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 太空探索第二单元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太空探索,学生能意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理解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应认识到太空探索与地球环境的紧密联系,如太空垃圾对地球轨道安全的影响,以及太空探索如何帮助监测和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和科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及宇宙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太空探索,学生能意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理解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应认识到太空探索与地球环境的紧密联系,如太空垃圾对地球轨道安全的影响,以及太空探索如何帮助监测和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和科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及宇宙环境的影响。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太空探索,学生能意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理解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应认识到太空探索与地球环境的紧密联系,如太空垃圾对地球轨道安全的影响,以及太空探索如何帮助监测和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和科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及宇宙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通过学习太空探索,学生能意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理解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应认识到太空探索与地球环境的紧密联系,如太空垃圾对地球轨道安全的影响,以及太空探索如何帮助监测和应对地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应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和科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及宇宙环境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目录01.人类走向太空02.中国航天成就自主学习我国的探月工程2004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进探月工程。其中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命名为“玉兔”,中继星命名为“鹊桥”,嫦娥着陆的区域命名为“广寒宫”,“嫦娥奔月”从神话传说变成了现实。图2-2-1 “嫦娥五号”探测器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经过十年酝酿,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采集的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代表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成功。1.说出与我国探月工程命名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2.查找相关资料,概述我国实施探月工程的主要成就。人类走向太空PART ONE1957年10月,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枚现代运载火箭在苏联发射成功,开启了人类进入太空的航天时代。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飞行。这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轨运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从此宣告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从此,人类借助不断改进的航天运载火箭,从地球出发,由近到远,建设空间站,探索月球,探测火星......而今已进入深空探索时代,人类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太空的奥秘。这些都是为了揭示宇宙形成与演化的奥秘,探索生命的起源和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天体1961年4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天体1965年3月,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成功进行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月球探测“月球号”探测器(苏联1959年)“徘徊者号”探测器(美国1961年)“勘测者号”探测器(美国1966年)“阿波罗号”航天器(美国1967年)“嫦娥一号”探测器(中国2007年)“月亮女神号”探测器(日本2007年)“月船号”探测器(印度2008年)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成为首位登月人。金星探测“金星号”探测器(苏联1961年)“水手号”探测器(美国1962年)“金星快车”航天器(欧洲2005年)1967年,苏联发射的“金星4号”探测器成功进入金星大气层,并传回金星大气环境数据。水星探测“水手号”探测器(美国1973年)“信使号”探测器(美国2004年)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太阳探测“太阳神号”探测器(美国/德国1974、1976年)太阳神号探测器火星探测“火星号”探测器(苏联1962年)“水手号”探测器(美国1964年)“海盗号”探测器(美国1975年)1997年7月,美国火星“探路者号”携人类第一部火星车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木星探测“先驱者号”探测器(美国1958年)1979年1月,美国的“旅行者1号”首次对木星进行拍摄。土星探测“旅行者1号”探测器(美国1977年)1980年,美国“旅行者1号”经过土星系统之后,结束于1980年11月20日。它也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国际空间站1971年4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国际空间站1986年,发射了第二个空间站“和平号”。2010年,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16个国家 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开始全面使用,是迄今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目前,国际空间站严重老化,即将退役。国际空间站案例学习火星探测纵观世界航天史,人类似乎对火星“情有独钟”。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0年),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第二阶段(1970—1990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探测方式主要为火星着陆探测,主要目标是寻找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特别是对地球外生命的探索,将有助于解开生命起源之谜,了解宇宙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你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吗?请收集相关资料,证明你的观点。图2-2-5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左)与着陆平台(右)中国的航天成就PART TWO我国航天事业开始从1956年二月,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011956年四月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了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02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目前,“东方红一号”仍在轨运行。几十年过去,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宫”遨游太空等,都是我国航天发展的伟大成就。“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宫”遨游“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神舟”系列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并获得更高精度的月表影像。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携带的“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在月球背面着落,成为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 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 功,并实现绕月飞行与探测。建立月球基地载人登月已实施计划实施无人月球探测(已经实现“绕、落、回”)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 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中国探月工程202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高1.85米,4只“翅膀”是提供能源的太阳能电池板。右上图为祝融号拍摄的火星表面。中国空间站(英文:China Space Station,缩写:CSS,又称:天宫空间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最大可扩展为180吨级六舱组合体,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神州载人飞船神州载人飞船神州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水稻育种实验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天宫空间站及其内部工作场景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成功发射2008年9月“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1年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2012年6月“神舟九号”航天员入驻“天宫一号”2013年6月“神舟十号”成功开展首次太空授课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2013年10月“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自东交会对接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2021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发射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发射2022年7月问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10月梦天实验舱发射2022年12月“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成组在空间站完成首次在轨轮换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力攻关,取得了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使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图2-2-8太空育种培育出的新品种太空中特殊的失重环境,让科学家可以完成很多在地球上无法完成的实验。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太空研制完成的。图2-2-8太空育种培育出的新品种普通的瓜果蔬菜种子搭载航天飞船返回地面后,最终培育为一种某一方面性状优良且稳定的农作物品种。太空探索的意义PART 01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PART 03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PART 02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宇宙空间和资源地理博览太空垃圾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时,可能会被皎洁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星所吸引,却很少意识到,在我们头顶上还有另一种正在飞行的东西——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是指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留在太空的废弃物,如报废的飞行器、火箭残骸、航天员的生活垃圾等。据估计,目前有超过9000万件太空垃圾在环绕地球飞行,其中大部分是小于10厘米的微型碎片。太空垃圾运行的速度极快,即使是一颗钉子大小的碎片,也能对运行中的卫星或航天器造成致命的损坏,对航天活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呢?首先,在设计和制造卫星、火箭、航天器等时,要考虑它们的寿命、可回收性、可降解性等因素,提高太空技术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其次,要加强对在轨运行太空设备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处理失效或出现故障的设备,避免它们成为太空垃圾。太空不是某个国家的私有财产,而是由全人类共同拥有。图2-2-9清除脱轨的空间碎片主题活动二图II 太阳系模型(示例)活动主题制作太阳系模型与演示太空探索活动活动目标通过制作太阳系模型,掌握太阳系中的天特征,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精神。活动过程与方法1.收集太阳及八颗行星的大小比例数据及各行星面特征等资料。2.准备黑色卡纸、不同颜色轻黏土、白色高光笔。3.用白色高光笔画出八颗行星的公转轨道。4.用不同颜色轻黏土混合捏制太阳及八颗行星,并将它们放至相应的公转轨道。5.用白色高光笔写出各颗行星的名称。6.查找资料,了解“旅行者2号”“造访”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时间,在便签纸上写出相应时间并贴在模型上。主题活动二图II 太阳系模型(示例)活动成果太阳系模型作品展示。活动评价从准时性(太阳系模型完成时间)、科学性(天体大小)、艺术性(太阳和行星表面颜色及美观度)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课堂小结能力提升:了解人类探测太空的历程,认识到人类与宇宙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认识中国的太空探索工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热情。课堂小练2023年12月21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如图示意“航天员出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从神舟十七号上观察,地球( )A.是一个球体B.陆地面积大于海洋C.围绕真实地轴转动D.被经纬线紧密缠绕解析:从神舟十七号上观察,可以看到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A正确。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半球,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B错误。地轴、经线及纬线都是存在于地球仪上的,在地球上并没有地轴、经线及纬线,C、D错误。故选A。A2023年12月21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如图示意“航天员出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有利于( )①发展航天科技树立民族自信②利用太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③利用太空环境进行科学实验④探索太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有利于发展航天科技树立民族自信,探索太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可以利用太空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现有技术并不能利用太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C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一天可以绕地球飞行很多圈。下面为中国空间站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中国空间站在太空中( )A.绕太阳飞行 B.绕地球飞行C.随意飞行 D.绕月球飞行解析:由材料“一天可以绕地球飞行很多圈”可知,中国空间站在太空中是绕地球飞行的,B正确。故选BB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一天可以绕地球飞行很多圈。下面为中国空间站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这举措( )①展现了中国航天越来越强大的实力②促使人类竞争利用太空③彰显了太空探索的中国责任与担当④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展现了中国航天越来越强大的实力,彰显了太空探索的中国责任与担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①③④正确;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促使人类和平友好利用太空,②错误。故选D。D随着对关键技术的持续政关,中国逐步具备了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和应用能力。下图示意中国探索太空的部分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该太空探索属于( )A.探月工程 B.火星探测C.建设天宫空间站 D.访问小行星解析:“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此次太空探索属于火星探测,故选B。B随着对关键技术的持续政关,中国逐步具备了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和应用能力。下图示意中国探索太空的部分方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我国探索太空的主要目的是( )①促进科技进步②探索宇宙奥秘③寻求巨大利益④解决粮食危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我国探索太空主要是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促进科技进步,①②正确;我国探索太空的主要目的不是寻求巨大利益,③错误;探索太空无法解决粮食危机,④错误。故选A。A谢谢大家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