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第四周 城市与城镇化——高考地理大单元每周拔高练 学案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月第四周 城市与城镇化——高考地理大单元每周拔高练 学案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四周 城市与城镇化——高考地理大单元每周拔高练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3.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知识点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功能分区
(1)形成: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 分布特征
居住区 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商业区 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定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
(2)案例:香港商业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工业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
沈阳工业区:围绕交通线路呈扇状或块状分布在城市的东西两侧居住区:集中在市中心及其外缘)
知识点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地租水平: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②付租能力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
2.发展变化
(1)城镇发展的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知识点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措施 意义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二、方法与技能分析
一、城镇功能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 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原因:①减轻污染,保护环境;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居住区 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 高级居住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原因:①环境优美; ②文化氛围浓厚,人口素质相对较高
普通居住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原因: 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居民收入水平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判断方法 具体说明
看面积大小 城市用地中居住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看距市中心远近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看形态特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居住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很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居住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居住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看分布趋势 居住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三、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表现为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其中,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经济活动的收益决定。
①距市中心远近
地租水平线 付租能力 功能区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 名称 字母 名称
a 商业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 A 商业区(地租最高) 靠近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b 住宅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居住区的影响较小 B 居住区(地租中等) 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c 工业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影响最小 C 工业区(地租最低)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
②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内部地租分布如下图所示。
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峰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2)其他因素
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在合理布置功能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合理协调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要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
一般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与污染 举例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 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水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 噪声污染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布局在河流上游 要求水源清洁 自来水厂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需要高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开发区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商贸中心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用地多,交通方便 仓库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市场 奶牛场、蛋鸡场
3.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如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第二节 城镇化
一、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知识点2:世界城镇化进程
1.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水平 高 低
目前发展特点(速度) 城镇化速度慢,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城镇化速度快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2.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分三个阶段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阶段 水平 特点
A 初期阶段 30%以下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中期阶段 30%~70% 城镇化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C 后期阶段 70%以上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知识点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环境问题
(1)原因: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
(2)主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
(1)原因: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2)主要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
(1)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发展中国家:①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
②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知识点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等。
2.举例
城市管理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二、方法与技能分析
一、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晚 起步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加快
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高,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
城镇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出现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二、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的区别
原因和条件 特点或表现 图示
郊区城镇化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逆城镇化 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再城镇化 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镇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 大城市人口再增加,规模扩大。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位紧张
城市居住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施缺乏、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五、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1: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
(1)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2)非物质方面: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2.景观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
(2)人文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
3.城乡景观
知识点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 地域文化
红河哈尼梯田 水、林、村、田和谐共生
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 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 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皖南山区宏村景观 耕读文化
知识点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二、方法与技能分析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1.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特点
(1)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不同区域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
景观 地域文化体现 举例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结构、耕作方式 、农田景观、生产流程与场景 东北黑土地的商品粮基地、云南哈尼族梯田、内蒙古草原牧业、新疆山地牧场等
乡村聚落景观 人口、聚落分布,房屋建筑与布局 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的竹楼、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北方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等
2.我国东西部农、牧景观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 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畜牧业以放牧为主,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3.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区 耕地 农作物 牲畜 民居 主食 运动项目 传统交通工具
北方 以旱地为主 小麦、玉米、甜菜等 黄牛 旧式民居以土坯为材料,注意防寒 面食 冬季溜冰 马
南方 以水田为主 水稻、油菜、甘蔗等 水牛 旧式民居以砖瓦竹木为材料,注意通风散热 大米 游泳、龙舟竞赛 船
三、城镇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
城镇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较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城市 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方统治权力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如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阶段Ⅲ生产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直接表现为( )
A.就业岗位增加 B.改善居住条件 C.生活更加便利 D.基础设施完善
2.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商户入驻法人原因是( )
①大量的商家集聚,共用当地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投入
②商家增多,增强内部竞争,有利于提高商品利润
③大量的商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利润
④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消费群体,扩大市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临港新城发展模式对水圈产生的环境效益为( )
A.利用海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
B.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
C.铺设透水路面,减少城市内涝
D.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
民宿是利用当地的闲置房屋,以家庭经营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接待设施。有别于传统酒店、宾馆,民宿是人们体验旅游地风俗和文化的载体。下图示意我国某旅游城市民宿密度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与传统酒店、宾馆相比,民宿( )
A.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B.服务更周到体贴
C.内部装饰更豪华 D.接待能力更高
5.甲处民宿密度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密度大、人流量 B.密度大、交通 C.密度小、地租 D.密度小、环境
6.图中乙处最有可能布局的是( )
A.高档小区 B.高新科技产业园 C.工业区 D.大型主题公园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8.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城市首位度是指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省会首位度是省会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通常情况下,省会城市首位度的高低可反映省内经济发展的强度、平衡程度,以及虹吸作用的强弱。下图示意2020年和2021年六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概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根据六个省会城市首位度概况,可推断( )
A.四川省比福建省经济发达 B.湖北省生产总值比河南省高
C.江苏省内经济发展较平衡 D.陕西省的人口分布较均匀
10.对比2020—2021年省会城市首位度的变化,可知( )
A.福州市人口外流加剧 B.南京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C.郑州市辐射功能减弱 D.西安市虹吸效应减弱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4年1月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下图示意城镇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城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化速度与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B.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
C.用地规模扩大是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关键
D.由农业转向农旅产业代表城镇化的成熟
12.目前我国、英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分别为(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13.关于城镇化现象及其所处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
A.郊区城镇化—丙 B.逆城镇化—甲
C.虚假城镇化—丁 D.环境质量下降—乙
通常,在城市宽阔的街道两侧都设置有绿化带,绿化带往往都不连续,由许多宽约20—40厘米的人为空隙断开,空隙横向连接着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被称为街道绿化带空隙。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街道绿化带空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城市街道两侧绿化带空隙、机动车主干道、非机动车道的地面高低关系是( )
A.绿化带空隙地面>机动车主干道地面>非机动车道地面
B.机动车主干道地面>非机动车道地面>绿化带空隙地面
C.绿化带空隙地面>非机动车道地面>机动车主干道地面
D.机动车主干道地面>绿化带空隙地面>非机动车道地面
15.城市街道绿化带空隙的设置和保留,可能会( )
A.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B.节约花池石材用料
C.增大交通管理难度 D.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6.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城市街道绿化带空隙密度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雨水较多 B.植被较密 C.气温较高 D.路面较宽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1年7月19~21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降雨量达617.1mm(郑州常年平均降水量为640.8mm),降雨造成郑州市区严重内涝。
材料二:很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内涝现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建造雨水花园等措施打造海绵城市。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丹东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如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郑州市市区出现严重内涝的原因。
(2)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从《海绵校园示意图》中选择三项适合本校建设“海绵校园”的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
(3)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意义。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摩洛哥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先后与美国、欧盟等签订了自贸协定(享受免关税免配额优惠),涵盖56个国家,辐射人口达10亿。2019年该国又加入非洲自贸区,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投资。左图为摩洛哥示意图。
材料二 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丹吉尔已经成为摩洛哥工业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丹吉尔科技城是一座集工业、商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现代化产业新城,产业集中在汽车、航空、消费电子和家用电器等领域。中国知名车企比亚迪将在科技城内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右图为丹吉尔科技城周边产业配套示意图。
(1)分析丹吉尔市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辐射作用。
(2)说明比亚迪在丹吉尔科技城规划新能源汽车工厂对中、摩两国的意义。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人口及产业集聚能够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和周边地区发展,而城市产业过度集中也会产生诸多城市问题。为缓解城市化问题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级行政中心于2019年1月正式迁入近郊通州,通州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千米,外围控制区约906平方千米,靠近廊坊北三县地区。下图示意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1)说明北京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2)说明产业过度集聚给北京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分析选择近郊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原因。
(4)概述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积极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阶段Ⅲ生产要素流动方向是向郊区流动可以增加郊区的就业岗位,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直接表现为就业岗位增加,带动就业,A正确;人口随着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中心城区居住条件改善,但这不是直接影响,B错误。人口随着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可能产生职住分离,生活会不便利,C错误。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影响不大,不是直接影响,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商户入驻,原因是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可以扩大知名度(或影响力,市场)或消费群体(人流或客源),提高利润,增加收益;①③④正确。商家增多,增强内部竞争,不利于提高商品利润,②错误。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海滨(森林、湖泊)影响范围有限,不能调节气候,A错误;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不是对水圈产生的环境效益,B错误;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C正确;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不是对水圈的影响,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宿是利用当地的闲置房屋,以家庭经营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接待设施,是人们体验旅游地风俗和文化的载体,因此与传统酒店和宾馆相比,民宿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A正确;传统酒店宾馆由专人打理,规模较大,服务更加周到体贴,接待能力更高,内部装饰更豪华,排除BCD。故选A。
5.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处民宿密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甲处位于该区域的中心位置,位于城市中心,地租水平较高,民宿数量较少,C正确,排除ABD。故选C。
6.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位于城市边缘地区,但该地民宿密度较高,说明该地游客量较大,有可能该地布局着可供人们旅游参观的场所,如大型主题公园,D正确;高档小区,高科技产业园区以及工业区与民宿密度高低关联度较小,排除ABC。故选D。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选项中城市组合相比而言,合肥与巢湖之间空间位置相对较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两城相互之间均为首位客运流向,城市联系最为紧密,最适宜推进同城化,B正确;池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安庆,但安庆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合肥,次位客运流向为池州,A错;亳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阜阳,但阜阳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淮南,C错;芜湖的首位客运流向为铜陵,但铜陵的首位客运流向为池州,D错。故选B。
8.答案:C
解析:滁州与合肥同属安徽省,两者的行政联系更为密切,而南京属江苏省,所以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客流量相差很小,C正确;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以及滁州距离南京距离更近,更有利于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不能解释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小这一现象,AB错;同理,合肥和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也不能解释为何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客流量相差很小,D错。故选C。
9.答案:C
解析:成都的城市首位度比福州高,反映出四川的经济比福建落后,另外,在中国四大经济带图上,福建省属于东部经济地带,四川省属于西部经济地带,A错误。根据相同的原理可知,城市首位度反映经济所占比重,不能反映经济总量,因而通过武汉、郑州的首位度推断是不准确的,B错误。在五个省会城市中,南京的城市首位度最低,说明本省其他城市GDP较大,江苏省经济发展较平衡,C正确。陕西的城市首位度最高,说明西安城市GDP较大,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匀,D错误,故选C。
10.答案:D
解析:福州城市首位度略微提高,说明福州GDP占本省的比重略微提高,不会出现大量人口迁出,故A错误。城市规模扩大,也就是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口和企业进入南京,而图中南京的城市首位度略微降低,B错误。郑州的城市首位度略微降低,说明郑州的虹吸效应较弱,辐射功能增强,C错误。西安的城市首位度明显下降,所以其虹吸效应减弱,D正确,故选D。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衡量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B正确;城镇化速度与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A错误;用地规模扩大是城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不是提升的关键,C错误;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代表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处于丙阶段;英国作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停滞,水平高,处于丁阶段,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答案:D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乙位于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镇发展速度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出现环境质量下降等各种城市病,D正确;郊区城镇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A错误;逆城镇化处于后期巅峰阶段,B错误;虚假城镇化指的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C错误。故选D。
14.答案:D
解析:结合景观图和所学知识:城市街道两侧绿化带空隙地面高度介于机动车主干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并由机动车主干道向非机动车道倾斜,即地面由高到低依次是机动车主干道地面、绿化带空隙地面、非机动车道地面,这样有利于机动车主干道坡面径流迅速排到两侧非机动车道的雨水口,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5.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城市街道绿化带空隙主要用于夏季时排泄机动车主干道的路面积水,但对于部分市民来说,为了通行方便常常“借用”街道绿化带空隙作为“人行通道”,这给干道上快速行驶的车辆带来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也会增大交通管理的难度,C正确;城市街道绿化带空隙位于绿化带内,不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A错误;绿化带采用石材隔开,可能会增加花池石材用料,B错误;城市街道绿化带空隙,减少了绿化植被的数量,不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D错误;故选C。
16.答案:A
解析: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城市街道绿化带主要是用来排泄机动车道雨水,空隙密度大小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我国南方地区雨水较多,雨量较大,其设置密度较北方地区大,利于雨水排泄,A正确,与植被、气温、路面宽度关系较小,BCD错误;故选A。
17.答案:(1)①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②路面硬化,下渗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多;③地势低洼处积水,排水不畅。
(2)①修建地下蓄水池: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
②铺设透水砖: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
③增加绿地面积:滞留地表径流,增加蒸发和蒸腾。
④利用蓄水修建喷泉: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水循环。
(3)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减少城市内涝;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调节水循环,优化水体空间分布;利于合理规划城市等。
解析:(1)①郑州市位于河南省,是温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②郑州市面积广阔,受城市化的影响路面硬化,下渗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多;③该地位于平原地区,由于地势低洼处积水,排水不畅,导致郑州市出现严重内涝。
(2)为了缓解城市内涝,可以修建地下蓄水池,及时蓄水,减少地表径流:该地地势低平,可以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铺设透水砖代替地面硬化,增加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绿地面积,滞留地表径流,增加蒸发和蒸腾;利用蓄水修建喷泉,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水循环。
(3)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蓄积雨水,缺水时利用蓄积的雨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政府增加投资,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和排水量,减少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增加蓄积雨水,有利于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蓄积雨水蒸发量增加,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海绵城市可以调节水循环,优化水体空间分布;利于合理规划城市等。
18.答案:(1)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依托港口的集散功能,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依托科技城内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2)对中国:提升知名度;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对摩洛哥:提升汽车产业升级转型;带动汽车零部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集聚;增加就业。
解析:(1)结合丹吉尔科技城周边产业配套示意图和材料“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丹吉尔已经成为摩洛哥工业和经济增长的引擎”可以看出,城市交通上,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发挥港口的集散功能,突出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丹吉尔科技城是一座集工业、商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现代化产业新城”依托科技城内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功能。
(2)对中国,在非洲最发达的经济体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可以提升知名度,降低成本,同时扩大非洲市场,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对摩洛哥,利用比亚迪的技术以及产业体系,便于提升当地汽车产业升级转型;带动汽车零部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集聚,同时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就业岗位。
19.答案:(1)经济;政策;文化;环境。
(2)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用地、住房紧张,地价、房价上涨;③环境污染加剧,生活质量下降。
(3)距中心城区较近;土地面积广阔;地价较低;交通发达,联系方便。
(4)缓解北京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推动产业转移;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带动副中心附近县区的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1)由已学可知,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城市地租影响功能区的分布;北京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市的副中心基于政策因素;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功能区形成时要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胡同、四合院等,属于有历史文化因素;环境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一些工业、服务业及高级住宅区等产业活动的区位选择,进行促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由材料“城市产业过度集中也会产生诸多城市问题”联系已学可知,产业过度集聚会占用城市大量土地,导致用地紧张;产业集聚带来人口大量集聚,易造成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地价上涨、房价上涨等;生产生活活动高度集聚,排污量增加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加剧,生活质量下降。
(3)读图可知,通州距北京中心城市较近,且二者间交通发达,联系便利;由材料“总面积约155平方千米,外围控制区约906平方千米,靠近廊坊北三县地区”可知,通州土地面积广阔,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土地价格较低。
(4)由材料“缓解城市化问题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已学可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目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减轻北京的人口压力,缓解北京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产业向城市副中心转移;加快了副中心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带动副中心附近县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