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资源简介

《动物的运动》学情分析
张店区第三中学 许燕
在知识储备方面,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丰富的生活常识,对不同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和哺乳动物运动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有所了解,但对骨、关节和骨骼肌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和完成运动过程中还需要什么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理解不透。
在接受新鲜事物,探索能力方面,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很强,也具备了一定动手能力、识图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实物、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去发现、归纳、总结,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和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动物的运动》效果分析
张店区第三中学 许燕
导入环节:利用媒体视频“动物的运动方式”资源,效果很好,其中涉及的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运动方式、相应结构都各不相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为本节学习做了一定基础知识的铺垫。
学习环节: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突出自主作用,先学后教,自学与合作结合,效果较好。学生自己看书或凭经验能解决的问题,不在统一时间讲评,通过合作解决个性问题,在展示环节暴露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采取不同措施加以突破,或教师点拨。
知识学习中,植入的三个探究活动,有效突破了重难点,效果很好:第一个观察哺乳动物家兔的的骨骼标本,联系人体自身的认识与运动相关的上肢和下肢骨,掌握与运动有关的骨的名称,学生能较准确找到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腓骨等;第二个牵拉、观察、触摸猪关节的结构,通过学生上台前来展示握紧、牵拉猪关节,激发了兴趣,真实展示了关节的牢固性,又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关节的结构、触摸关节软骨和滑液,感知其特性,对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第三个引导学生通过伸肘曲肘活动,感知其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以及骨位置的变化,加以感知理解“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张店区第三中学 许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认同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以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为例,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协调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某些脊椎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骨骼肌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骨骼肌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PPT、视频、相关图片、家兔骨骼标本、人体上肢模型、新鲜的猪关节、镊子、剪刀、塑料手套及测试题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动物的运动方式”视频。
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也不同。“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设疑: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进行探究、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观看视频。思考并说出从中获取的信息。
观察图片。
思考回答。
说出知道的和了解到的动物的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离不开一定的结构。
激发兴趣,感知动物界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和有关结构,为本节学习做好铺垫,从而引入新课。
?
?
?
?
?
?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果展示,要难点点拨
?
?
?
?
?
?
?
?
?
?
?
总结建构
?
以哺乳动物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与运动有关的结构,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
并口述本节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指导问题:
1.观察家兔骨骼图片,特别注意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然后尝试在自己上肢和下肢找到相应的骨。
2.说出你知道的关节。关节有哪几部分组成?结合P50小资料,了解关节属于骨的哪种连接方式?推测关节有哪些特性?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3.骨骼肌的结构由几部分构成,是怎样附着在骨骼上的?有什么的特性?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4.骨、关节和骨骼肌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能否举例说明?
5.哺乳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动物的运动对其生活有什么意义?
要求:
先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推选代表展示自学成果。
运动系统的组成
(一)骨
要求学生,结合家兔骨骼标本,指出前肢和后肢分别是由哪些骨组成,然后尝试在自己的上肢和下肢找到相应的骨的部位。
(二)关节
提出问题:思考肱骨和上肢骨都是骨骼吗?
要求学生指出相应的骨,并加以区别。
介绍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类型:不活动的骨连接、半活动的骨连接和活动的骨连接——关节。
针对学生大都不解的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和特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进行师生互动探究:
1.请两位力大的男生上台,指导牵拉猪四肢关节,感知关节的牢固性。
2.再通过活动猪关节和自身关节,感知其灵活性。
再引导学生分析决定其特性的结构:
出示解剖好的猪关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理解关节的特性和与之相适应的结构。
教师总结:
灵活性-关节软骨和关节囊内表面分泌的滑液,
牢固性-关节囊及其内外韧带。
(三)骨骼肌:
问题引导:
出示人体上肢模型,指出仅有骨和关节,上肢能活动吗?引出骨骼肌的结构、特性和作用。
把门和墙壁当作骨,引导学生思考在人开门中,合页和人的作用。
二、运动的产生:
(一)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1. 展示上臂肌肉图,引导学生观察:骨、关节和骨骼肌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 引导学生活动体验,以屈肘和伸肘动作为例,感知骨、关节和骨骼肌三者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
3.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运动产生的过程:神经刺激?肌肉收缩?骨绕关节运动。并尝试用一句话简洁概括三者的关系。
引导学生领悟:
1.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骨骼肌收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2.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要想让骨恢复原位,必须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
(二)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引导质疑:联系生活,当我们跑步时,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如呼吸为什么加快,大汗淋漓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
人或哺乳动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运动系统的活动也离不开消化、呼吸、循环等各系统配合。
三、运动的产生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视频中各种动物的运动,对其生存有什么意义。使学生领悟到正因为各系统的配合,使动物的运动更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师生共同总结,并进行板书:
引导学生明确: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构成.2各器官在运动中主要作用:骨起保护支持作用,关节可使骨绕着转动更加牢固灵活,骨骼肌发挥动力作用。
动作产生的过程及意义
结合实际,联系体育课中,思考哪些结构受伤时会失去运动能力,尝试说出,初步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与运动的关系。
结合问题,学具,自学。
针对自学中的难点和疑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初步解决问题。
?
?
?
?
?
?
?
?
?
?
?
?
?
?
?
?
?
结合标本,进一步认识各种骨。
小组代表发言:指出所认识的骨和自身相应骨的部位:上肢骨和下肢骨的组成。
同时认识到骨与骨间的连接有多种方式。
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聆听、辨析。
思考:骨与骨骼的区别和联系,了解骨的连接方式不同,同时意识到关节的作用。
小组代表说出知道的自身的关节,并指图说出关节各部分的名称——关节包括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腔。
推测关节在运动中作用。
活动体验:
关节的特性与之相适应的结构。
1.用力牵拉关节相连的骨。
2.观察关节囊、韧带等结构。
3.用镊子撕开关节囊,用手指触摸关节软骨及腔内的液体,体验感觉。
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观看、观察和分析,感知关节的结构和特性,分析关节对运动的意义。
汇报体验和观察结果。
说出关节的特性:灵活性、牢固性和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以及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学生代表指图说出骨骼肌的名称、组成、各结构的作用和特性。
学生作活动,分析开门时人的作用,推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动力作用。
学生代表指图回答。
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
在老师引导下,举高上肢,并做屈肘和伸肘动作,同时,用手去感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活动中的状态变化。
明确: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
理解骨骼肌之间的协做关系。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
?
然后尝试描述在动作产生过程中,骨、关节和骨骼肌三者如何协调配合的:
骨骼肌收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
?
?
??
观察、思考、回答,理解运动的产生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思考、回答。
是所学与生活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人体自身就是好的教具,通过自身的活动、感受、观察,获得感性知识。
?
?
?
?
以观察实物、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
?
?
?
?
?
?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
?
通过指认,加深对骨的认识,同时发现新问题,骨的连接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
?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的关节,掌握关节的名称和作用。
关节的特性与之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学生大都不解,
以实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充分感知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
?
?
?
?
?
?
?
?
?
?
通过亲自完成具体的动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体验、观察、叙述的能力。
?
?
?
?
?
?
?
及时总结,加深理解记忆。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引导回顾前面同学们提到的在运动中导致失去运动的原因,思考你在运动中应注意什么?
2.提示积极运动有利于提高各系统的机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引导学生回顾并分析蚯蚓运动慢的重要原因:没有骨。
联系实际,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知道脱臼。
明确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分析蚯蚓运动慢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理解骨骼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保护关节的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
达标检测
?
分发并出示检测题,组织回答、点评。
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
及时强化、反馈。
课外活动
?
请同学们在课后参考教材“试一试”,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小制作,体验肌肉牵动骨运动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教材分析
张店区第三中学 许燕
《动物的运动》是鲁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动物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与动物本身具有运动和行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动物的类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动物的运动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机理,对动物运动的本质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为学习下一节《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群体生存的意义及对环境的影响做铺垫,有利于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方式,对于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三个活动,第一个观察动物的骨骼标本,掌握与运动有关的骨的名称;第二个观察关节的结构,思考关节在运动中作用;第三个观察鸡翅中肌肉与骨骼的附着方式以及骨的连接方式,使学生直观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对于“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伸肘曲肘活动加以感知理解,此外还有图片识图,资料分析、联系生活等,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达到培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动物的运动》课堂教学观评记录
张店区第三中学 许燕
卢慧艳老师:
1.导入环节,视频导入效果很好,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提问的问题不必过细,如“你从中获取了动物哪些运动方式的信息”,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
2.课件中的动物运动方式图片,避开了教材中提供的,涉及有代表性,不同环境、不同类型动物、不同运动方式等,更有利于认识动物和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在学习认识骨的环节中,用了人体骨骼模型,又观察了家兔的骨骼标本,还分析教材图片,学生有些手忙脚乱,可不用人体的,直接引导学生从认识家兔的骨骼迁移到对人体自身的骨骼的认识,自身就是很好的教材。
4.充分利用了实物进行教学,尤其牵拉、观察和触摸猪关节,材料易取,直观,使学生的学习探索,从感性认识的体验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余莉老师:
1.活动不宜太多,选材要恰当:
认识骨骼肌时,不要在本节课中再观察分析鸡翅。活动太多,并不一定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鸡不是哺乳动物,本节以哺乳动物为例,围绕学习动物的运动有关的知识。虽然肌肉的结构和在骨上的附着方式相同。
2.各知识点的学习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习骨的知识时,时间用时过多,导致学习骨、关节和骨骼肌的配合关系时,有些仓促,学生理解不够透彻。
袁采霞老师:
学生自学习惯很好,能结合自学指导问题充分分析教材并做好重难点标记。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组长能有效组织大家讨论,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进行交流。
大都能认真聆听各组代表发言并积极参与。
《动物的运动》达标题
班级 姓名
1.动物的结构与其运动方式是相适应的。青蛙的趾间有蹼,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方( )
A游泳 B飞行 C爬行 D跳跃
2.下列骨骼肌附着骨的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下列有关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骨骼肌的组成包括中间的肌腱和两端的肌腹两部分
B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C 所有动物的体内都有骨骼
D动物的运动只靠运动系统控制来完成
4.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 
B骨连结是骨与骨之间的连结
C一块骨骼肌一般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D关节的结构包括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
5.下面是关节的结构模式图:
(1) 给出图中序号结构的名称:
(2) 运动时能减少两骨之间摩擦的是???????? ???????
把两块骨牢固地系在一起的
是?????????????????????? ,因此关节的特点是既牢固又灵活.
(3)人体内有许多关节运动剧烈时就会造成脱臼,
结合图示分析一下脱臼是由??? 从????? 里脱出来。
6.下图是人体某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图,请分析回答:
(1)构成一块骨骼肌的主要部分是[ ]________ ,
并且骨骼肌的特性是 。
(2)②从结构层次上看属于 。
(细胞、组织、器官)水平,它可绕过关节连在 上。
(4)铅球运动员手握铅球放在肩甲骨上,准备投掷时,
手臂肌肉所处的状态是:肱二头肌 ,③ 。
(5)当两手下垂时,屈肌群和伸肌群所处的状态是 。
《动物的运动》课后反思
张店区第三中学 许燕
1、成功经验
①导入利用媒体视频“动物的运动方式”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为本节学习做了一定基础知识的铺垫。
②通过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观察动物的骨骼标本,认识人体与运动相关的上肢和下肢骨,掌握与运动有关的骨的名称;第二个牵拉、观察猪关节的结构,思考关节在运动中作用;第三个引导学生通过伸肘曲肘活动,加以感知理解“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此外还有出示了适量图片加以识图,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③通过课外探究实验,制作“骨、关节和骨骼肌三者关系模型”,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2、不足之处
①在学习骨时,选用了家兔骨骼标本,学生上台展示时,效果不明显,没能很好的和自身结构相联系,耗了很多时间;
②在学习“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时,思路不够条理,使得学生活动有些盲目等。
③各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没有按预期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如当堂达标测试等。
《动物的运动》课标分析
张店区第三中学 许燕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
“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教材列举了六种动物图片,以展示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这既是对第一章不同动物类群运动内容进行总结和呼应,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在通过更多的视频、或图片、或联系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不同动物运动方式各有不同,与运动相关的结构也是不同的。教材以哺乳动物为例,安排了“观察与思考”三个活动,第一个观察动物的骨骼标本;第二个观察关节的结构;第三个观察鸡翅中肌肉与骨骼的附着方式以及骨的连接方式。对于“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伸肘曲肘活动加以感知理解,此外还有图片识图,资料分析、联系生活等,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作研究对象,来认识运动的结构基础;联系平时体育课中的种种活动及生理现象,从生物体的角度认识运动的本质,认识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