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效应(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人教版选必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湖效应(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人教版选必1)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大湖效应
北美五大湖
北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即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等5个相连湖泊的总称,又称大湖,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之称。
北美五大湖除密歇根湖属于美国外,其余4湖均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五大湖总面积24.52万km2,其中美国占72%,加拿大占28%。总蓄水容量约228 000亿m3,约占全世界淡水湖总量的1/5。
北美五大湖的成因
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蚀而成。第四纪冰期时,五大湖地区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陆冰川中心,冰盖厚2400米,侵蚀力极强,原有低洼谷地的软弱岩层逐渐受到冰川的刨蚀,扩大而成今日的湖盆。当大陆冰川后退时,冰水聚积于冰蚀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
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直译作拉格科瀑布,“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源头为尼亚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由月亮岛隔开,观赏的是瀑布侧面。
当国内的一场大雪刷爆了你的朋友圈,
北美地区的人民正在暴风雪里煎熬,
从北极飘过来的冷空气,
一波又一波吹向他们。
超寒冷、超多雪,
鲨鱼被冻僵了,
海龟也被冻僵了,
企鹅被转移到了温室,
爱斯基摩人来了都想哭着回北极!
在阿伯丁,零下36摄氏度打破1919年低温纪录。
推开家门,是这样的!
北美人民,坚持住!
冰碉连
12月8日晚,美军陆战1师通过水门桥,仓皇逃向兴南港。该师作战处长鲍泽上校在回忆录中写道:“幸亏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设备,否则陆战1师决不会逃离长津湖……陆战1师不过是侥幸生还。”
煮熟的鸭子从桥上飞了,桥边高地上埋伏的连队竟然一枪都没放,这也太不可思议了。20军军长张翼翔接到报告,美军攻占1081高地时,180团2连没有还击,几天几夜都没从高地上下来。
张翼翔派人到俯瞰水门桥的阵地上去看看,只见战士们一个个在雪坑里,枪都朝公路摆着,无一人后退。走近那些战士,他们一动不动——都冻成了冰雕。上百名战士伏守在冰雪中,却没能等到向敌人发起冲锋的一刻,这种锥心刺骨之痛,谁能忘掉?
在上海战士宋阿毛单薄的衣服里,战友们找到一张薄薄的纸条: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冰碉连
《长津湖》在国庆之际正式上映,这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战,对手是以美国王牌军陆战一师以主的美韩军队。我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将6.5万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包围,收复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将美军完全赶出了朝鲜东北部,用铁的意志和巨大牺牲,给予了让美国人记忆深刻的沉重打击。
长津湖属于河谷型湖泊,南部是赴战岭山脉隆起断陷形成的河谷,从盖马高原上可以看到除长津湖外,还形成了一系列断裂湖泊,长津湖只是其中之一。长津湖地势低洼,地形起伏较大,从水系发育来看,长津湖是长津江向北流动截流形成的,在中部与赴战江汇合后,向北注入鸭绿江,是鸭绿江的一条支流,属于鸭绿江水系。
长津湖为什么这么冷,而且还多暴雪 这主要是地形、地貌和海陆位置关系造成的。
长津湖为什么这么冷,而且还多暴雪 这主要是地形、地貌和海陆位置关系造成的。
从地貌上来看,长津湖位于盖马高原上,海拔较高,气温低。其次高原蓄热能力差,比四周高,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热量容易随风散失掉,夜晚地面辐射降温,使得气温进一步下降。
从地形条件来看,盖马高原孤零零地矗立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四周没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北面恰恰是黑龙江冲积形成的平原,北部是我国的三江平原,地势低洼,呈南北向分布,北部是敞开的鄂霍次克海,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寒潮南下,直冲盖马高原。盖马高原受蒙古冷高压反气旋系统影响,风向偏转为东北风,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受到盖马高原抬升,就形成了降雪。
其次,冬季日本海相对于陆地而言,水汽活跃,当寒潮爆发南下时,冷暖气团相遇也会形成降雪,盖马高原也有类似的降雪类型,所以盖马高原冬季常常出现暴风雪,雪非常大。
在美加边境的五大湖附近,有一个雪带从湖边一直朝下风延伸达80千米,降雪量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大很多,暴风雪对美国和加拿大造成一定的影响。2015年圣诞节前夜,一场暴风雪袭击了美国纽约州,到新年这一天风雪结束时,最大积雪深度达2米,上图为五大湖雪带分布。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的概念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大湖效应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在大湖效应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来自于高纬的冷空气。这种冷空气含有的水汽较少,一般不能造成大范围的降水;
②未结冰的水面,可以为冷空气提供充足的水汽和热能,使原先的冷空气“变性”——形成较为暖湿的气流;
③在向风岸遇冷气团或地形的抬升,这样方便暖湿气流在此凝结并形成降水。
大湖效应的影响因素:
1.水气温差越大,降雪量越大
2.掠过的水面越广,降雪量越大
3.略过水面后抬升幅度越大,降雪量越大
【大湖效应的分布】全球各地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大湖效应”,但就世界范围来看,有三个地方最为典型:北美五大湖地区、哈德逊湾东岸、日本本州岛和北海道的西海岸。在我国山东半岛北部也会有“大湖效应”降雪,但是比以上三个地区都要弱。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经过相对温暖潮湿的海面抵达山东半岛北部,在山东半岛丘陵地形抬升的作用下,使其北部沿海降雪加强,引发暴风雪,山东半岛北部素有“雪窝子”的称呼。
大湖效应以北美洲的五大湖地区最为典型!
北美五大湖南侧
秋天到来时,五大湖区逐渐变冷,但冬季不会完全封冻。冬季气团主要从西向东穿越北美洲。当陆地将夏季吸收的热辐射掉,大陆气团变得很冷,极地气团南下到大陆上空,当气团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空气不太稳定,云开始形成,一般为层云,层积云或大片积云。
之后,大气再次来到寒冷的大陆上空,与地面的接触减慢了大气的移动,从湖面飘过来的大气不断在沿岸聚集,暖气团不断上升,云层加厚,开始降水,由于下层空气温度很低,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来。
【五大湖地区大湖效应的成因】
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由于大面积未结冰的湖水温度高,增温增湿;然后在向风的湖岸与陆地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雪。
大湖效应——五大湖雪带
【探究问题】
(1)推断图示区域冬季盛行风的风向。
(2)说出湖泊对冬季过境气流的影响。
(3)简述图中雪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西北风(偏北风或偏西风)
增温增湿
分布在湖的东、南岸(2分)
原因: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2分)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2分)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2分)
【参考答案】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风向
水汽源地
水汽丰富
降温过程
水汽
降温过程
降水
水汽源地?水汽丰富?风向?
如何发生?强度?
空间分布
降水的三个思考:
一思风向如何(大气环流)?
二思水汽是否充足?
三思水汽如何抬升?
日本海东岸大湖效应
源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往东南到达日本海,此处温暖的黑潮暖流支流,使日本海水温升高,相对比较潮湿温暖。在此处集结了日本海水汽的冷空气,到达本州和北海道的西海岸时,遭遇山脉阻隔, 沿日本列岛西侧南下,并开始降雪,形成此地的日本海沿岸豪雪现象。
日本海东岸大湖效应成因探究
日本传统民居合掌造的屋顶十分陡峭,这使积雪容易滑落不会堆积,以避免冬季的大雪将屋顶压垮。
日本雪墙公路
这条道路两侧积雪高达20米,最具特色线路长300多米,当地位于日本海迎风坡,系世界上降雪量最大的地区之一,20米高雪墙只能算“普通高度”。
里海周边存在大湖效应吗?
里海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自然也具备“大湖效应”形成的条件,其中里海南部沿岸地区表现最为显著,这主要得益于里海的形状以及地形因素。
里海是一个东西向较窄、南北向很宽的湖泊,这就意味着,从北到南经过里海的干冷气流,受到里海的加湿加热作用更加显著;另外,里海南部沿岸地区是一个地势非常陡峭的迎风坡,仅仅100多公里的距离之内,海拔高度相差达到了2000多米,陡峭的山坡使得经过里海加湿加热的气流在里海南岸聚集,在地形的作用下抬升凝结成云,并在这里形成降水。
瑞典东海岸(波罗的海西岸)
每年秋天,西伯利亚气温下降时,寒冷密度较大的冷空气下沉,产生了大面积的冷高压。大气从冷高压向外移动,穿过俄罗斯的拉多加湖,向西穿过芬兰湾、波罗的海,寒冷的大气与较为温暖的海水相互接触,获得了水蒸汽,到达瑞典东岸时,这些潮湿,相对比较温暖的大气在穿越海岸后开始冷却,在该国东南部形成降雪。
大湖效应在中国的典型例子——山东雪窝
烟台,威海
小须鲸
布氏鲸
塞鲸








150
52
25
历史沿袭


沿

渤海湾南侧
胶东半岛北部沿海
在中国,大湖效应降雪通常被称做冷流降雪。中国只有在山东半岛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会有大湖效应降雪,并且效应比以上这些地方都要弱,但山东半岛的丘陵地形抬升作用会使其北部沿海降雪加强,甚至引发暴风雪。
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由于冬季降雪量远高于纬度相近的其他地区,因而有“雪窝”之称。
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偏北风经过渤海和黄海时,得到的水汽和热量较多】
烟台处在半岛丘陵北侧,西北风吹来时,近海面的暖湿空气沿丘陵爬升,对降雪起增幅作用,因此降雪以北部海岸为多,烟台"雪窝子"由此而得名。



山东雪窝成因探究
烟威地区冬日频繁大雪的成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南下,在地面受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形切变影响,不断有冷空气下甩,造成长时间的大量降雪。
第二,当冷空气自西北路南下时,将经过渤海海面,冬半年,对马暖流西分支把外海暖水输送到黄、渤海,表层水温表现为由南黄海伸向渤海的一个高温水舌。渤海中部处于暖舌的顶端。由于渤海海水表面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暖海面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到干冷空气层,较大的海气温差使其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因而形成降雪。
规律总结
大湖效应发生的条件:
1.处于冷气团的迎风一侧
2.冬季水面未结冰、可以供给热量和水蒸气
3.增温增湿后的气团在迎风岸登陆
4.登陆时遇冷气团或地形抬升
【思维建构】
降 水
水汽
凝结核
上升气流
降水类型
对流雨
地形雨
台风雨
锋面雨
下垫面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地形
洋流
气压带
风带
季风环流
影响因素
条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对水平气流的阻挡:迎风坡与背风坡
对水平气流的不阻挡
降水的三个思考:
一思风向如何(大气环流)?
二思水汽是否充足?
三思水汽如何抬升?
湖泊(水域)
寒流
暖流
基本因素
特殊因素
小须鲸
布氏鲸
塞鲸








150
52
25
大湖效应的影响
暴风雪,交通、电力、通讯中断
房屋、建筑受损
低温冻害、影响人体健康
大海就是我故乡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左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右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读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可知,图中②时期气温高于水温,冷空气不活跃,空气从湖面获得的热能少,大湖效应不明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可能性小,排除B;图中③时期气温虽然下降,但气温较高,冷空气不活跃,大湖效应不明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可能性小,排除C;图中④时期气温低,冷空气活跃,且水温高于气温,冷空气容易从大湖中得到水汽和热能,并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降雪,因此这一时期是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D符合题意;图中显示,①时期气温大多低于水温,但此时气温回升较快,表明当地冷空气不活跃,因此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可能性相对变小,排除A。故选D。
大海就是我故乡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左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有关大湖效应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湖效应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强降雪天气
②湖面结冰,但冰层不厚是发生大湖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
③五大湖给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④南岸位于向风岸,因此降雪量远大于北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从大湖效应的概念可以看出,大湖效应不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强降雪天气,冷锋过境可能会加剧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①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大湖效应中冷空气需要从湖面获得水汽和热量,一旦湖面结冰,尽管冰层不厚也会大大影响冷空气从湖面获得水汽和热量,从而影响大湖效应,因此湖面结冰不是发生大湖效应的必要条件,②错误;五大湖湖面宽阔,给经过的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有利于大湖效应产生,③正确;五大湖地区的冷空气从偏北方向吹来,经过湖面获得水汽和热量后,南岸应变湿后的气流的迎风岸(向风岸),容易形成降雪天气,因此降雪量远大于北岸,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
商业捕鲸




声呐干扰








纳木错南边和东边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和缓连绵的藏北高原丘陵,西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湖泊周围有广阔的湖滨地区,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3.7万年以前纳木错还是一个淡水湖,现在却是一个8~9月和4~5月盐度略低但平均盐度很高的咸水湖。
纳木错站积雪观测资料显示,纳木错站冬半年的积雪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纳木错为西藏最大湖泊,面积超过2000km2,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流域形成了明显的湖岸风,导致纳木错流域积雪雪情的独特性。下图为纳木错流域示意图。
(1)分析纳木错变为咸水湖的过程。
(1)地壳运动,南部的山脉上升,湖区凹陷,纳木错成为封闭型内流湖泊,受山地降水与冰雪融水补给,地表径流从山地携带盐分人湖,且湖区降水较少,光照强烈,水分蒸发量较大,盐度不断积累升高,纳木错逐渐形成咸水湖。
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
商业捕鲸




声呐干扰








纳木错南边和东边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和缓连绵的藏北高原丘陵,西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湖泊周围有广阔的湖滨地区,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3.7万年以前纳木错还是一个淡水湖,现在却是一个8~9月和4~5月盐度略低但平均盐度很高的咸水湖。
纳木错站积雪观测资料显示,纳木错站冬半年的积雪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纳木错为西藏最大湖泊,面积超过2000km2,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流域形成了明显的湖岸风,导致纳木错流域积雪雪情的独特性。下图为纳木错流域示意图。
(2)指出纳木错湖岸风最弱的季节,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季节:冬季。
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气候寒冷,湖泊面积较小,且全部结成厚冰;积雪覆盖湖岸周围广阔的湖滨和高山高原地区;湖泊与湖岸地区热力性质相差不大,使得湖、岸之间温差和气压梯度差小,因此湖岸风弱。
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
商业捕鲸




声呐干扰








纳木错南边和东边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和缓连绵的藏北高原丘陵,西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湖泊周围有广阔的湖滨地区,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3.7万年以前纳木错还是一个淡水湖,现在却是一个8~9月和4~5月盐度略低但平均盐度很高的咸水湖。
纳木错站积雪观测资料显示,纳木错站冬半年的积雪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纳木错为西藏最大湖泊,面积超过2000km2,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流域形成了明显的湖岸风,导致纳木错流域积雪雪情的独特性。下图为纳木错流域示意图。
(3)判断纳木错观测站与那曲观测站积雪日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差异:纳木错观测站积雪日数多于那曲观测站。
原因:10月下旬,纳木错流域气温开始低于0℃;湖泊水体由于热容量较大,水温高于周边陆面温度,湖水蒸发仍为强烈,在西风的作用下,不断向东岸输送水汽,给东岸带来大量的降雪;春季,气温回升,受湖泊效应影响,纳木错观测站气温回升较慢,积雪消融时间推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