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上第二单元的第五课,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重要史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本课的内容主要有三目: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课文三目按照时序和南北地理空间区域进行编排,以史实性知识为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魏晋南北朝相关内容的学习,已经对魏晋南北朝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具有好奇心和兴趣。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本课的一些基本史实,感受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的独特魅力。但由于初中对于魏晋南北朝介绍较少,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朝代众多,史实繁杂,他们还未从时空层面完全掌握魏晋南北朝基本史实,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一知半解,对于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没有深入探究,还不能从更加全面辩证地思考历史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相关材料,梳理史实脉络,运用图片、地图、文献等材料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历史方法探究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从地图、图片和文献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五胡乱华、南方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重要史实,知道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变化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文献史料,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特点,归纳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感悟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的艰难历程,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家国情怀)
四、重点难点
重点:士族门阀政治;江南地区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五胡乱华;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五、学法教法
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相应的学法有文献阅读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确定于学法的选择,本课的教法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
旺仔牛奶五十六个民族系列(局部)
(背景音乐:《爱我中华》)
[设问]:同学们,图片所展示的是什么?是的,旺仔牛奶。这是2019年上半年旺仔牛奶推出的五十六个民族系列,体现了我国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正如《爱我中华》歌曲中所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讲述]:然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古代史进程中,有这样一个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火不断,民族矛盾冲突剧烈,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去看,政权更迭也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课。
(板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旺仔牛奶五十六个民族系列,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为后期教学做铺垫,导入新课学习。
(二)课堂展开
[提问]: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非常特殊的时期,上承秦汉,下接隋唐,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在这一过渡时期,中国古代历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由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短暂统一,经历东晋十六国割据与南北朝对峙,最终由隋朝统一。在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况下,统一分裂割据对峙,国家的出路在何方?民族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重点问题。
[板书]:
[过渡]:按照时序的发展脉络,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首先讲三国时期。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是《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是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与真实的三国历史还是有很多差别。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人口骤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三国的内容,思考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如何?
[ppt展示]:
三国鼎立形势图
[讲述]:三国的历史同学们基本都比较熟悉,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一百九十五年的东汉灭亡。刘备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魏国实力较强,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在北有强魏的形势局面下,蜀、吴两国只有向南进发,开疆拓土,加强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才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这一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接触交往还不频繁。
[过渡]: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但是,规模还不是很大,三国时期战乱惨烈,国家动荡不安,也没有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提供条件和土壤,而在南方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到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在国家统一,社会复苏的背景下,民族关系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ppt展示]:
“晋归义羌侯”印 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分布和迁徙图
[提问]:结合材料,你觉得导致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引导学生得出]:国家政策、战争、自然环境因素等。
材料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戎狄内迁,有政策、战争、天灾等各方面的原因,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迁居内地的戎狄,与汉人错居,接受汉化,为日已久。再要强迫他们回到本土上去,与汉人隔绝,这种相反方向的大变动,反而会促成变乱。取足夷虏,只是招致‘戎狄乱华’的原因之一。直接引起‘戎狄乱华’的,还是由罢州郡武备,封建诸王而酿成的八王之乱。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过渡]:少数民族内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埋藏着危机。中国传统自有华夷之分,“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西晋也有不少人反对少数民族内迁,反对少数民族内迁的人希望把内迁的少数民族迁回境外,但是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同时,把内迁定居下来的少数民族迁回境外显然不合乎现实。在争议不休之下,不同文化文明的碰撞导致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加速升级。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西晋少数民族内迁的地理区位,探究少数民族内迁原因。
[讲述]:从晋武帝建国开始,国祚51年;晋武帝司马炎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史称“太康之治”。然而太康之治只是昙花一现,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使得西晋迅速灭亡。
[ppt展示]:
八王之乱图
[讲述]: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刚即帝位,改革分封制度,分封诸王。西晋分封制度并未实现晋武帝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晋士族制度确立以后难以仕进的寒族士人,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东晋五胡十六国割据时期。
[提问]:五胡乱华是哪五胡?为什么会胡人内迁而作乱中原?
[ppt展示]: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讲述]:“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民族矛盾冲突积蓄已久,西晋“八王之乱”时期,民族矛盾爆发,胡人趁乱反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建立东晋。衣冠南渡后建立起的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北方流亡人民南迁,与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步交融。中国北部地区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割据局面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方位,理清脉络,了解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基本史实,理解前期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矛盾冲突。
[过渡]:西晋短暂而低质量的统一昙花一现,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成南北朝对峙。我们可以看到,书本上是按地理区域划分,分为南北,编排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两目。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课本东晋南朝的内容。思考东晋与西晋的区别?以及南方是如何开发的?
[提问]:与西晋相比,东晋的什么制度达到了巅峰?
[引导学生得出]:士族门阀政治。
[讲授]: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西晋的八王之乱体现的是皇族内部矛盾冲突,更多是由皇族统治,到了东晋,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政权,再加上九品中正制,形成东晋独特的士族门阀政治。
[ppt展示]:
[讲授]:士族不仅仅是读书人或者是读书做官的官僚群体。士族门阀,是官僚家族、豪强家族、和士人家族的三位一体。书本上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王与马知天下”,豪门世族相继掌权,控制着东晋政治命脉。
材料一 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全国命,递归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
——《宋书》
材料二 中古士族门阀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所谓“贵族化”,是就其高贵身份、家族特权和政治自主性而言的。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三 一个完全没有贵族的君主国,总是一个纯粹而极端的专制国:土耳其是也。因为贵族是调剂皇权的,贵族把人民的阳光引开,使其多少离开皇室。
——培根《培根随笔·论贵族》
[提问]:从材料中进行分析,你认为东晋士族门阀与皇权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士族门阀政治是贵族政治:皇权弱贵族强;皇权强贵族弱。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使学生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通过史料,理解皇权与贵族的关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过渡]:士族门阀政治,导致士族门阀之间争权夺利,东晋内乱多由士族门阀引起的,再加上北伐以及北方流民戍边,东晋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东晋与南朝时期 ,随着北方流民南迁和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根据教材和材料,请同学们思考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比于北方战乱较少,偏安一隅于南方,但仍然有内乱与北伐的困扰,那么南方为什么能够开发起来?
[ppt展示]:
材料一: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引导学生得出]:北方流民南迁;东晋政权建立;南方地理优势。
[讲授]:由于士族门阀统治衰而不僵,传统权势与文化风尚阻碍着政治变革,寒门和武将被压制,宋齐梁陈四朝逐渐形成政治僵局,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南方是东晋和南朝政权更迭,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北方更为复杂的政权更迭,首先是五胡乱华之后建立起的五胡十六国。
[ppt展示]: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讲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主要是五胡。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不断汉化。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表格,帮助学生了解五胡十六国的基本史实,理清史实脉络,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提问]: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五胡十六国的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冲突不断,民族仇恨加剧。那么北方民族融合是如何在更加艰难复杂的形势下曲折前进,在混乱中如何展现出更为强大的融合力量?
政权此起彼伏割裂北方,非常不利于民族交流交往,北方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权。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中国北方进入北朝时期。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推行汉化政策,大力推动民族交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下面我们将重点讲解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
[ppt展示]:
北魏孝文帝
[讲述]:北魏孝文帝五岁即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由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孝文帝亲政之后,开启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我们主要学习文化方面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包括改汉姓、讲汉语,易汉服,改籍贯,通婚姻。孝文帝汉化改革政策的中心,是为了使鲜卑贵族向汉人士族转化。全面向中原汉族学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面旗帜。
[ppt展示]:
北魏迁都洛阳
[提问]:除了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汉化重要的一步是迁都洛阳。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时至关重要的大事,那么,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和材料思考一下。同学们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材料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地宅,河洛千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云传》
材料二:朕以恒代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峻急,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 ——《魏书·成淹传》
[引导学生得出]:政治上文治需要;经济上交通运输发达;改革阻力小;中原文化厚重。
[讲授]:书本上节选了《魏书》的部分内容,“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高度评价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读,论从史出,从迁都洛阳为切入点,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
[过渡]:历史发展是曲折复杂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矛盾凸显,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为何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王朝不久就分崩离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存在哪些弊端,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引导学生得出]:全盘汉化;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忽视国情。
[讲授]: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度使北魏极盛。然而,国势急转直下,极盛转衰,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为成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ppt展示]:
北齐、北周及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三)课堂深化
[过渡]:我们基本梳理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经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而亡;北方建立五胡十六国,南方南渡建立门阀士族统治的东晋,东晋被刘宋所灭,开启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北魏一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又经历北齐北周并立,最终隋朝统一天下。
[ppt展示]:
[提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政治上,政权更迭,国家分裂,士族门阀政治统治;经济上南方得到初步开发;民族关系上,由矛盾冲突走向交流交往交融。那么,还有一个疑问,国家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激烈,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呈现出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思考一下。
[引导学生得出]:政权更迭促进民族交融;社会流动;民族大迁徙;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汉化。
(四)课堂收束
[讲授]:魏晋南北朝承接辉煌的秦汉盛世,后续恢宏的隋唐时代。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最终由北朝艰难地走出出口,走出了一个因民族融合而生气勃勃的新生中华民族,同时也迎来了更加强大完善的专制集权体制,这是由衰转强的起点,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pt展示]:
[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时间跨度长,错综复杂,我们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梳理大概历史脉络和部分重要历史事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一些魏晋南北朝相关的历史书籍或是纪录片看一下。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就开启了中国古代史的高峰——隋唐盛世,魏晋南北朝又给隋唐盛世做了哪些铺垫?产生了什么影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讨论。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附录:
[本课板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参考文献:
1.《晋书》唐.房玄龄
2.《魏书》北齐.魏收
3.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4.
5.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