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知识梳理:板块二 考点提纲速记-中国现代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知识梳理:板块二 考点提纲速记-中国现代史

资源简介

板块二 考点提纲速记
中国现代史
历史分期: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年)
3. “文化大革命” 时期(1966-1976年)
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性、民主性)
(1) 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2)主要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采用公元纪年;
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三年以来”:1946年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三十年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开国大典【★观点: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1)概况:1949年10月1 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年)
(1) 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到达北京,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观点: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论据:元朝由宣政院管辖;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西藏和平解放。
二、抗美援朝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
2.最可爱的人: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地点:板门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意义: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②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土地改革 ( 1950——1952 年底)
1.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低于发达国家。
(2)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成就:①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新建宝成、鹰厦(福建省第一条铁路干线)等铁路。
(4) 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补充】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三大改造 ( 1953年—1956 年底 )
1.改造方式:农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创举:赎买政策)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历史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中共八大(1956 年) :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 探索失误的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 后果: 1959——1961年,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初开始实施。
3.探索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 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2)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年) : 1966年夏,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1976年10月,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1) 严重危害:①民主与法治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②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 主要教训:①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
③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5.“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 时期的科技成就
(1)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2)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2021 年5月逝世)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背景:“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普遍不满; 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内容:(1)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观点1: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论据:改革开放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措施;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的创新:公私合营、赎买政策。观点2:正确的政策推动社会进步。论据:初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结论:正确的政策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各项事业。
二、经济体制改革 (对内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施。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2.城市改革:1984年开始,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方式:政企分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深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对外开放 一夜崛起之城
1.设置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最大)。
作用(意义):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观点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评价 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的主要任务 实现了第一个百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20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 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2022年 中共二十大召开
“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五、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基本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②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④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⑤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独立自主; 坚持中国道路; 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开拓创新; 坚持敢于斗争; 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大团结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概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确定:①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②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省级民族自治区(5个):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第一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最大,建国后第一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 →西藏自治区(1965年, 最晚)
4.历史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提出。
(1)含义: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地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区旗: 紫荆花)。
(2)澳门回归:中国结束外国殖民统治的标志。1999年12月20 日,澳门回归,结束了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区旗:白莲花)。
(3) 回归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 回归的历史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②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交往密切: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钢铁长城
1.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导弹部队: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担负核反击任务。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三、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建交的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乒乓外交);
1971 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发表建交公报)。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中美关系从敌对到正常化的启示:
①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②外交政策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③外交政策的变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科技文化成就
1.“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 成就: ①1964年10月 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 科学家代表:钱学森、邓稼先。
2.航天成就:(1)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进入太空。
(3) 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4)2021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农业成就: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医学:20 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因此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文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到202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2.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