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探究学案】浙教版科学八上 4.1 电荷与电流(1)(学案+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任务型探究学案】浙教版科学八上 4.1 电荷与电流(1)(学案+作业)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4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荷与电流(1)预学案
---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预学任务
【科学概念1】电荷的种类
1.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 ,符号“+”;丝绸带等量的 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 ,符号“-”;毛皮带等量的 电荷
2.原子由 构成,原子核由 的质子和 的中子构成,而电子带 ,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数 ,电性 ,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 带电性。
【科学概念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
二、随堂任务
【探索活动】P121摩擦起电
活动: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
分析:摩擦起电
(1)定义: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 不同;
(3)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 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就会 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 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就会 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 电。
(4)带电体的性质: 。
课外拓展活动:
①用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思考与讨论】P12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探索活动】P123电荷间相互作用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 。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 。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 。
从上述实验可知:
活动反思:
相互排斥的一定带 电荷,但相互吸引的不一定带 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一个 ,这是因为带电体还具有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随堂练习】
1 下列现象与静电无关的是( )
A.脱化纤毛衣时会有火花产生 B.梳过头发的梳子能吸引纸屑
C.吸尘器能吸起地面上的灰尘 D.摩擦过的橡胶棒使细水流变弯曲
2. “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打造的金箔轻薄柔软,不能用手直接拿取,正确拿取的方法是: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如图甲所示);再将羽毛靠近工作台上方的金箔,羽毛即可将金箔吸住(如图乙所示)。羽毛扫过纸垫的结果和羽毛吸住金箔的原因,分别是( )
A.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C.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小球悬挂于同一平台下,已知乙球带电,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甲球带正电,则丙球可能带负电
B.若甲球带正电,则丙球可能不带电
C.若甲球带负电,则丙球可能带负电
D.若甲球带负电,则丙球可能不带电
4. 如图甲是无风条件下铝箔气球的静止状态,当用a棒靠近气球时,情景如图乙所示;当用b棒靠近气
球时,情景如图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一定带电 B.a棒一定带电
C.若a棒不带电,则棒一定也不带电 D.若a棒带电,则b棒也可能不带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4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荷与电流(1)预学案
---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预学任务
【科学概念1】电荷的种类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符号“+”;丝绸带等量的负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符号“-”;毛皮带等量的正电荷
2.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而电子带负电,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
【科学概念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随堂任务
【探索活动】P121摩擦起电
活动:用干净的丝绸或化纤布料与玻璃棒摩擦后,让玻璃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玻璃棒会吸引小纸屑。
分析:摩擦起电
(1)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3)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就会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就会得到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课外拓展活动:
①用塑料梳子在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思考与讨论】P12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同理,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
【探索活动】P123电荷间相互作用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 相互吸引 。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 相互排斥 。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 相互排斥 。
从上述实验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反思:
相互排斥的一定带同种电荷,但相互吸引的不一定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这是因为带电体还具有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随堂练习】
1 下列现象与静电无关的是( )
A.脱化纤毛衣时会有火花产生 B.梳过头发的梳子能吸引纸屑
C.吸尘器能吸起地面上的灰尘 D.摩擦过的橡胶棒使细水流变弯曲
【答案】C
【解析】
A.毛衣与身体或者其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脱毛衣时,静电荷间放电,产生电火花,故A不符合题意;
B.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会吸起纸屑是因为梳子因与头发摩擦而带电,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与静电
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吸尘器里的电动机带动桨叶,吸收空气,使内部的气压小于大气压,故大气压将灰尘向内推,其实原理和吸管喝水一样,利用了大气压,故C符合题意;
D.用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细水流,水流会弯向橡胶棒,是静电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金陵金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打造的金箔轻薄柔软,不能用手直接拿取,正确拿取的方法是: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如图甲所示);再将羽毛靠近工作台上方的金箔,羽毛即可将金箔吸住(如图乙所示)。羽毛扫过纸垫的结果和羽毛吸住金箔的原因,分别是( )
A.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B.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异种电荷;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C.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摩擦使得羽毛和纸垫带同种电荷;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
【答案】B
【解析】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使物体各自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手持羽毛轻轻扫过纸垫,羽毛与纸垫摩擦,根据摩擦起电的原因可知,羽毛和纸垫带上了异种电荷,羽毛带了电,靠近金箔,因带电体会吸引轻小物体,因此羽毛可以将金吸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小球悬挂于同一平台下,已知乙球带电,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甲球带正电,则丙球可能带负电
B.若甲球带正电,则丙球可能不带电
C.若甲球带负电,则丙球可能带负电
D.若甲球带负电,则丙球可能不带电
【答案】C
【解析】
AB.甲、乙相互排斥,说明甲、乙一定带同种电荷;乙、丙相互吸引,说明丙和乙带异种电荷,或丙不带电;若甲带正电,则乙一定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若甲带负电,则乙一定带负电,丙带正电或不带电,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如图甲是无风条件下铝箔气球的静止状态,当用a棒靠近气球时,情景如图乙所示;当用b棒靠近气
球时,情景如图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球一定带电 B.a棒一定带电
C.若a棒不带电,则棒一定也不带电 D.若a棒带电,则b棒也可能不带电
【答案】D
【解析】
A.乙图中,a棒可以吸引气球,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a棒和气球可能带异种电荷。但若棒带电,根据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说明气球不带电也能被a棒吸引,故A错误;
B.乙图中,a棒可以吸引气球,若气球带电,根据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棒也可能不带电,故B错误;
C.乙图中,a棒可以吸引气球,若a棒不带电,则气球一定带电。丙图中,b棒可以吸引气球,可以说明b与气球带异种电荷或不带电,故C错误;
D.乙图中,a棒可以吸引气球,若a棒带电,则气球与a带异种电荷或者不带电。丙图中,b棒可以吸引气球,说明6与气球带异种电荷或不带电,故D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4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荷与电流(1)课后作业
---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础性作业:
1.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手触碰金属门把手时偶尔会有刺痛感,对此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接触门把手之前人体带有静电
B.刺痛感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人体
C.人体的静电是由于摩擦产生的
D.手触碰门把手时有正电荷移动到手上
2.小燕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发现带正电,是由于(  )
A.电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B.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D.质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3. 核酸检测采样时使用如图所示的植绒拭子,安全、无毒。有一种植绒方式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
压静电通过电子转移让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物体表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物体,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呈垂直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物体表面。上述植绒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A.被植绒物体表面一定是带正电荷
B.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失去了电子
C.绒毛呈垂直状植入,是因为绒毛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D.绒毛受到被植绒物体吸引力,被植绒物体没有受到绒毛吸引力
4. 小科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发现两只气球就会变得“互不理睬”(如图),对该
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产生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
B.摩擦的方法使质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两气球因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D.气球与头发摩擦,气球带电,头发不带电
5.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云层和空气摩擦带电的实质是 (选填“产生了新电荷”或“电荷发生了转移”)
6.人接触汽车有时会被“电”一下,这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摩擦发生了    现象。手拿如图所示的静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消除器中的LED灯发光,若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消除器流向汽车,则汽车带的是   电荷。
7.如图是“静电章鱼”实验,用比塑料易失去电子的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然后把塑料丝往空中抛出后将塑料管放在下面,此时塑料丝静止在空中形状像章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塑料丝与塑料管带异种电荷后吸附在一起
B.塑料丝间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呈章鱼状
C.塑料管经毛皮摩擦得到电子后带正电
D.塑料管得到的电子数等于毛皮两次失去的电子总数
二、拓展性作业:
8.有 A、B、C 三个轻质物体,A 物体排斥 B 物体,B 物体吸引 C 物体,如果 C 物体带正电,那么 A 物体带电情况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9. 学习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后,小科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 的同一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产生如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这些小球带 电;
(2)由图实验可以验证猜想: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和 (填“电荷种类”或“距离”)有关。
10. 关于静电学的研究,科学家们了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1746年-1752年,“电学之父”富兰克林在研究静电现象时,有如下发现:
①带有电荷的尖锐导体之间容易产生电火花。
②用风筝收集的雷电(天电),它可以产生一切摩擦电(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
③手摩擦玻璃瓶后,两者带不同电荷;当两者再次接触后,电荷抵消不再带电。
(1)小明将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如图所示,请判断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 ;
(2)某同学基于富兰克林发现进行了推测,其中合理的是 (可多选)
A.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
B.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
C.摩擦会产生电荷
D.只有摩擦才能使物体带电
E.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4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荷与电流(1)课后作业
---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一、基础性作业:
1.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手触碰金属门把手时偶尔会有刺痛感,对此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接触门把手之前人体带有静电
B.刺痛感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人体
C.人体的静电是由于摩擦产生的
D.手触碰门把手时有正电荷移动到手上
【答案】D
【解析】
AB.在干燥的秋冬季节,人的衣服摩擦容易使人带上静电,手触碰金属门把手时,人身体上的静电转移到门把手上,形成电流,所以会有刺痛感,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体的静电是由于摩擦产生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手触碰金属门把手时,手与门把手之间会发生电子的转移,形成电流,正电荷不会发生移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小燕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发现带正电,是由于(  )
A.电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B.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了玻璃棒 D.质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了丝绸
【答案】B
【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失去了电子,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B符合题意。
3. 核酸检测采样时使用如图所示的植绒拭子,安全、无毒。有一种植绒方式是:植绒机产生数万伏的高
压静电通过电子转移让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然后在被植绒物体表面喷涂上胶粘剂,移动喷头靠近被植绒物体,绒毛在高压静电作用下从喷头中飞升到被植绒物体表面,呈垂直状植在涂有胶粘剂的物体表面。上述植绒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
A.被植绒物体表面一定是带正电荷
B.喷头中的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失去了电子
C.绒毛呈垂直状植入,是因为绒毛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D.绒毛受到被植绒物体吸引力,被植绒物体没有受到绒毛吸引力
【答案】C
【解析】
A.由题意知,绒毛与被植绒物体相互吸引,绒毛带负电,所以被植绒物体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A不符合题意;
B.绒毛带上负电荷,是由于绒毛得到了电子,所以带负电,故B不符合题意;
C.绒毛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此绒毛呈垂直状植入,故C符合题意;
D.绒毛受到被植绒物体吸引力,同时被植绒物体也受到绒毛的吸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 小科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发现两只气球就会变得“互不理睬”(如图),对该
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产生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
B.摩擦的方法使质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两气球因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D.气球与头发摩擦,气球带电,头发不带电
【答案】C
【解析】
AB.摩擦的方法使头发与气球里的电子发生转移,而使头发与气球带异种电荷;不是产生了电荷,也不是质子发生转移,故AB错误;
CD.两只相同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头发与气球因为相互摩擦而带异种电荷,即气球和头发都带了电荷;两只相同的气球带的是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只气球就会变得“互不理睬”,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5.雷电是云层与大地之间或云层与云层之间的放电现象,放电的两者所带的是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云层和空气摩擦带电的实质是 (选填“产生了新电荷”或“电荷发生了转移”)
【答案】异种;电荷发生了转移
【解析】云层因为相互摩擦而带异种电荷,当云层所带电荷越积越多时,就会在云层之间发生放电现象;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通过摩擦使电荷发生转移,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6.人接触汽车有时会被“电”一下,这是因为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摩擦发生了    现象。手拿如图所示的静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消除器中的LED灯发光,若瞬间电流方向是由消除器流向汽车,则汽车带的是   电荷。
【答案】摩擦起电;负
【解析】汽车行驶时与空气摩擦,由于摩擦起电,而带电;消除器接触汽车时,瞬间电流方向由消除器流向汽车,电子移动方向从汽车向消除器,则汽车和空气摩擦时得到电子,带的是负电荷。
7.如图是“静电章鱼”实验,用比塑料易失去电子的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然后把塑料丝往空中抛出后将塑料管放在下面,此时塑料丝静止在空中形状像章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塑料丝与塑料管带异种电荷后吸附在一起
B.塑料丝间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呈章鱼状
C.塑料管经毛皮摩擦得到电子后带正电
D.塑料管得到的电子数等于毛皮两次失去的电子总数
【答案】B
【解析】
AB.根据题意知道,与毛皮分别摩擦后塑料丝和塑料管,带同种电荷,且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星章鱼状,故A错误,B正确;
C.由于毛皮比塑料易失去电子,所以,塑料管经毛皮摩擦得到电子后带负电,故C错误;
D.由于毛皮分别摩擦塑料丝和塑料管,所以,塑料管和塑料丝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毛皮两次失去的电子总数,故D错误。
故选B。
二、拓展性作业:
8.有 A、B、C 三个轻质物体,A 物体排斥 B 物体,B 物体吸引 C 物体,如果 C 物体带正电,那么 A 物体带电情况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答案】B
【解析】C物体带正电,B物体吸引C物体,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可知,B物体带负电或不带电;
A物体排斥B物体,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A、B两物体都带电,且带同种电荷,所以B物体带负电,A物体带负电,故B正确。
故选:B
9. 学习了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后,小科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 的同一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A、B、C三处,产生如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这些小球带 电;
(2)由图实验可以验证猜想: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和 (填“电荷种类”或“距离”)有关。
【答案】(1)正(2)距离
【解析】(1)Q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小球与Q是排斥关系,由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知道,小球带正电。
(2)实验过程中,电荷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带电小球距离Q的远近发生了改变,带电小球距离Q越远悬线偏转的角度越小,说明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和距离有关。
10. 关于静电学的研究,科学家们了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1746年-1752年,“电学之父”富兰克林在研究静电现象时,有如下发现:
①带有电荷的尖锐导体之间容易产生电火花。
②用风筝收集的雷电(天电),它可以产生一切摩擦电(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
③手摩擦玻璃瓶后,两者带不同电荷;当两者再次接触后,电荷抵消不再带电。
(1)小明将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如图所示,请判断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 ;
(2)某同学基于富兰克林发现进行了推测,其中合理的是 (可多选)
A.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
B.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
C.摩擦会产生电荷
D.只有摩擦才能使物体带电
E.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
【答案】(1)负电(2)ABE
【解析】(1)将摩擦过的琥珀靠近带负电荷的小球,现象如图所示,此时电荷间相互排斥,所以琥珀所带电荷种类是负电。
(2)A.根据发现①可知,物体的尖端可能容易放电,故A符合题意;
B.根据发现②可知,地电和天电本质是一样的,故B符合题意;
C.根据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会使物体带电,不是产生电荷,故C不符合题意;
D.除了摩擦使物体带电外,还有感应起电和接触带电,故D不符合题意;
E.根据电荷的知识可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接触后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E。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