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人教版)九年级上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2课时)01教学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随堂检测05课堂总结06课堂典例0102能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03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其应用;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目标新知导入【思考交流】1.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是否真的不竭?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单个微粒是否是一个实心的球体?3.原子中是否还存在更小的微粒?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新知导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提出万物由“原子”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有类似的微观粒子观念.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科学家沿用“原子”名称来表示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确认了所有原子都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新知导入原子的直接观测我国科学家在硅晶体表面移动原子X射线获得高分辨率的原子图像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新知导入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卢瑟福通过“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见第87页图3-13)发现了原子核。试解释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1)大多数α 粒于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什么 (2)小部分α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什么 (3)极少数α 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什么 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原子内有带正电的微粒该微粒体积小、质量大模块一 原子的构成探究新知原子的结构任务一如果原子的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原子核的大小只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只蚂蚁。也就是说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很大!!!1.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碳原子结构++++++-电子---电子中子质子原子核探究新知原子的结构任务一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原子实际上原子核非常小,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原子核与原子相比,就像苹果与地球相比。探究新知原子的结构任务一+-+-------------▼------------▼------------▼------------▼------------▼原 子 核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带什么电?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探究新知原子的结构任务一【思考交流】能不能找到什么规律?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 8 8 8钠 11 12 11氯 17 18 17探究新知原子的结构任务一【归纳总结】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 子(不带电)中 子原子核带正电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核外电子探究新知原子的结构任务一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2.(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带电)3.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为每一个质子与电子电性相反,电量相等)4.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不一定含有中子。【归纳总结】模块二 相对原子质量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思考交流】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因此,国际上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kg一个碳原子的质量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OC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思考交流】观察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 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单位“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氧16.00O8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质子数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思考交流】观察元素周期表。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碳 6 6 12氧 8 8 16钠 11 12 23电子质量太小,忽略不计。每一个中子和质子质量相近。质子/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科学史话】张青莲(1908-2006)江苏常熟人,著名化学家。80年代以来系统地进行了原子量的精密测定工作:1983年当选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1991年精确测定了铟(In)的相对原子质量;1993年精确测定了锑(Sb)的相对原子质量;1995年精确测定了铈(Ce)和铕(Eu)的相对原子质量。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定义:相对分子质量( r)=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 Ar(原子1)+ Ar(原子2)+ Ar(原子3)· · ·例: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r) r(H2O)=1×2+(1×)16=18Ar(H)Ar(O)学以致用:求氧气(O2)、二氧化碳(CO2)、碳酸氢铵 (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r)探究新知相对原子质量任务二挑战一:计算 Ca(OH)2 的相对分子质量= 40 + (16+1)×2 = 74挑战二:2N2 的相对分子质量= 2 × (14×2) = 56挑战三:2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 2 × (1×2 + 16 ) = 36模块三 离子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观看视频】电子的运动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科学史话】核外电子绕核运动1913年,玻尔(卢瑟福的学生)提出原子轨道模型,认为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行;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电子将分层排布,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按能量高低而距核远近不同。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1)先排满内层, 后排外层;(2)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3)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4)最外层不超过 8 个电子(只有一层的,不超过 2 个电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12 8 1钠原子结构示意图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1.离子(1)离子的概念在某些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会因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观粒子,这种带电荷的微观粒子称为离子。(2)离子的分类离子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3)离子的形成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为阳离子,电子层减少一层。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负电荷,为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4)离子符号书写位置: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和电性。先后:电荷数在前(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电性在后(“+”表示带正电荷,“-”表示带负电荷)。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5)离子符号表示的含义2Mg2+表示2个镁离子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探究新知离子任务三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区别 结构特点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带电情况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表示方法 、 、 、联系 例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B.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课堂典例【答案】B【解析】A、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所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故A错误;B、原子核一般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的质量很小,每个电子的质量大约是每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B正确;C、电子的质量很小,每个电子的质量大约是每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故C错误;D、质子、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居于中心,电子在核外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转,所以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故D错误。例2、呼气试验是临床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关于(质子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4)说法错误的是( )A.的核电荷数为6 B.的中子数为14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答案】B【解析】A、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的质子数为6,则核电荷数也为6,A说法正确;B、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质子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4,则其中子数≈14-6=8,故B说法错误;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C说法正确;D、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D说法正确;课堂典例1.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D.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可再分随堂检测【答案】B【解析】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错误;B、分子、原子都在不断运动,正确;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错误;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错误。故选B。2.水分子(H2O)由氢原子(H)和氧原子(O)构成,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化氢(H2O2)也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与过氧化氢是同种物质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C.水分子由不同的原子构成D.水结冰的过程中是因为 1 个水分子分解为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微粒数目增加,因此体积增大随堂检测【答案】C【解析】A、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两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不是同种物质,故选项错误;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故选项错误;C、水分子由氢氧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故选项正确;D、水结冰的过程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因为1 个水分子分解为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故选C。3.关于相对原子质量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gC.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2倍D.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随堂检测【答案】D【解析】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故错误;B、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故错误;C、据所学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不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2倍,故错误;D、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所以可以计算得到两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质量越大,则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正确。4.下列钠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Na1+B.Na+1C.Na+D.Na-随堂检测【答案】C【解析】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前面不需要写“1”,“+”标注在钠Na的右上角,为Na+。故选C。课堂总结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2课时)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涉及的主要化学大概念:(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及其特征(2)元素与元素符号(3)元素周期表(4)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5)元素与人体健康(6)物质的化学式以及化学式的书写(7)简单化合物的命名(8)依据化学式的计算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单元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授课人 Xxx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课题1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结合有关实例认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及其特征,用比较等方法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从原子或分子的视角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课题2学习化学元素及其周期表,深入探究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化学元素,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与书写规则,能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检索该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通过实例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与转化过程,培养元素观念,为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奠定基础。课题3掌握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化学式与命名规则,学习如何准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理解化学式所承载的信息,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量的关系。同时,学习简单化合物的命名法,能够依据化学式的结构特征进行命名,并能根据名称推断出化合物的化学式,提高化学语言的应用能力,为后续学习复杂的化学反应与物质性质分析提供重要工具,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揭开物质构成的神秘面纱→探索微观粒子的奇妙世界→掌握元素与元素符号的基础知识→简单理解元素周期表→探寻自然界中元素的多样存在→关注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紧密联系→学会物质的化学式表示与书写→掌握简单化合物的命名规则→运用化学式进行基本计算。内容的组织循序渐进,从学生对物质构成的初步好奇出发,逐步引导至对微观粒子、元素、化学式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拓宽学生对自然界元素多样性的认识,并结合人体健康,强调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化学式的书写、命名及计算,提升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搭建坚实的桥梁。整个单元的设计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构建,又强调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旨在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内容紧密围绕学生认知发展,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动手实验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小组讨论元素周期表的规律等,同时充分利用高清图片、生动影像资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等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认识,特别是通过探讨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化学学习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特性,这是理解物质构成的基础。2.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识别,这些是化学学习中的核心概念。3.学会正确书写和解读化学式,理解化学式所表达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信息,这是化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教学难点:1.能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划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2.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含义,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单元学情 学生们在初步接触化学学科时,往往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充满好奇与探索欲。他们可能对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概念感到新奇,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方面,可能会感到一定的困惑和挑战。此外,学生们在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命名及计算时,可能会因为初次接触化学语言而感到不适应,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实践来巩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物质构成奥秘的全面理解。单元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能够深入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学会正确书写和解读化学式,理解化学式所表达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信息,并能够进行基本的化学计算。2.在过程与方法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能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变化。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1.关注课堂问题预设、实验探究与学生课堂反馈表现。2.设计课时作业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及时分析。围绕单元和主题目标:分层设置单元测试和家庭小实验探究。单元实施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任务活动 当堂检测 课时作业新授课 2 能结合有关实例认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及其特征;能用比较等方法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能从原子或分子的视角对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单分析与解释。 1.理解分子、原子基本性质和特征;2.能辨析分子、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1.分子2.原子 1、课堂练习2、课本p92习题 校本课时作业新授课 2 能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其应用;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认识原子的构成;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3.了解离子。 1.原子的结构2.相对原子质量3.离子 1、课堂练习2、课本p92习题 校本课时作业新授课 2 能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结合实例解释元素的含义和元素符号的意义;能对元素进行简单分类, 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划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能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检索该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能认识自然界中常见元素的分布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掌握元素的概念;2.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识别;3.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元素;4.了解元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元素与元素符号2.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3.元素与人体健康 1、课堂练习2、课本p98、p99习题 校本课时作业新授课 2 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能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依据化学式书写规则分析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学式命名常见物质;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含义,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了解化学式;2.学会化学式的书写;3.学会简单化合物的命名;4.学会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2.化学式的书写3.简单化合物的命名4.依据化学式的计算 1、课堂练习2、课本p106、p107习题 校本课时作业课时设计课题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2课时)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聚焦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中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围绕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其应用,以及离子的形成过程展开。首先,学生将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深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明确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基本关系,这是理解物质微观世界的基础。随后,教学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到它是一个比值而非实际质量,并学习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和解释。最后,课程将详细探讨离子的形成过程,揭示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全面把握原子与离子在构成物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微观思维能力和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为后续更复杂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2.学习者分析 学生当前处于对化学知识初步探索的阶段,对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但可能难以将抽象概念如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离子的形成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如模型、动画)和生动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具象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同时,考虑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应鼓励小组合作和差异化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建立起对化学世界的基本认知和初步探究能力。3.学习目标确定 1.能利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其应用;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4.学习评价设计 课件随堂练习校本课时作业课堂实验学习活动设计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思考交流】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1.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是否真的不竭?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单个微粒是否是一个实心的球体?3.原子中是否还存在更小的微粒?【拓展视野】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原子的直接观测展示图片【实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卢瑟福通过“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见第87页图3-13)发现了原子核。试解释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1)大多数α 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什么?(2)小部分α 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什么?(3)极少数α 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观看课本,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交流,能说出自己对教师提出问题的看法。学生观看课件内容,了解相关背景以及观看图片,拓展视野。学生试着解释实验现象:(1)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2)原子内有带正电的微粒(3)该微粒体积小、质量大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对原子有一个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对原子有进一步的认识。任务二:原子的结构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观念构建】1.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如果原子的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原子核的大小只相当于足球场上的一只蚂蚁。也就是说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很大!实际上原子核非常小,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原子核与原子相比,就像苹果与地球相比。【提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带什么电?【思考交流】能不能找到什么规律?【归纳总结】 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 2.(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中只有质子带电); 3.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为每一个质子与电子电性相反,电量相等); 4.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不一定含有中子。 构建原子概念,理解原子的结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能回答出: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带电;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学生自己尝试归纳总结。 通过图示让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理解更深刻。让学生对原子核的大小有直观判断。通过思考交流,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 让学生先尝试自己总结,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能力,通过图示,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原子的结构。任务三:相对原子质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思考交流】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kg一个碳原子的质量: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因此,国际上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思考交流】观察元素周期表。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原子序数=质子数【思考交流】观察元素周期表。你能找到什么规律?电子质量太小,忽略不计。每一个中子和质子质量相近。质子/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科学史话】张青莲(1908-2006)江苏常熟人,著名化学家。80年代以来系统地进行了原子量的精密测定工作:1983年当选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1991年精确测定了铟(In)的相对原子质量;1993年精确测定了锑(Sb)的相对原子质量;1995年精确测定了铈(Ce)和铕(Eu)的相对原子质量。【观念构建】定义:相对分子质量( r)=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 Ar(原子1)+ Ar(原子2)+ Ar(原子3)· · ·例: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r) r(H2O)=1×2+(1×)16=18【学以致用】求氧气(O2)、二氧化碳(CO2)、碳酸氢铵 (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r)挑战一:计算 Ca(OH)2 的相对分子质量挑战二:2N2 的相对分子质量挑战三:2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小组讨论,举手回答,说出自己想法。学生讨论,能回答出规律: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学生阅读,拓展视野。学生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学生能回答出:Ca(OH)2 的相对分子质量= 40 + (16+1)×2 = 742N2 的相对分子质量= 2 × (14×2) = 562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 2 × (1×2 + 16 ) = 36 解释了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原因。让学生先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教师讲解,进一步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深度解析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相关的我国科学家有一定认识。给出例题,让学生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检验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是否到位。任务四:离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观看视频】电子的运动【科学史话】核外电子绕核运动【观念构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先排满内层,后排外层;(2)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3)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4)最外层不超过 8 个电子(只有一层的,不超过 2 个电子)【观念构建】1.离子(1)离子的概念在某些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会因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带电荷的微观粒子,这种带电荷的微观粒子称为离子。(2)离子的分类离子包括:阳离子:带正电,如等阴离子:带负电,如等(3)离子的形成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为阳离子,电子层减少一层。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负电荷,为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4)离子符号书写位置: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和电性。先后:电荷数在前(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电性在后(“+”表示带正电荷,“-”表示带负电荷)。(5)离子符号表示的含义【辨析】 观看视频以及科学史话。学生理解离子的相关知识。学生辨析原子,阳离子,阴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让学生对电子运动以及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有基本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钠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理解离子的概念,分类,形成以及离子符号的书写、表示的意义,认识离子。以镁离子为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辨析原子与离子,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更透彻。6.板书设计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校本课时作业8.教学反思与改进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及离子形成有了较深的理解,但课堂互动和实践环节略显紧凑,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深度参与。为改进教学效果,未来教学中将增加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并深入理解知识点,同时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5)离子符号表示的含义(5)离子符号表示的含义(5)离子符号表示的含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2024)上册.doc 3.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2课时)课件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2024)上册 .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