生物体有利,但细胞坏死不受基因调控,对生物体不利,A错误。4.答案:B解析: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平面,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的细胞板(细胞壁)形成有关,且该过程发生于有丝分裂的末期,B错误。5.答案:D解析:A、衰老的细胞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A正确;B、衰老的细胞内部分酶活性下降(例如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出现白头发),细胞呼吸等代谢活动减弱,B正确;C、年轻细胞和衰老细胞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所以都含有KAT7基因,C正确;D、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激活人体干细胞,延缓衰老,说明其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周期变短,D错误。故选D。6.答案:A解析:A、取小麦根尖2~3mm的部位,这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A错误;B、小麦根尖装片制作过程中需要清水漂洗解离后的根尖,洗去解离液,以便于染色,B正确;C、杀虫剂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只有10%,表明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C正确;D、题图显示,高浓度的杀虫剂使得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减少,对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的抑制作用增强,D正确。故选A。7.答案:C解析:A、老年人出现白发的原因是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A正确;B、“朱颜渐老”的过程中,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变大,因此细胞核与质的比值增大,同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B正确;C、“朱颜渐老”的过程中,基因仍然进行表达,C错误;D、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通过攻击细胞膜、DNA和蛋白质导致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C。8.答案:C解析: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题干中显示造血干细胞能发育成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各种血细胞,因此人的造血干细胞产生血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9.答案:D解析:A、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先进行数量加倍,因此图中虚线代表的物质是染色体,实线代表的物质是核DNA,A正确;B、b→c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C、d→e变化可知DNAH和染色体数量均减半,说明细胞质分裂,细胞一分为二,C正确;D、叶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故选D。10.答案:B解析: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因此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得过程发生在前期;染色体是在末期消失的,因此染色体转变成染色质的过程发生在末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答案:A解析:一生物体不同组织器官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这是细胞分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差异,A正确。故选A。12.答案:A解析:A、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诱导细胞凋亡,A错误;BCD、细胞自噬可以处理受损的细胞结构,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同时其有些降解产物可以供细胞利用,为细胞生存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BCD正确。故选A。13.答案:D解析:A、cyclinE蛋白在G1期开始合成,在S期前期达到最多,之后逐渐减少,推断可能与G1期和S期的转换有关,A正确;B、W蛋白激酶可抑制cyclinB-CDK复合物的活性,该细胞能顺利进入M期,则说明cyclinB-CDK活性较强,进而说明W蛋白激酶的活性可能会减弱,B正确;C、蛋白质的结构不同会导致功能不同,C正确;D、为使处于细胞周期的细胞都同步化在M期,需至少用TdR处理两次,第一次TdR处理,一段时间后细胞有的停留在S期,有的停留在G1/S交界处,洗脱后过一段时间,再加入TdR,一段特定时间后,所有细胞停留在G1/S交界处,洗脱后,过了S期时长,细胞都将进入M期,因此需要至少TdR处理两次,洗脱两次,D错误。故选D。14.答案:D解析:该实验制作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液中有盐酸,故需要先漂洗掉解离液,再染色,A错误;图乙细胞中染色体的若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故应为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而非后期,B错误;由于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故在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图甲细胞中染色体向赤道板的位置缓慢移动,C错误;解题思路题图可知,甲为前期,乙为中期,丙为后期,丁为末期,故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图中还缺少分裂间期的细胞,D正确。15.答案:A解析:A、血液中蛋白质X含量减少,导致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分裂次数减少,细胞衰老,进而导致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功能降低,A正确;B、血液中蛋白质X含量减少,会促进细胞衰老,导致细胞的某些基因选择性表达,B错误;C、端粒是存在染色体两端的结构,其化学成分是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二者组成成分不同,C错误;D、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一样,白细胞凋亡的速率比红细胞快得多,D错误。故选A。16.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影响因素的探究。据题表解题思路可知,随着硫酸铜浓度的升高,大蒜和蚕豆的有丝分裂指数先增大后减小,硫酸铜对大蒜和蚕豆根尖有丝分裂的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A错误;据题表可知,硫酸铜浓度为0.2mg/L时,蚕豆和大蒜的根尖细胞微核率分别为7.85‰和13.66‰,为实验最高值,B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硫酸铜浓度和植物细胞类型,C正确;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占时间较长,所以观察到的细胞中只有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D正确。17.答案:BCD解析:A、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该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更容易找到分裂期细胞, A正确; B、用甲紫溶液染色时,细胞已经被杀死,甲紫溶液进入细胞内不需要消耗线粒体产生的ATP,B错误; C、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排列紧密,呈正方形,呈长方形的一般是伸长区细胞,C错误; D、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同时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应该先漂洗再染色,D错误。故选:BCD。18.答案:CD解析:19.答案:AC解析:A、图中的1是囊泡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的,A正确;B、结构2为细胞壁,是结构1聚集成的细胞板而形成的,赤道板是细胞中的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的结构,B错误; C、图丙细胞代表刚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若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将使细胞停留在间期,则会阻止图丙细胞的继续分裂,C正确D、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并不影响着丝点分裂,D错误。故选:AC。20.答案:ABD解析:A、所有细胞的核DNA都完全标记,加入抑制剂,所有的细胞在G1和S的分界点或处于S期,洗去抑制剂,将细胞移至无放射性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并开始计时,经过3.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说明S期与G2交界处(属于S期)的细胞经过G2期进入M期,因此G2期持续的时间是3.5小时;经过5.5小时后第一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末期细胞,则前期+中期+后期=5.5-3.5=2小时;经过9.5小时后发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减少,说明G1和S交界处的细胞进入分裂期,即9.5=S+G2,S=6小时;经过22.5小时后第二次测量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说明细胞周期是22.5-3.5=19小时,G1=细胞周期-S-G2-前中后-末=19-6-3.5-2-末=7.5-末<7.5,A错误;B、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后,将细胞阻断在G1和S的分界点或S中的某一点,因此细胞没有完整的细胞周期,G1期合成DNA聚合酶,为S期DNA复制作准备,B错误;C、第二次测量到的有放射性的中期细胞,因DNA分子在间期已经完成一次复制,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每个DNA分子有一条链含有3H-TdR,因此每条染色体都带有放射性,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所以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C正确;D、经过9.5小时后发现有放射性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减少,说明经DNA合成抑制剂阻断处理后处于G1期到S期之间的所有细胞都已经完成DNA复制进入了分裂期,同时部分细胞完成细胞分裂进入了下一个细胞周期。最快能进入S期的细胞是S与G2交界处的细胞,此处细胞进入S期需要G2+M+G1的时长,即为细胞周期-S期=19-6=14小时,比9.5小时长,说明此时所有细胞都还没有进入到下一个细胞周期的S期,此时没有TdR进入细胞核参与DNA复制,D错误。故选ABD。21.答案:(1)①+等量(不加等量不给分)成熟脂肪细胞悬液+适量(适量不加也给分)物质P③成熟脂肪细胞凋亡情况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并解题思路(2)(3)①增殖/分裂;②基因;不会;③减缓22.答案:(1)酪氨酸酶(2)细胞核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更大(或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因素)(3)DNA一蛋白质复合体(或DNA和蛋白质);端粒缩短后,其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异常(4)攻击生物膜,损伤生物膜结构与功能;攻击DNA,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降低(关键词:攻击/损伤/破坏生物膜,攻击DNA/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蛋白质活性下降,答出2点即可);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能与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减弱自由基对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的攻击和破坏(关键词:NADPH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解析:(1)细胞衰老后多种酶活性降低,如毛囊细胞中的黑色素细胞衰老后,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会降低,导致黑色素合成减少,故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2)将年轻人的体细胞和老年人的体细胞互换细胞核后进行体外培养,发现移入年轻人体细胞核的老年人的体细胞分裂旺盛,而移入老年人体细胞核的年轻人的体细胞不再分裂,据此可说明细胞核对细胞分裂的影响更大(或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因素)。(3)端粒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DNA一蛋白质复合体。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DNA会截断一截,端粒平均长度缩短后,其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异常,是细胞趋向于衰老死亡的原因。(4)自由基通常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自由基损害细胞主要表现为攻击生物膜,损伤生物膜结构与功能;攻击DNA,造成基因突变和DNA损伤;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降低。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能与具有强氧化性的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减弱自由基对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的攻击和破坏,从而延缓细胞衰老。故给植物细胞适当提供NADPH,可延缓细胞衰老。23.答案:(1)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在细胞分裂时牵引染色体运动(2)间(3)增加、减少或不变;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异(或染色体变异)(4)DNA酶和蛋白酶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变异的综合。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染色体存在于分裂期,光学显微镜下呈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细胞分裂后期,纺锤丝附着于染色体的着丝粒上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染色常用的试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微核是残留在细胞核外的微小染色质要观察微核最好选择处于间期的细胞。(3)细胞质分裂时,若大部分微核随机进入其中一个子细胞中,导致该子细胞中DNA含量增加,而另一个子细胞中DNA含量减少;若微核平均进入两个子细胞,则每一个子细胞中的DNA含量不变。若微核来自断裂的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若微核来自整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4)微核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因此水解微核的酶是DNA酶和蛋白酶。24.答案:细胞的亲代和子代25.答案:(1)个体衰老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NAMPT;NAMPT通过促进NAD+的合成来延缓细胞衰老解析:(1)对哺乳动物而言,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并不是一回事,二者的关系是个体衰老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细胞核会表现出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的特征。(2)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可通过有氧呼吸将NAD+转化成NADH;NAMPT是NAD+合成的关键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其可决定代谢中NAD+的水平。为探究细胞衰老与NAMIPT之间的关系,研究小组选取了两组健康的小鼠,甲组注射NAMPT补充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发现甲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2.8年,乙组小鼠的平均寿命约为2.4年,且与乙组相比较,甲组小鼠的脂肪细胞、心肌细胞等处均检测出了高水平的NAD+,则能推断出NAD+的含量会影响细胞的衰老,由此推测NAMPT延缓细胞衰老的机制是NAMPT通过促进NAD+的合成来延缓细胞衰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