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23人口【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1.本节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学科素养要求区域认知:(1)运用区域资料,描述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运用区域资料,比较不同区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并分析原因。人地协调观:(1)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认识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能通过技术、经济、贸易等努力改变人口容量。(2)理解我国与全球常见的人口问题的发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综合思维:(1)从多元的角度分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2)从不同的时间阶段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原因。(3)理解人口数量、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的内在逻辑。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读图描述、分析各类人口统计图表。3.3年真题考点分布题型 选择题高考考点 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4、11题、广西卷3-4题、湖南卷4-5题2023 全国甲卷第4-5题、海南卷1-2题、山东卷3-5题2022 山东卷第5题、北京卷15题、广东卷第18题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1.命题分析①考查形式:本专题主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考查,给出各种形式的统计图表等,体现人口与自然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关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难度较小。③新趋势:从近些年高考看,人口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的变化及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多考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常见考向是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2.备考建议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对世界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等知识的实践应用,复习备考时,考生备考时需掌握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容量等基本知识,特别要关注人口的规模大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知识点一:人口分布一、基本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二、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角度 特点 具体表现按大洲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 亚洲陆地面积不足地球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按国家 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016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和埃塞俄比亚13国,其人口总数达46.4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按城乡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分布密集;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分布相对稀疏。 2014年全球约54%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北美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按位置 纬度位置 世界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世界人口近90%分布在北半球,且集中在10°N-50°N地带,而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以及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人口稀疏。海陆位置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 从海岸向内地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按海拔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57%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谷地或山间低缓的盆地。这是因为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便于基础设施的修建,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不利于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经济的发展。2.气候——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3.河流——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河流入海口、河流交汇处、过河点位置、水运的起点和终点】。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河流的作用:①供水②灌溉③航运④防卫⑤生态⑥旅游4.土壤——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的地方,农业基础好,有利于人口分布。5.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例如,大型油田的开发,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崛起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地理因素】经济——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科技——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交通——交通运输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例题:石羊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坡,流域内人口分布极不平衡。近年来,石羊河流域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生态移民。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石羊河流域人口主要分布在( )A.河流发源地 B.山前冲积扇C.河流交汇处 D.下游平原区2.影响石羊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交通C.水源 D.政策3. 图示区域最需要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的是( )A.民勤县 B.古浪县 C.永昌县 D.凉州区【答案】1.B 2.C 3.A【解析】1.由图可知,石羊河流域南部人口密度较大,北部人口密度较小,南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为山前冲积扇,而非河流交汇处,B正确,C错误;河流发源地,海拔高,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由图可知,下游平原区人口密度较小,D错误。故选B。2.石羊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且结合图示可知,人口多分布在河流较多、水源充足的地区,故水源是影响石羊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C正确。结合图示,与水源相比,地形、交通、政策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故选C。3.民勤县位于流域北部(下游),水资源最为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该地区人口增加,水资源进一步减少,荒漠面积将不断增大,因此最需要进行生态移民,A正确,排除BCD。故选A。知识点二: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基本内容1.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流动——人口在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3.人口迁移的属性: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1.有无变更定居地2.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3.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辨析比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概念 涉及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的人口迁移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的人口移动现象共同点 人口在空间上发生位移不同点 居住地是否变更 变更,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 不变更,不改变户籍时间限度 永久性或长期性 临时或短期,具有周期性(季节性)流动或往返流动的特点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移民海外 探亲访友、出差、旅游4.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国内人口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个人因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源 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人类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耕地而迁移矿产资源 早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环境 生活环境恶化导致人口迁出,优美的环境吸引人口迁入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当地遭到了核污染,当地居民全部迁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难民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 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 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国交通和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时间距离,降低了迁移的困难程度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近年来人口迁移更加便捷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 军人家属随军政策 政策,尤其是人口迁移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我国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促使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政治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 战争破坏了人类政策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2011年持续至今的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文化 改变人们的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 科技移民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例题:二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21世纪以来,该计划大幅缩减。目前,该国人口约2.7亿,其中40%集中于爪哇岛,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1 000万,几乎达到承载极限。下图为“二战以后印尼国内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印尼国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A.生态 B.交通 C.政治 D.经济5.印尼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积极影响是( )A.传承本土文化 B.促进国土开发 C.提高城镇化率 D.增加人口容量【答案】4.C 5.B【解析】4.由材料可知“二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分配土地的方式鼓励和吸引民众迁移到周边的岛屿,所以主要是政策,与生态、交通、经济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5.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是发生在国内,属于国内人口迁移,对于传承本土文化意义不大,A错误;印度尼西亚政府给与迁移的人土地,让其开垦,有利于促进国土资源的开发,B正确;迁移的人口从事土地资源开发并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对城镇化率的提高意义不大,C错误;人口迁移对提高人口环境容量没有作用,人口环境容量主要受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D错误。知识点三:人口容量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工业文明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现代文明时期,爆炸式增长。二、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紧急、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三、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问题资源 重要性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 滥垦草地、超载放牧、占用耕地等 土地侵蚀严重,耕地面积缩小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水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过度抽取地下水、水资源浪费等 地面沉降,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森林资源 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乱砍滥伐森林、毁林开荒等 大气污染加剧、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等四、基本概念1.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影响和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例题: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487.4万人,是我国人口净流入数量最多的城市。下图为2023年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与江苏相比,安徽人口迁入上海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邻近 B.交通运输便利 C.人口基数较大 D.经济结构互补7.近年来,上海市净流入人口规模明显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上海( )A.产业结构调整 B.户籍政策收紧C.逆城市化影响 D.就业机会减少8.上海提高环境人口容量措施合理的是( )A.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物质消费水平 B.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分区功能差异C.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 D.疏散密集人口,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答案】6.D 7.A 8.C【解析】6.由所学知识可知,与江苏省相比,安徽省距离上海更远,A错误;江苏省经济发达,位于沿海,交通运输更便利,B错误;江苏省和安徽省都是人口大省,人口基数相差不大,且人口基数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与江苏相比,安徽省和上海市经济结构差异显著,上海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收入较高,经济更发达,对经济较落后的安徽省吸引力更大,使得上海吸引大量安徽劳动力迁入,D正确。故选D。7.近年来上海市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出去,导致净流入人口的规模缩小,A正确;目前大城市都有一定的鼓励落户的制度,户籍政策对净流入人口的规模缩小影响不大,B错误;上海逆城市化不明显,且逆城市化涉及中心区和远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人口迁移,与整个上海市净流入人口规模明显缩小关系不大,C错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迁出产业对应的就业机会减少,但新发展的产业对应的就业机会会增多,D错误。故选A。8.提升物质消费水平,会降低环境人口容量,A错误;上海城市规模较大,今后应该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合理规划城市,强化各分区功能差异,从而提高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能够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核心区产业集中,吸引人口集中,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疏散人口提升居住质量,并且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对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主要原因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扩展主要特点 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迁出地 欧洲、非洲迁入地 美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典型案例 ①15世界发现“新大陆”后,导致两类移民的到来:一类移民来自欧洲,他们是“新大陆”的殖民者;另一类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意义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2.二战期间的人口迁移战乱造成大量移民,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3.二战后的人口迁移特点 典型案例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界,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互有人口迁移。 ②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主国。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压力减轻,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于是,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州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地区 包括地区 成因人口稠密区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部等地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西欧 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北美东部 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部,尤其是五大湖沿岸。 工业、金融、贸易繁荣,经济发达人口稀疏区 高纬度地区 南极洲、北冰洋沿岸寒冷地带 气候寒冷 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高山寒冷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区 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中低纬干旱沙漠区 撒哈拉沙漠、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 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低纬气候湿热区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 气候湿热【基础】(24-25高一上·湖南常德·阶段练习)《中国国家地理》曾推出“慢步中国”专辑,其中一条路线为“走胡线”(“胡线”即“胡焕庸线”:黑河—腾冲)。如图示意“走胡线”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胡焕庸线”是我国的( )A.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B.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分界线C.种植业区与畜牧业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2. 体验者沿“走胡线”旅行,感受大美中国多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下描述可信的是( )A.东北段:林草交汇之地B.山西段:太行山两侧是成片的稻田C.陕西段:层叠的梯田间水满田畴D.西南段:黄土中错落着特色的窑洞(24-25高三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一幅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图反映人口分布特征的指标是( )A.人口密度 B.人口数量C.人口增长率 D.人口年龄结构4.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的是( )A.东亚 B.南极 C.西非 D.北亚5.图中①处人口分布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地处平原 B.距海较近 C.海拔较高 D.气候湿热(24-25高二上·青海西宁·开学考试)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70°N至50°S地区。右图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7.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格外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酷寒 B.山地少,平原多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8.(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24-25高二上·安徽宣城·开学考试)2024年1月17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 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2023年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9.当前我国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的趋势,下列不属于造成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A.生育成本过高 B.“三孩”政策放开C.育龄妇女减少 D.生育观念转变10.针对这一现象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①缩小收入差距 ②降低退休年龄 ③鼓励生育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提升】(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人口迁移事关城市兴衰,影响城市化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大经济圈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征。人口迁移还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深度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下图为2019年、2021年我国各大经济圈人口流动变化(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关于2019—2021年我国各大经济圈人口流动的变化正确的是( )①长三角经济圈人口流入加快 ②西北城市人口呈缓慢流入趋势③中部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逐渐变慢 ④东北城市人口由流出转为流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针对环渤海经济圈人口流动问题,亟须采取的措施是( )A.勘探矿产资源,重振传统产业 B.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口素质C.放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数量 D.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下图为某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导致2015-2025年某省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下降,环境承载力增大 B.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环境承载力减小C.人均粮食消费增多,环境承载力减小 D.科学技术进步,环境承载力减小14.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关键是( )A.广施化肥,提高单产 B.退耕还林,缩减耕地C.扩大消费,改善生活 D.发展科学,科技兴农(24-25高二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大洲沿30°N纬线人口密度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5.①地区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气候温和湿润 C.农业历史悠久 D.经济高度发达16.制约②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A.矿产资源 B.水能资源 C.气候资源 D.森林资源(24-25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人口和教育是有着独特变化规律又紧密联系的两个系统。关注学龄人口变化特征,促进学龄教育的普惠性,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下图是1990—2020年安徽省学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1990—2020年,学龄人口变动最大的阶段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18.1990—2010年,低学龄段(小学)人口趋势及主要因素是( )A.先升后降 生育政策 B.先升后降 经济发展C.先降后升 生态环境 D.先升后降 国际环境(24-25高一上·湖南·开学考试)通过对比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贝贝发现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并收集相关数据制作了以下两幅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贝贝制作的两幅图中能体现的人口分布规律是( )A.约80%的人口分布在距海500千米以内的区域B.3.4%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区域C.大多数人口分布在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区域D.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距海500~1000千米的区域20.关于两幅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贝贝有以下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人口较多②海拔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人口密集③海拔高的山地、高原地区交通不便,人口稀疏④内陆地区矿产资源缺乏,人口稀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真题】(2021·重庆·高考真题)人口总抚养比可用公式表示为(0-14岁人口数+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 ×100%。在1947-2013年期间,某国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转变,且在此期间经历了两次人口总抚养比较低,而同期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这两个时期被称为该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下图示意1947~2013年该国人口总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在该国第一次人口红利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高死亡率22.与第一次人口红利期相比,该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期( )A.人口数量增长快 B.经济增长速度快C.老年人口比重低 D.儿童人口比重低(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河北平原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3.四地中对周边人口迁入吸引力最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4.该地区适宜重点建设( )A.水陆货运集散枢纽 B.煤炭液化气制备厂C.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D.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24·湖南·高考真题)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 )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 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6.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 )①阻碍农民增收 ②造成生态破坏 ③导致乡愁淡化 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17·浙江·高考真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完成下面小题。27.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28.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①提高城市人口比重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3·河北·高考真题)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30.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23人口【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1.本节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学科素养要求区域认知:(1)运用区域资料,描述不同区域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运用区域资料,比较不同区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并分析原因。人地协调观:(1)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认识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能通过技术、经济、贸易等努力改变人口容量。(2)理解我国与全球常见的人口问题的发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综合思维:(1)从多元的角度分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2)从不同的时间阶段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原因。(3)理解人口数量、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的内在逻辑。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读图描述、分析各类人口统计图表。3.3年真题考点分布题型 选择题高考考点 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新高考 2024 北京卷第4、11题、广西卷3-4题、湖南卷4-5题2023 全国甲卷第4-5题、海南卷1-2题、山东卷3-5题2022 山东卷第5题、北京卷15题、广东卷第18题命题规律及备考建议:1.命题分析①考查形式:本专题主要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考查,给出各种形式的统计图表等,体现人口与自然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②考查方式:近五年高考中考查相关考点,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难度较小。③新趋势:从近些年高考看,人口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的数量的变化及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多考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常见考向是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2.备考建议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对世界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等知识的实践应用,复习备考时,考生备考时需掌握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容量等基本知识,特别要关注人口的规模大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知识点一:人口分布一、基本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二、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角度 特点 具体表现按大洲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 亚洲陆地面积不足地球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按国家 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016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和埃塞俄比亚13国,其人口总数达46.49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按城乡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分布密集;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分布相对稀疏。 2014年全球约54%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北美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按位置 纬度位置 世界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世界人口近90%分布在北半球,且集中在10°N-50°N地带,而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以及赤道两侧的湿热地带人口稀疏。海陆位置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 从海岸向内地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按海拔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57%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地理因素】1.地形——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谷地或山间低缓的盆地。这是因为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便于基础设施的修建,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不利于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经济的发展。2.气候——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3.河流——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河流入海口、河流交汇处、过河点位置、水运的起点和终点】。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河流的作用:①供水②灌溉③航运④防卫⑤生态⑥旅游4.土壤——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沃的地方,农业基础好,有利于人口分布。5.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例如,大型油田的开发,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崛起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地理因素】经济——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科技——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交通——交通运输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例题:石羊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坡,流域内人口分布极不平衡。近年来,石羊河流域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生态移民。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石羊河流域人口主要分布在( )A.河流发源地 B.山前冲积扇C.河流交汇处 D.下游平原区2.影响石羊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交通C.水源 D.政策3. 图示区域最需要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的是( )A.民勤县 B.古浪县 C.永昌县 D.凉州区【答案】1.B 2.C 3.A【解析】1.由图可知,石羊河流域南部人口密度较大,北部人口密度较小,南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为山前冲积扇,而非河流交汇处,B正确,C错误;河流发源地,海拔高,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由图可知,下游平原区人口密度较小,D错误。故选B。2.石羊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且结合图示可知,人口多分布在河流较多、水源充足的地区,故水源是影响石羊河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C正确。结合图示,与水源相比,地形、交通、政策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D错。故选C。3.民勤县位于流域北部(下游),水资源最为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该地区人口增加,水资源进一步减少,荒漠面积将不断增大,因此最需要进行生态移民,A正确,排除BCD。故选A。知识点二: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基本内容1.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流动——人口在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3.人口迁移的属性: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1.有无变更定居地2.有无越过行政区界线3.有无长期改变定居地。【辨析比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类型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概念 涉及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期改变的人口迁移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内返回的人口移动现象共同点 人口在空间上发生位移不同点 居住地是否变更 变更,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 不变更,不改变户籍时间限度 永久性或长期性 临时或短期,具有周期性(季节性)流动或往返流动的特点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移民海外 探亲访友、出差、旅游4.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国内人口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因素 内容推力因素 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险大、收入低拉力因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阻碍因素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个人因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源 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人类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耕地而迁移矿产资源 早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形成环境 生活环境恶化导致人口迁出,优美的环境吸引人口迁入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使当地遭到了核污染,当地居民全部迁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难民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 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 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国交通和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时间距离,降低了迁移的困难程度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近年来人口迁移更加便捷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 军人家属随军政策 政策,尤其是人口迁移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我国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促使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政治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 战争破坏了人类政策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2011年持续至今的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文化 改变人们的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 科技移民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例题:二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21世纪以来,该计划大幅缩减。目前,该国人口约2.7亿,其中40%集中于爪哇岛,首都雅加达人口超过1 000万,几乎达到承载极限。下图为“二战以后印尼国内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影响印尼国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 )A.生态 B.交通 C.政治 D.经济5.印尼国内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积极影响是( )A.传承本土文化 B.促进国土开发 C.提高城镇化率 D.增加人口容量【答案】4.C 5.B【解析】4.由材料可知“二战之后,印度尼西亚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计划,给每户移民分配2公顷土地”,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分配土地的方式鼓励和吸引民众迁移到周边的岛屿,所以主要是政策,与生态、交通、经济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5.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是发生在国内,属于国内人口迁移,对于传承本土文化意义不大,A错误;印度尼西亚政府给与迁移的人土地,让其开垦,有利于促进国土资源的开发,B正确;迁移的人口从事土地资源开发并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对城镇化率的提高意义不大,C错误;人口迁移对提高人口环境容量没有作用,人口环境容量主要受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D错误。知识点三:人口容量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工业文明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现代文明时期,爆炸式增长。二、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紧急、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三、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问题资源 重要性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 滥垦草地、超载放牧、占用耕地等 土地侵蚀严重,耕地面积缩小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水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过度抽取地下水、水资源浪费等 地面沉降,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森林资源 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乱砍滥伐森林、毁林开荒等 大气污染加剧、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等四、基本概念1.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影响和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例题: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487.4万人,是我国人口净流入数量最多的城市。下图为2023年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源地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与江苏相比,安徽人口迁入上海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邻近 B.交通运输便利 C.人口基数较大 D.经济结构互补7.近年来,上海市净流入人口规模明显缩小,其主要原因是上海( )A.产业结构调整 B.户籍政策收紧C.逆城市化影响 D.就业机会减少8.上海提高环境人口容量措施合理的是( )A.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物质消费水平 B.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分区功能差异C.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 D.疏散密集人口,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答案】6.D 7.A 8.C【解析】6.由所学知识可知,与江苏省相比,安徽省距离上海更远,A错误;江苏省经济发达,位于沿海,交通运输更便利,B错误;江苏省和安徽省都是人口大省,人口基数相差不大,且人口基数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与江苏相比,安徽省和上海市经济结构差异显著,上海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收入较高,经济更发达,对经济较落后的安徽省吸引力更大,使得上海吸引大量安徽劳动力迁入,D正确。故选D。7.近年来上海市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出去,导致净流入人口的规模缩小,A正确;目前大城市都有一定的鼓励落户的制度,户籍政策对净流入人口的规模缩小影响不大,B错误;上海逆城市化不明显,且逆城市化涉及中心区和远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人口迁移,与整个上海市净流入人口规模明显缩小关系不大,C错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迁出产业对应的就业机会减少,但新发展的产业对应的就业机会会增多,D错误。故选A。8.提升物质消费水平,会降低环境人口容量,A错误;上海城市规模较大,今后应该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合理规划城市,强化各分区功能差异,从而提高环境人口容量,B错误;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能够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核心区产业集中,吸引人口集中,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疏散人口提升居住质量,并且提升核心区居住质量对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国际人口迁移1.二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主要原因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扩展主要特点 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迁出地 欧洲、非洲迁入地 美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典型案例 ①15世界发现“新大陆”后,导致两类移民的到来:一类移民来自欧洲,他们是“新大陆”的殖民者;另一类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意义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2.二战期间的人口迁移战乱造成大量移民,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3.二战后的人口迁移特点 典型案例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界,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互有人口迁移。 ②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主国。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里。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压力减轻,人口迁出也日益减少。于是,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州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地区 包括地区 成因人口稠密区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部等地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西欧 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北美东部 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部,尤其是五大湖沿岸。 工业、金融、贸易繁荣,经济发达人口稀疏区 高纬度地区 南极洲、北冰洋沿岸寒冷地带 气候寒冷 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高山寒冷区 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区 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中低纬干旱沙漠区 撒哈拉沙漠、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 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低纬气候湿热区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 气候湿热【基础】(24-25高一上·湖南常德·阶段练习)《中国国家地理》曾推出“慢步中国”专辑,其中一条路线为“走胡线”(“胡线”即“胡焕庸线”:黑河—腾冲)。如图示意“走胡线”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胡焕庸线”是我国的( )A.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B.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分界线C.种植业区与畜牧业区分界线 D.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2. 体验者沿“走胡线”旅行,感受大美中国多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下描述可信的是( )A.东北段:林草交汇之地B.山西段:太行山两侧是成片的稻田C.陕西段:层叠的梯田间水满田畴D.西南段:黄土中错落着特色的窑洞【答案】1.B 2.A【解析】1.图示“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分界线”。这条线大致从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两侧的人口密度差异显著,是划分我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地理界线。故选B。2.该线东北段地区经过大兴安岭一带,是森林和草原的交汇地带,自然景观独特,A正确;山西段主要经过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为干旱,不适合水稻种植,B错误;陕西段主要经过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梯田中不太可能常年水满,C错误;西南段主要是云贵高原地区,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而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D错误。故选A。(24-25高三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一幅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图反映人口分布特征的指标是( )A.人口密度 B.人口数量C.人口增长率 D.人口年龄结构4.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的是( )A.东亚 B.南极 C.西非 D.北亚5.图中①处人口分布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地处平原 B.距海较近 C.海拔较高 D.气候湿热【答案】3.A 4.A 5.D【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反映人口地分布特征的在于区域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来表示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是人口密度,A正确;图中未有展示人口数量、增长率和年龄结构,排除BCD。故选A。4.结合所学知识,东亚地区人口数量较多,人口稠密,A正确;南极和北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排除BD;西非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人口稀少,排除C。故选A。5.结合所学知识,①处地处南美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密度小,D正确;该地区以平原为主,海拔较低,但是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AC错误;该地大部分地区距海较远,B错误。故选D。(24-25高二上·青海西宁·开学考试)目前,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70°N至50°S地区。右图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7.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格外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酷寒 B.山地少,平原多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答案】6.B 7.C【解析】6.读图可知,图示纬度从50°S~70°N,间隔为10°,故10°S~20°S的人口比重为2.0%;20°N~30°N的人口比重为23.2%;30°N~40°N的人口比重是22.4%;40°N~50°N的人口比重为15.6%,所以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B正确,ACD错误;故选B。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纬40°~50°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C正确;南纬40°~50°的陆地集中在南美洲南段的狭长地带,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陆西岸为迎风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较为温和,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但东西距离短,干旱区面积小。排除ABD;故选C。8.(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计算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为12.6人/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为7.0人/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为33.7人/平方公里、塔吉克斯坦为69.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24-25高二上·安徽宣城·开学考试)2024年1月17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人口数据: 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2023年我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9.当前我国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的趋势,下列不属于造成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A.生育成本过高 B.“三孩”政策放开C.育龄妇女减少 D.生育观念转变10.针对这一现象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①缩小收入差距 ②降低退休年龄 ③鼓励生育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9.B 10.B【解析】9.当前我国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有子女生育、养育成本太高,A不符题意;“三孩”政策放开,目的是提高出生率,是应对人口负增长的一项措施,不是原因,B符合题意;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根据当时国情,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此项政策让生育率快速下降,出生人数变少,而近年来,在该政策下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育龄期,育龄人数也自然减少,C不符题意;随着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降低,D不符题意。故选B。10.根据所学知识,面对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应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缩小收入差距,减轻家庭养育孩子负担,①正确;我国应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不足的趋势,②错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适当鼓励生育,提高人口出生率,③正确;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提升】(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人口迁移事关城市兴衰,影响城市化发展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大经济圈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征。人口迁移还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深度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这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下图为2019年、2021年我国各大经济圈人口流动变化(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关于2019—2021年我国各大经济圈人口流动的变化正确的是( )①长三角经济圈人口流入加快 ②西北城市人口呈缓慢流入趋势③中部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逐渐变慢 ④东北城市人口由流出转为流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针对环渤海经济圈人口流动问题,亟须采取的措施是( )A.勘探矿产资源,重振传统产业 B.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口素质C.放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数量 D.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答案】11.D 12.D【解析】11.读图可知,2019—2021年长三角经济圈人口流动均为正值,说明人口持续流入,但2021年人口流入规模较2019年小,说明人口流入减慢,①错误;2019—2021年西北城市人口呈现流入趋势,但流入人口规模小,流入缓慢,②正确;中部城市 2021年人口流入规模较2019 年大幅增长,说明人口流入速度加快,③错误;东北城市 2019年人口流出约10万人,2021年人口有少量流入,人口由流出转为流入,④正确。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12.读图可知,环渤海经济圈人口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对人口的吸引力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经济发展,能够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减少人口外流,D正确;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是有限的,依靠勘探更多矿产资源来重振传统产业是不现实的,应该优化产业结构,A错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口外流或吸引人口迁入,但发展经济是改变该地区人口流动现状的最有效猎施,且只有经济发展,才有充足的资金等用于改善教育等民生问题,B错误;放宽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数量并不能解决人口流失问题,C错误。故选D。(23-24高一下·河南·期末)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下图为某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导致2015-2025年某省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下降,环境承载力增大 B.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环境承载力减小C.人均粮食消费增多,环境承载力减小 D.科学技术进步,环境承载力减小14.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关键是( )A.广施化肥,提高单产 B.退耕还林,缩减耕地C.扩大消费,改善生活 D.发展科学,科技兴农【答案】13.C 14.D【解析】13.读图可知,2015-2025年该省可承载人口数在变小,表明环境承载力减小,A错误;读图可知,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多,C正确,B错误;科学技术进步,会使环境承载力增大,D错误。故选C。14.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反映环境人口容量,而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发展科学,科技兴农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从而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D正确。广施化肥可能会带来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是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关键,A错误;退耕还林,缩减耕地会减少耕地资源,从而减少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B错误;扩大消费会增加资源消耗,降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C错误。故选D。(24-25高二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大洲沿30°N纬线人口密度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5.①地区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气候温和湿润 C.农业历史悠久 D.经济高度发达16.制约②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A.矿产资源 B.水能资源 C.气候资源 D.森林资源【答案】15.C 16.C【解析】15.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大洲为亚洲,①地位于印度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灌溉农业发展历史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人口,因此现在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C正确;印度河流域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现代工业发展较晚,经济较为落后,不属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地区,ABD错误。故选C。16.读图可知,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推断②地区是青藏高原的拉萨附近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气候高寒,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制约②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气候资源,C正确。当地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都比较丰富,不是资源“短板”,ABD错误。故选C。(24-25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人口和教育是有着独特变化规律又紧密联系的两个系统。关注学龄人口变化特征,促进学龄教育的普惠性,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下图是1990—2020年安徽省学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1990—2020年,学龄人口变动最大的阶段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18.1990—2010年,低学龄段(小学)人口趋势及主要因素是( )A.先升后降 生育政策 B.先升后降 经济发展C.先降后升 生态环境 D.先升后降 国际环境【答案】17.D 18.A【解析】17.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1990—2020年学龄人口变动最大的是大学阶段,D正确。故选D。18.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1990—2000年,低学龄段(小学)人口呈上涨趋势,2000—2010年人口又有所下降,因此呈现先升后降趋势,C错误;主要与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生育政策有关,A正确,D错误;如果考虑经济发展,随着时代变化,经济生产水平在提升,人口应该会一直在增加,B错误。故选A。(24-25高一上·湖南·开学考试)通过对比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贝贝发现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并收集相关数据制作了以下两幅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贝贝制作的两幅图中能体现的人口分布规律是( )A.约80%的人口分布在距海500千米以内的区域B.3.4%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区域C.大多数人口分布在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区域D.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距海500~1000千米的区域20.关于两幅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贝贝有以下解释,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人口较多②海拔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人口密集③海拔高的山地、高原地区交通不便,人口稀疏④内陆地区矿产资源缺乏,人口稀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9.C 20.A【解析】19.从图中可看出,距海500千米以内的人口应该为35.9%+24.3%,约为60%,A错误;海拔2000米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2.1%,B错误;近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区,C正确,D错误。故选C。2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海地区多平原,海陆交通便利,适宜生产和生活,人口众多,①正确;海拔较低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发展水平高,农产品产量大,人口密集,②正确;海拔高的山地、高原地区,不利于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不便,人口稀疏,③正确;海陆分布对矿产资源分布没有影响,内陆有很多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内陆地区矿产资源缺乏这一说法有误,④错误。综上,①②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真题】(2021·重庆·高考真题)人口总抚养比可用公式表示为(0-14岁人口数+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 ×100%。在1947-2013年期间,某国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转变,且在此期间经历了两次人口总抚养比较低,而同期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这两个时期被称为该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下图示意1947~2013年该国人口总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在该国第一次人口红利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D.低出生率,高死亡率22.与第一次人口红利期相比,该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期( )A.人口数量增长快 B.经济增长速度快C.老年人口比重低 D.儿童人口比重低【答案】21.C 22.D【解析】21.结合材料可知,人口红利时期是人口总抚养比较低,而同期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因此第一次人口红利时期出现在1967年前后,当时新中国已经建国,没有战争的影响,且医疗卫生事业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死亡率低,且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高。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第一次人口红利时期出现在1967年前后。读图可知,与第一次人口红利期相比,该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期抚养比更低,说明出生率较低,人口数量增长慢,儿童比重低,A错误,D正确;经济增长速度较第一次更慢,B错误;由于第二次人口红利期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人口总抚养比较低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更严重,老年人口比重更高,C错误。故选D。(2024·北京·高考真题)如图为河北平原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3.四地中对周边人口迁入吸引力最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4.该地区适宜重点建设( )A.水陆货运集散枢纽 B.煤炭液化气制备厂C.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D.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答案】23.A 24.D【解析】23.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交通便利性、基础设施、就业机会等。读图可知,甲地为四地中等级最高的县城,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三地高,且甲地位于交通枢纽位置,附近有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布,交通便利,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最强,A正确;乙,丁两地为乡镇。位置偏僻,周围没有明显的交通优势,以发展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甲地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不强,B、D错误;丙地乡镇靠近省界又有河流阻隔,虽有铁路通过,但交通和基础设施不如甲地,C错误。故选A。24.读图可知,图示地区果园、小麦种植区、养鸡场分布较多,农产品丰富,且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经过,交通便利,同时位于河北平原,靠近经济发达的京津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图示区域位于河北平原,河流水量有限,不适合发展水运,A错误;煤炭液化气制备厂需要丰富的煤炭资源作为原料,但图中未显示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B错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需要布局在交通便利、有较多人口聚集的地区,但图示地区城市等级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足以支撑发展国际会议展览中心,C错误。故选D。(2024·湖南·高考真题)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 )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 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6.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 )①阻碍农民增收 ②造成生态破坏 ③导致乡愁淡化 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25.C 26.D【分析】25.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故选C。26.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故本题选D。(2017·浙江·高考真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完成下面小题。27.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28.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①提高城市人口比重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27.B 28.D【解析】27.扩大粮食进口规模,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没有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困境,且均不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AC错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减少农业耕作对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需求,缓解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B正确;农村劳动力外流是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差异的必然结果,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则会对城市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且并不现实,D错误。故选B。28.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城市非劳动力人口增加,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但也增加了城市公共服务压力,①④正确;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主要为非劳动力,这些人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明显,②错误;平均工资是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与迁入后未从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关系不大,③错误;故选D。(2023·河北·高考真题)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30.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29.A 30.D【解析】29.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30.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23人口【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原卷版) -.docx 专题23人口【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轮考点突破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