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九年级上册初中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健全人格: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责任意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 重点 中华文化、中华美德。 教学 难点 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导入 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于23日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举行,吸引了全球目光。夜幕下,体育场内灯光璀璨,多国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开幕式上,精彩纷呈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人文、绿色、智能、简约、惠民”的办赛特点,将东方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呈现出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让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感受到了亚洲各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多国人士在观看后纷纷表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的开幕,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东道主的热情与好客,以及亚洲各国人民团结友爱、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景。 授新课 观看视频:《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寻找视频中的中国美 说一说: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中华文化元素 除上述元素之外你还知道其他中华文化元素吗 你可以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分类吗? 提示: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华。中华文化可以分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为什么 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文化渗透在生活中,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杭州亚运会的火炬传递将在浙江举行。为了使得市民在沿途中能够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它会设计经过哪些地点呢 思考:这些地点蕴含着哪些不同的文化内涵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开幕式时间:2023年9月23日,正值秋分时节。 秋分寓意五谷丰登,秋分在秋天里,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丰收的季节,寓意着所有运动员们能在本次亚运会里“大丰收。” 在开幕式运动员入场环节,“桂花鼓”激昂奏响欢迎仪式 丹桂飘香也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其次寓意“蟾宫折桂”,寓意着我们鼓励所有的运动员勇攀高峰,勇得桂冠。 在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元素。 中国文化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寓意着中国与亚洲各国山水相依、携手同行的状态。 思考:为什么要以体育盛事表达文化底色 提示: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图片分享: 结合网友对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评价,分享你的感想。 提示: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探讨:从广州亚运会到杭州亚运会,相隔13年,存在哪些“变”与“不变” 启示: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全红婵,这位年仅16岁的跳水少女,在亚洲202游泳锦标赛上夺得金牌,成为了中国跳水界的新一代明星,她的成功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钦佩的奋斗故事。 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无法给予太多的物质支持,但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跳水梦想。她的教练曾回忆道:“她刚到队里的时候,因为基础差,经常被批评。但她从未放弃,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她用毅力和决心,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和信赖。全红婵的成功,不仅是她自己的荣耀更是她家人的骄傲。 请你说一说她身上都具备哪些传统美德 提示:内容: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应该如何做 提示: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近年来,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个人、先进集体。他们用行动( ) ①传递社会正能量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为个人谋取了名和利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面对暗流汹涌的滔滔黄河,只要有救援需要,他们就毫不犹豫下水搜救;面对水波漂碧的深潭湖泊,只要有生命求救,他们就不假思索纵身跃入。在郑州乃至全河南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水灾、溺水、户外被困、地震等事件现场,总能看到他们救援抢险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务救援队;他们,是河南人的标杆。他们( ) ①自觉履行我国公民法律义务,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②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动诠释人间大爱 ③传承了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④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河南良好形象 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灋”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灋”含“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法”字的语源表明中华文化( ) A、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B、独具特色 兼容并蓄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D、绵延不绝 固守正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