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高一生物学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高一生物学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资源简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一生物学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
A.若实验1中b的放射性偏高,则这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B.若实验2中c的放射性偏高,则这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C.实验1中子代T2噬菌体均无放射性,实验2中部分子代T2噬菌体有放射性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2.下图为某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分子片段中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
B.图中的④表示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C.A、B链的方向反向平行,DNA呈双螺旋结构
D.B链中所含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
3.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的A占10%,T占30%,另一条链上的C占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A+G):(T+C)=3:7
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60个
C.该DNA分子中共含氢键260个
D.若该DNA分子一条链上的一个T突变为A,则以该链为模板复制出的子代DNA分子中嘌呤含量升高
4.将细胞中的N元素全部被14N标记的大肠杆菌,转至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提取大肠杆菌中的DNA,并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如图为离心结果模拟图。已知大肠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其DNA中胞嘧啶个数为X。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转入15N培养基前的离心结果
B.乙是转入15N培养基中培养20分钟的结果
C.出现丙结果至少需要转入15N培养基中培养40分钟
D.出现乙结果至少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3X
5.某精原细胞(2N=6)中DNA被32P充分标记后,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又进行了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精细胞(不考虑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6条染色体含有32P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6条染色体含有32P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
D.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每个细胞核中一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
6.下图是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图解,其中细胞提取物是加热致死的S型菌破碎后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①组是对照组
B.第②~⑤组利用了酶的专一性
C.第①~④组混合培养后,培养基中均不出现表面光滑的菌落
D.本实验证明了DNA可以使肺炎链球菌发生稳定的遗传变化
7.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活的R型肺炎链球菌混合培养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下列有关S型细菌、R型细菌及小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类生物的细胞内均含有8种核苷酸
B.能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来自S型细菌的DNA
C.加热杀死S型肺炎链球菌是为了使其遗传物质丧失功能
D.该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8.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离心前需搅拌,目的是使T2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分离
B.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C有较弱的放射性,可能是由于保温培养的时间过长
C.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B有较弱的放射性,可能是因为少量T2噬菌体未侵染大肠杆菌
D.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时,尽量延长保温培养的时间,可以减少B中的放射性
9.下列对一个DNA分子中的两条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一条链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A和T的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两倍,则另一条链C的数目为G的两倍
C.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的A:T:G:C=2:1:4:3
D.若一条链的(G+T)占该条链碱基的40%,则另一条链上(C+A)占该条链碱基的60%
10.若1个亲代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经过两次复制所得的4个DNA分子如图所示。第一次复制中新合成的单链用一种颜色表示,第二次复制中新合成的单链用另一种颜色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B.DNA复制过程中,既有氢键断裂又有氢键形成
C.4个子代DNA分子中,共有6条新合成的单链
D.图中用黑色表示的单链是第一次复制中合成的
11.如果用32P、35S同时标记1个T2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中( )
A.大部分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
B.大部分噬菌体的外壳中含有35S
C.少部分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
D.少部分噬菌体的外壳中含有35S
12.图甲为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图乙为利用荧光标记各个基因,得到的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图,据下图解题思路,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和图乙都能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图甲中朱红眼和深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C.图乙中方框内的四个荧光点所在的基因所含遗传信息可能不同
D.图乙从荧光点的分布来看,图中是一对含有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
13.下图所示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该DNA分子中有碱基500对,其中A占碱基总数的2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均可作用于③
B.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该DNA复制三次需要消耗1400个胞嘧啶
D.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8
14.DNA复制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复制区的双螺旋分开,以一条链为模板,连续合成一条子链(前导链);以另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片段(冈崎片段),再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子链(滞后链),子代双链与亲代双链相接区域称为复制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前导链的延伸方向是5'→3',滞后链的延伸方向相反
B.解旋酶沿着复制叉移动方向解开DNA双螺旋结构
C.冈崎片段连接成滞后链过程与磷酸二酯键形成有关
D.图示过程体现了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
15.根据S型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差异,将其分为SⅠ、SⅡ、SⅢ等类型,不同类型的S型发生基因突变后失去荚膜,成为相应类型的R型(RⅠ、RⅠ、RⅢ),R型也可回复突变为相应类型的S型(SⅠ、SⅡ、SⅢ)。S型的荚膜能阻止外源DNA进入细胞,为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甲菌破碎后获得提取物,冷却后加到乙菌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再接种到平板上,经培养后检测子代细菌的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链球菌的拟核DNA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该实验中的甲菌应为R型菌,乙菌应为S型菌
C.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Ⅰ,则能说明SⅢ是转化而来
D.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Ⅲ,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Ⅲ,则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
二、多选题
16.肺炎链球菌S型与R型菌株,都对青霉素敏感(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从而抑制其增殖)。在多代培养的S型细菌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细菌和R型细菌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
A.若组1甲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通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可康复
B.组2培养基中可能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
C.组3培养基中出现菌落是因为PenrS型细菌的DNA转移到了R型细菌中
D.组4培养基中观察不到R型菌落和S型菌落
17.如图为某真核细胞DNA复制时,形成的复制泡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子链延伸方向。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DNA分子的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B.DNA分子的多起点双向复制,可显著提高复制的速率
C.DNA聚合酶均沿模板链的5'端向3'端移动
D.复制泡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是不连续的
18.长期以来,关于DNA复制过程中是DNA聚合酶在移动还是DNA链在移动,一直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是DNA聚合酶沿着DNA链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是DNA链在移动,而DNA聚合酶相对稳定不动。科学家给枯草芽孢杆菌的DNA聚合酶标上发绿色荧光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观察荧光在细胞中的分布,发现绿色荧光只分布在细胞中固定的位点,位点个数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营养物 含有下列荧光位点个数的细胞所占比例(%)
0 1 2 3 4
① 琥珀酸盐 24 56 19 0.08 <0.08
② 葡萄糖 3 43 41 9 3.6
③ 葡萄糖+氨基酸 2 33 32 22 10
A.DNA复制过程需要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并消耗能量
B.DNA聚合酶只能以DNA单链为模板合成其互补链
C.上述实验结果中绿色荧光的分布情况支持第二种观点
D.根据结果可推测枯草芽孢杆菌的分裂速度:①<③<②
19.“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亲代噬菌体用35S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含35S的无机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可得到含35S标记的噬菌体
B.该亲代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具有放射性
C.搅拌不充分,可导致离心后试管底部也有一定的放射性
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DNA的碱基部分
20.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后期出现大量的S型细菌主要是R型细菌大量转化造成的
B.图乙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增强
C.图乙中仅少量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5S
D.若用3H标记噬菌体,则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三、填空题
21.完成关于基因的部分探索历程的填空。
(1)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_______。
(2)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型,否定了这种说法。
(3)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_______和_______,通过搅拌离心后发现32P主要分布在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中。
(5)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_______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的多样性来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进而科学家们发现基因的本质通常是______________。
22.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推测,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直接或者间接证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通过做肺炎链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可以推断出:_________。
(2)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的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是用了科学方法中的______。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了_________ 技术,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______。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中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推测,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直接或者间接证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并因此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请写出他认为这种转化是可遗传的实验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是用了科学方法中的____________原理。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了______技术,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中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推测,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直接或者间接证据,并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提出了科学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以分离到的细菌是______。
(2)艾弗里完成体外转化实验后,有学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利用S型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推翻该观点:R型菌+__________(填“抗青霉素的S型DNA”或“普通S型DNA”)+青霉素→若出现_________,则DNA有遗传作用。
(3)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不用同位素14C和18O标记的原因是_________。
(4)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测定发现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保温培养时间过短_______,也可能是因为保温培养时间过长,_________。(从下列A、B中选填)
A.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B.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
25.对于遗传物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三个先后进行的经典实验,运用不同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共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科学认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提出“转化因子”的推断。支撑这一推断的重要证据之一是:其中一组实验成功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并导致小鼠死亡。该组实验的处理方法是向小鼠体内注射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证明DNA是“转化因子”。该实验运用__________(“加法”或“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发现只有用__________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因传统观念“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阻碍、艾弗里等人的结论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
(3)赫尔希和蔡斯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关键步骤:①T2噬菌体侵染细菌、②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搅拌离心分离,正确的步骤顺序是__________(填序号),步骤④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以自身DNA为模板,__________提供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__________(含/不含)放射性;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实验1中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上清液a放射性强,沉淀物b放射性弱,实验1中b含少量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与搅拌不充分有关,A错误;
B、实验2中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经过搅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因此上清液c放射性弱,沉淀物d放射性强,实验2中c含有放射性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无关,与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B错误;
C、实验1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因此,实验1中子代T2噬菌体均无放射性,而实验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的DNA进入细菌,由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实验2中部分子代T2噬菌体有放射性,C正确;
D、两组实验相互对照,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A、每个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含有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氨碱基,因此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都相等,A正确;B、解题思路图可知,图中①②③不能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因为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之间为磷酸二酯键,B错误;C、每个双链DNA分子中的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图中A、B链的方向反向平行,C正确;D、B链中所含的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但DNA两条链中的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正确。故选B。
3.答案:C
解析: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与T配对,G与C配对,则该DNA分子中(A+G):(T+C)=1:1,A错误;B、解题思路题意,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一条链上的A占10%,T占30%,G占40%,C占20%,另一条链上的A占30%,T占10%,G占20%,C占40%,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则A含有40个,T含有40个,G含有60个,C含有6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2-1)×40=120个,B错误;C、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含有3个氢键,故该DNA分子中共含氢键40×2+60×3=260个,C正确;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若该DNA分子一条链上的一个T突变为A,则另一条链上的一个A突变为T,则以该链为模板复制出的子代DNA分子中嘌呤含量不变,D错误。故选C。
4.答案:D
解析:
5.答案:D
解析:AB、解题思路题意,该精原细胞被32P充分标记后,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有一条链被标记,再让其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形成的DNA分子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标记(每条染色体的一条单体),即每个细胞中一定有6条染色体含有32P,AB正确;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但都有一条单体含有标记,故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C正确;D、精原细胞中DNA被32P充分标记后,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个DNA均有一条链被标记,此时进入减数分裂时,DNA复制后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体中有一个DNA的一条链被标记,另一个DNA未被标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若交换的两条染色单体都未标记或者都被标记,则细胞中被标记的DNA数不变;若交换的两个DNA标记情况不同,则细胞中被标记的DNA数量增加,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数目为3~6,D错误。
6.答案:C
解析:A、设置第①组实验作为对照(即对照组),目的是确定细胞提取物中含有转化因子,A正确;B、第②~⑤组加入相关的酶,由于酶具有专一性,能除去提取液中的相应的一种成分,B正确;C、S菌菌落光滑,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加入的DNA酶才会水解DNA,第①~④组提取液中都含有$型菌的DNA,都会发生R型菌转化为S菌,会出现S菌落,故第①~④组混合培养后,培养基中均会出现表面光滑的菌落,C错误;D、该实验中唯一第⑤组(提取液中S菌的DNA被水解)没有出现S菌,从而证明了DNA可以使肺炎链球菌发生稳定的遗传变化,D正确。故选C。
7.答案:C
解析:A、S型细菌、R型细菌及小鼠的细胞内都含有DNA和RNA,均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A正确;B、R型细菌无毒性,不能使小鼠死亡,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活的R型肺炎链球菌混合培养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说明小鼠中含有S型细菌,因而能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细菌的DNA,B正确;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故其遗传物质没有丧失功能,C错误;D、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与活的R型肺炎链球菌混合培养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菌,使小鼠死亡。因此,该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C。
8.答案:C
解析:
9.答案:D
解析: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中的T相等,一条链中的T与另一条链中的A相等,可见,若一条链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A和T的数目也相等,A正确;B、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的G与另一条链中的C相等,一条链中的C与另一条链中的G相等,可见,若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两倍,则另一条链C的数目为G的两倍,B正确;C、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中的T相等,一条链中的T与另一条链中的A相等,一条链中的G与另一条链中的C相等,一条链中的C与另一条链中的G相等;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中碱基为T:A:C:G=1:2:3:4,即对应链相应碱基为A:T:G:C=2:1:4:3,C正确;D、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与C配对、T与A配对,故若一条链的(G+T)占该条链碱基的40%,则另一条链上(C+A)占该条链碱基的40%,D错误。故选D。
10.答案:D
解析:A、1个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则复制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都各含有1条白色链和1条灰色链,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则第二次复制形成的4个DNA分子都含有黑色链,2个DNA分子含有白色链,2个DNA分子含有灰色链,符合DNA半保留复制方式,A正确;B、DNA复制过程中,亲本两条链解开有氢键的断裂,以亲代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有氢键形成,B正确;C、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4个DNA分子共8条链,其中有两条链属于亲代的,6条链是新合成的,C正确;D、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1个亲本DNA分子双链均以白色表示,若以灰色表示第一次复制出的DNA子链,则复制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都各含有1条白色链和1条灰色链,黑色表示第二次复制出的DNA子链,则第二次复制形成的4个DNA分子都含有黑色链,2个DNA分子含有白色链,2个DNA分子含有灰色链,符合题图,故图中用灰色表示的子链是第一次复制后产生的,D错误。故选:D。
11.答案:C
解析:用32P、35S同时标记1个T2噬菌体后,T2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蛋白质被35S标记,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故在产生的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噬菌体的DNA中不含有32P,少部分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噬菌体的外壳中均不含有35S,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A
解析:A、前导链的延伸方向是5'-3',滞后链的延伸方向也是5'一3',A错误;B、复制叉向前移动需要解旋酶参与,解旋酶破坏氢键,B正确;C、DNA复制有一条子链为不连续链,冈崎片段连接成滞后链可能需要DNA连接酶的作用,C正确;D、图示过程体现了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即保留一条母链,以碱基互补配对为原则,合成新的子链,D正确。故选A。
15.答案:C
解析:A.肺炎链球菌的拟核DNA为环状,有0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B.实验目的是探究S型菌的形成机制,则R型菌为实验对象,S型菌的成分为自变量。因此甲菌应为S型菌,乙菌应为R型菌,B错误;C、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RⅡ接受加热杀死的SⅢ的DNA,经转化得到SⅢ,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RⅡ经回复突变得到SⅡ,繁殖所得子代细菌为SⅡ和RⅡ。所以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Ⅱ,子代细菌为SⅢ和RⅡ,则能说明S型菌是转化而来,C正确;D、若甲菌为SⅢ,乙菌为RⅢ,RⅢ经转化形成的S菌为SⅢ,RⅢ经回复突变形成的S菌也是SⅢ,繁殖后形成的子代细菌都为SⅢ和RⅢ,不能排除基因突变的可能,D错误。
16.答案:BCD
解析:A、抗青霉素的S型(Penr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在组1中,将加热杀死的PenrS型细菌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PenrS型细菌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体内有抗青霉素的S型菌存在的小鼠不能康复,A错误;B、抗青霉素的S型(Penr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在组2中,将Penr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PenrS型细菌和R型菌均可以生长,因此组2培养基中可能会出现R型和S型两种菌落,B正确;C、Penr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在组3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R型菌不能生活,只有PenrS型细菌能生存,且PenrS型菌是由于PenrS型菌的DNA转移到了R型菌中形成PenrS型菌,再经过繁殖形成菌落,C正确;D、组4中因为PenrS型菌的DNA被DNA酶催化水解而无转化功能,且活的R型细菌不抗青霉素,因此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D正确。故选BCD。
17.答案:AB
18.答案:ABC
解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故DNA复制过程需要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并消耗能量,A正确;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以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碱基互补的子链,所以DNA聚合酶只能以DNA单链为模板合成其互补链,B正确;科学家给枯草芽孢杆菌的DNA聚合酶标上发绿色荧光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观察荧光在细胞中的分布,发现绿色荧光只分布在细胞中固定的位点,说明DNA复制时是DNA链在移动,而DNA聚合酶相对稳定不动,C正确;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含有荧光点的细胞所占比例越大,说明细胞分裂越旺盛,根据表格数据可推测,枯草芽孢杆菌的分裂速度:①<②<③,D错误。
19.答案:ABD
解析:
20.答案:ABC
解析:A、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A错误; B、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图乙中,如果搅拌不充分,蛋白质外壳进入沉淀物中,沉淀物出现较高放射性,B错误;C、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进入细菌内,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都是新合成的,不具有放射性,C错误; D、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都可以被3H标记,所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D正确。
故选:ABC。
21.答案:(1)基因在染色体
(2)SⅢ
(3)设法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是遗传物质)DNA蛋白质沉淀
(5)DNA双螺旋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2.答案:(1)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2)减法原理
(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4) DNA DNA DNA或RNA
23.答案:(1)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S型
(2)减法原理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4)DNA;DNA;DNA或RNA
解析:(1)若R型菌转化形成的S型菌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则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S型,这可作为“这种转化是可遗传的”的实验证据。
(2)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通过特定的酶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是用了科学方法中的减法原理。
(3)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以下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再用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因此需要先标记噬菌体的宿主细胞,即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质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4)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DNA、DNA或RNA。
24.答案:(1)S型细菌和R型细菌
(2)抗青霉素的S型DNA;抗青霉素的S型菌
(3)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均含有C和O元素
(4)B;A
25.答案:(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2)减法;DNA酶
(3)①.②①④③;使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大肠杆菌;不含;搅拌不充分
解析:(1)格里菲思利用肺炎链球菌与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只有当注射了活的S型细菌的小鼠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混合注射时,小鼠会死亡,由此提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型细菌。
(2)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的除掉一种物质。发现只有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根据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可知,实验的顺序依次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T2噬菌体侵染细菌、搅拌离心分离和放射性检测,即正确的步骤顺序是②①④③。步骤④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颗粒和大肠杆菌分离。噬菌体是病毒,营寄生生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以自身DNA为模板,大肠杆菌提供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32p标记DNA会进入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其原因是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