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历史月考试卷(3月)1.(2024九下·德庆月考)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2.(2024九下·德庆月考)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 )A.崇尚节俭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生活奢侈3.(2024九下·德庆月考)公元618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杨广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斫(用刀、斧砍)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南方陈朝被灭,全国实现统一B.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C.隋朝社会矛盾激化,其王朝即将灭亡D.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4.(2024九下·德庆月考)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下列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措施有(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②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④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5.(2024九下·德庆月考)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面有关她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开凿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B.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C.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6.(2024九下·德庆月考)《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7.(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风气刚劲豪迈8.(2024九下·德庆月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该小说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C.《西游记》 D.《红楼梦》9.(2024九下·德庆月考)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的……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该事件( )A.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C.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10.(2024九下·德庆月考)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11.(2024九下·德庆月考)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C.推动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D.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12.(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中国《点石斋画报·牙山大胜》 日本《风俗画报·成欢大激战之图》A.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C.研究历史需要甄别史料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13.(2024九下·德庆月考)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A.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B.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C.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D.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14.(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图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发表于1916年7月4日的《新闻报》。画面中,一群不同阶层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的字样。这根绳索指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民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15.(2024九下·德庆月考)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 )A.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6.(2024九下·德庆月考)谢觉哉在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里写道:“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ΟΟΟΟΟ之招。”这5个圆圈是因为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对日记中的这件大事解读正确的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B.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瑞金17.(2024九下·德庆月考)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8.(2024九下·德庆月考)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发动重点进攻的目标是( )A.中原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和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19.(2024九下·德庆月考)1921年,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剪去长发,遭到学监的训斥,认为剪发有损学校名誉,阻碍教育前途,规定剪发女生不准回家和上街。1921年7月,巴县知事还发出“禁止男女同行”的告示。这反映了当时的重庆( )A.争取妇女解放的阻力很大 B.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小C.大力整顿社会的不良风气 D.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各地20.(2024九下·德庆月考)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A.只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C.不需要民族自信心自豪感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21.(2024九下·德庆月考)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主要由于( )A.国家落后,列强侵略 B.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到位C.闭关锁国,文物走私 D.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冲击22.(2024九下·德庆月考)“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与 1952年相比,增长了128.5%,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材料说明我国(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C.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23.(2024九下·德庆月考)201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方参阅舰艇包括航母辽宁舰、新型核潜艇、新型驱逐舰等,有些舰艇是第一次亮相。从海上阅兵活动可以看出,我国海军( )A.成立于抗美援朝期间B.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C.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D.日益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24.(2024九下·德庆月考)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兴许是最为持久的。”“最为持久”这一评价意在( )A.否定罗马帝国武力征服 B.揭示罗马帝国衰落原因C.确认基督教起源于罗马 D.肯定罗马法律历史作用25.(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图是《拿破仑法典》书影。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颁布,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上述材料说明《拿破仑法典》( )A.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B.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C.是欧洲国家的民法参照蓝本 D.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26.(2024九下·德庆月考)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当时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 )A.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 D.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27.(2024九下·德庆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欧洲人“绝对迫切需要”的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消除战争积怨,走向联合28.(2024九下·德庆月考)2022年3月24日,塞尔维亚举行悼念北约轰炸遇难者活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致辞中说,北约23年前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小国发动残忍、可怕、非法、不人道的袭击,甚至动用了国际公约禁止的集束炸弹和贫铀弹,摧毁了数以万计的房屋,包括学校、医院甚至幼儿园。这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北约这一行动表明冷战结束后( )A. 世界动荡带来经济破坏 B.联合国失去维护和平作用C.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动摇29.(2024九下·德庆月考)如图所示是欧洲13世纪生产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它最能说明( )A.租地农场的出现 B.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血腥性C.市民阶层的形成 D.生产方式逐渐资本主义化30.(2024九下·德庆月考)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中国昆明举行;同年10月,“缩小限制全球变暖的财政和技术差距”成为第76届联合国大会辩论的焦点问题之一;2021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这些会议的召开表明(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B.各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分歧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D.解决全球性问题亟须改革全球治理体系31.(2024九下·德庆月考)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材料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材料四《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货币和文字名称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来统一思想?32.(2024九下·德庆月考)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幅漫画图一 图二 图三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三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任选其一、说出相应的列强侵华事件,并简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重建文化自信心”的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各一例)(3)根据材料三中的目录提炼一个单元主题,并举例说明这些目录安排的依据。33.(2024九下·德庆月考)观察下面表格中世界现代史的大事,选择2—3个事件,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表述完整)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1945年 联合国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10年 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1991年 苏联解体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春秋争霸【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因此对题干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2.【答案】A【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据材料“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可知,隋文帝在饮食和服饰方面都力求节俭,体现了隋文帝崇尚节俭,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文帝崇尚节俭,没有涉及虚心纳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文帝崇尚节俭,没有涉及变革礼仪,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文帝崇尚节俭,生活奢侈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文帝,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隋文帝的相关史实。3.【答案】C【知识点】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连年战争,滥用民力,酷虐残暴,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由此说明由于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的哀叹表明隋王朝行将灭亡,故选C项。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581年,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取代北周,排除B项。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灭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灭亡的相关历史知识。4.【答案】C【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形成了开元盛世,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C项①②③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答案】D【知识点】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武则天”,结合所学分析:A: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唐玄宗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排除C项。D: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武则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武则天的相关史实。6.【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据材料“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开元年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开创了开元鼎盛局面,故选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并非唐太宗,排除A项。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开元是唐玄宗年号,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开元盛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7.【答案】D【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喜好骑马打球,没有体现唐代的对外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是充满活力、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状态,喜好骑马打球不能体现腐败奢靡,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宫廷中开展的马球运动,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社会风气。8.【答案】D【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D符合题意;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故A不符合题意;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故B不符合题意;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反映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斩妖除魔的神话故事,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答案】B【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解析】【分析】据材料“1839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故选B项。英国通过鸦片走私获取暴利,无法做到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排除A项。禁烟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虎门销烟不足以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的作用,排除C项。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的侵略行径,并不是打击清王朝的统治,而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虎门销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知识。10.【答案】A【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分析】据材料“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而地方官员却“讳言夷务”“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反映了政府官员对西方的畏惧,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洋务运动还没有兴起,排除B项。材料反映官员“讳言夷务”,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夸大其词,排除C项。材料反映官员“讳言夷务”,畏惧洋人,不能证明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据材料“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冲击了外国航运公司,使外航运营来受到极大影响,说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选D项。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旗号,但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轮船招商局对外国航运公司的冲击,没有涉及人才培养,排除B项。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但材料信息中没有相关的体现,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上海轮船招商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2.【答案】C【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解析】 【分析】据材料“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可知,中日对同一战役的报道不同,不能判断材料的真伪,说明历史研究对史料进行考证甄别,故选C项。“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之说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表明中日都以画报形式记载了同一战役,排除B项。历史研究经过多重互证是可知复原历史真相的,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研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材料的运用。13.【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析】【分析】A:这一时期是湖北军政府时期,与民国政府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B: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根据题干“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可知,独立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发行的钞票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各省各自独立,这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C项符合题意;D:题干未体现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4.【答案】A【知识点】中华民国【解析】【分析】据材料“1916年”“一群不同阶层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的字样”可知,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中的一群人有军阀、官员、资产阶级、学者等等,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漫画反映了民众希望统治阶层能在法律约束之下,建设民主政治,故选A项。1929-1931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1946年,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15.【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之后的中国性质并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故选项A符合题意;B. 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不符合题意;C. 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不符合题意;D. 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16.【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析】【分析】据材料“1921年6月29日”“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ΟΟΟΟΟ之招”,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此得出谢觉哉回忆的是毛泽东和何叔衡应中共一大之招前往上海,所以日记中的这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故选B项。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排除A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排除C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瑞金,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一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共一大的相关历史知识。17.【答案】B【知识点】西安事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杀蒋介石对当时的中国有害无益,从当时的国家形势看,逼迫蒋介石“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才更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为此中共中央抛开以往的恩怨, 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有一定难度。解答时,要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回答;如果直接回答有难度,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相对照回答,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18.【答案】C【知识点】转战陕北【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故选C项。中原解放区是国民党全面进攻时的目标,排除A项。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与东北解放区无关,排除B项。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中原解放区是全面时的目标,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19.【答案】A【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据材料“1921年,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剪去长发,遭到学监的训斥”“巴县知事还发出‘禁止男女同行’的告示”可知,学监的训斥和巴县的告示,是对女性非常苛刻的限制,可见当时争取妇女解放阻力很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对女性的限制,没有相关信息证明重庆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小,排除B项。材料折射出保守观点依然影响较大,不属于整顿社会的不良风气,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重庆对女性的限制,没有与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出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各地,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近代风俗观念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答案】B【知识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解析】【分析】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奴役,所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作为表少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要为民族复兴奋斗,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排除A项。民族自信心自豪是民族复兴崛起的精神动力,不需要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之说错误,排除C项。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与抵御外悔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21.【答案】A【知识点】火烧圆明园【解析】【分析】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国家落后,列强侵略。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国家落后,列强侵略。22.【答案】B【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的时间“1957年”和取得的成就“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和识图以及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23.【答案】C【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解析】【分析】据材料“中方参阅舰艇包括航母辽宁舰、新型核潜艇、新型驱逐舰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叙述的是现代化的海军军事装备,反映了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故选C项。我国海军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不是抗美援朝期间,排除A项。火箭军是中国国防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排除B项。空军是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海军。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人民海军的相关历史知识。24.【答案】D【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解析】【分析】所材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兴许是最为持久的”,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所以“最为持久”这一评价意在肯定了罗马法律的历史作用,故选D项。材料叙述了罗马第一次是以武力征服其他地方,所以并未否定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罗马三次征服世界,并没有体现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第二次征服,材料没有说明基督教的起源,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罗马法的相关史实。25.【答案】C【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解析】【分析】据材料“1804年《拿破仑法典》”“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结合所学可知,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欧洲国家的民法典是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制定的,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拿破仑法典》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排除A项。拿破仑对外战争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与法典无关,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拿破仑法典》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26.【答案】A【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故选A项。19世纪,欧洲各国发展基础教育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19世纪,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各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并非是其初初衷,排除C项。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提供国民的素质,与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欧洲基础教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7.【答案】D【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据此分析: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纷纷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项: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没有涉及到先进科技发展成果问题,不合题意,排除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运转,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D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实力下降,为提高国际地位,医治战争创伤,摆脱美苏影响,迫切需要联合发展,故D项正确;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题,主要考点是二战后的欧洲联合,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掌握欧洲联合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8.【答案】C【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解析】【分析】 A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整个世界的动荡,也没有涉及全球经济被破坏,故 A 项错误;B ,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并非失去维护和平的作用,而是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故 B 项错误;C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指出,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故 C 项正确;D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未体现世界多极化的内容,故 D 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9.【答案】D【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常常需要在共同的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它们开始时虽然只占少数,但却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D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手工工场,与租地农场无关,排除A;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血腥性与早期殖民掠夺有关,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题干信息未涉及市民阶层的相关信息,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答案】D【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会议频繁召开,这从侧面表明由于历史传统和利益分歧等问题,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当今的全球性问题面前显得难以应对,亟须改革,D正确;国际会议的频繁召开,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旧日秩序难以应对新局面,并未体现出新秩序即将建立,故A错误;全球性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只存在具体利益上的分歧,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故B错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面对共同的问题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党的能力。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地球生态环境危机、和战争的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资源日益匮乏、国际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拉大等等。这些共同问题已不是个别国家所能解决的,必依靠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协调行动。31.【答案】(1)制度:郡县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3)上:汉武帝;措施:实施“推恩令”(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1)制度:据材料一“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立郡县制管理地方。目的:据材料一“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的目的是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2)据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将小篆推行全国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针对"币制的混乱状况”,秦朝使用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推行的货币。(3)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其计”,结合所学可知,“平津侯主父”指的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从而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上指汉武帝;措施是实施“推恩令”。(4)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融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尊崇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故答案为:(1)制度:郡县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3)上:汉武帝;措施:实施“推恩令”。(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文字与货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推恩令”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相关史实。32.【答案】(1)图一: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图二: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表现:文化自信缺失;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3)参考示例:主题:民族危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解析】【分析】(1)图一:据材料一信息“道光朝之辱”“《南京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背景是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图二:据材料一信息“甲午大海战”“古野号”“致远号”,结合所学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情景。主要背景是19世纪未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图三:据材料一信息“洋人的朝廷”,结合所学可知,图三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主要背景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表现:据材料“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可知,材料表明,“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的表现是文化自信缺失。物质层面: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掀起了戊成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倡导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思想层面: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民主激进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3)主题:据材料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临着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的中国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由此说得出一个主题“民族危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理由:综合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中国先进志士的不懈探索等角度分析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故答案为:(1)图一: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图二: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表现:文化自信缺失;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3)主题:民族危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主题论述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世族觉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33.【答案】题目: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联合国与“安理会”【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据材料“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到“苏联解体”可知,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苏联以实力两分天下,形成1947年到1991年的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促使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据材料“欧洲联盟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可知,反映了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综上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和竞争状态,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答案为:题目: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1 / 1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历史月考试卷(3月)1.(2024九下·德庆月考)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答案】D【知识点】春秋争霸【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因此对题干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D项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2.(2024九下·德庆月考)隋文帝曾规定: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由此可见,他( )A.崇尚节俭 B.虚心纳谏 C.变革礼仪 D.生活奢侈【答案】A【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据材料“六宫妃嫔,穿过和洗过的旧衣服,都要再穿;日常饮食只要不是举行宴会,最多只能有一个肉菜”可知,隋文帝在饮食和服饰方面都力求节俭,体现了隋文帝崇尚节俭,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文帝崇尚节俭,没有涉及虚心纳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文帝崇尚节俭,没有涉及变革礼仪,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隋文帝崇尚节俭,生活奢侈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文帝,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隋文帝的相关史实。3.(2024九下·德庆月考)公元618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杨广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斫(用刀、斧砍)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南方陈朝被灭,全国实现统一B.北周外戚杨坚黄袍加身,夺取政权C.隋朝社会矛盾激化,其王朝即将灭亡D.炀帝好大喜功,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答案】C【知识点】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连年战争,滥用民力,酷虐残暴,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由此说明由于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的哀叹表明隋王朝行将灭亡,故选C项。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581年,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取代北周,排除B项。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不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灭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灭亡的相关历史知识。4.(2024九下·德庆月考)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下列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措施有(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②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④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形成了开元盛世,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C项①②③能体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2024九下·德庆月考)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下面有关她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开凿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B.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C.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答案】D【知识点】女皇武则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武则天”,结合所学分析:A: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唐玄宗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排除C项。D: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故选D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武则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武则天的相关史实。6.(2024九下·德庆月考)《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据材料“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开元年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开创了开元鼎盛局面,故选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并非唐太宗,排除A项。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开元是唐玄宗年号,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开元盛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7.(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图为唐高宗章怀太子墓的壁画《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该图可用于说明唐代( )A.对外交往成效显著 B.宫廷生活奢靡无度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社会风气刚劲豪迈【答案】D【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马球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中开展马球运动的场景作为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时期受少数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喜好骑马打球,没有体现唐代的对外关系,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唐朝是充满活力、刚健豪迈的社会风气,不能体现宫廷生活状态,喜好骑马打球不能体现腐败奢靡,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宫廷中开展的马球运动,没有体现市民生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社会风气。8.(2024九下·德庆月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该小说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C.《西游记》 D.《红楼梦》【答案】D【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D符合题意;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故A不符合题意;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故B不符合题意;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反映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斩妖除魔的神话故事,故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9.(2024九下·德庆月考)1839年,一位在广东的外国人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的……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该事件( )A.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C.维护和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答案】B【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解析】【分析】据材料“1839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故选B项。英国通过鸦片走私获取暴利,无法做到杜绝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排除A项。禁烟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虎门销烟不足以起到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的作用,排除C项。虎门销烟打击了英国的侵略行径,并不是打击清王朝的统治,而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虎门销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知识。10.(2024九下·德庆月考)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答案】A【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分析】据材料“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而地方官员却“讳言夷务”“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反映了政府官员对西方的畏惧,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洋务运动还没有兴起,排除B项。材料反映官员“讳言夷务”,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夸大其词,排除C项。材料反映官员“讳言夷务”,畏惧洋人,不能证明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4九下·德庆月考)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C.推动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D.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据材料“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冲击了外国航运公司,使外航运营来受到极大影响,说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选D项。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旗号,但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轮船招商局对外国航运公司的冲击,没有涉及人才培养,排除B项。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但材料信息中没有相关的体现,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上海轮船招商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2.(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中国《点石斋画报·牙山大胜》 日本《风俗画报·成欢大激战之图》A.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C.研究历史需要甄别史料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答案】C【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解析】 【分析】据材料“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可知,中日对同一战役的报道不同,不能判断材料的真伪,说明历史研究对史料进行考证甄别,故选C项。“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之说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表明中日都以画报形式记载了同一战役,排除B项。历史研究经过多重互证是可知复原历史真相的,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研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材料的运用。13.(2024九下·德庆月考)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A.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B.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C.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D.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答案】C【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析】【分析】A:这一时期是湖北军政府时期,与民国政府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B: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根据题干“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可知,独立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发行的钞票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各省各自独立,这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C项符合题意;D:题干未体现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14.(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图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发表于1916年7月4日的《新闻报》。画面中,一群不同阶层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的字样。这根绳索指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民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答案】A【知识点】中华民国【解析】【分析】据材料“1916年”“一群不同阶层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的字样”可知,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中的一群人有军阀、官员、资产阶级、学者等等,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漫画反映了民众希望统治阶层能在法律约束之下,建设民主政治,故选A项。1929-1931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1946年,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15.(2024九下·德庆月考)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 )A.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之后的中国性质并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故选项A符合题意;B. 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不符合题意;C. 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不符合题意;D. 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16.(2024九下·德庆月考)谢觉哉在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里写道:“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ΟΟΟΟΟ之招。”这5个圆圈是因为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对日记中的这件大事解读正确的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B.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瑞金【答案】B【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析】【分析】据材料“1921年6月29日”“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ΟΟΟΟΟ之招”,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此得出谢觉哉回忆的是毛泽东和何叔衡应中共一大之招前往上海,所以日记中的这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故选B项。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排除A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排除C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瑞金,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一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共一大的相关历史知识。17.(2024九下·德庆月考)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知识点】西安事变【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杀蒋介石对当时的中国有害无益,从当时的国家形势看,逼迫蒋介石“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才更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为此中共中央抛开以往的恩怨, 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有一定难度。解答时,要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回答;如果直接回答有难度,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相对照回答,注意细心辨别备选项。18.(2024九下·德庆月考)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发动重点进攻的目标是( )A.中原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和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答案】C【知识点】转战陕北【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故选C项。中原解放区是国民党全面进攻时的目标,排除A项。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与东北解放区无关,排除B项。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中原解放区是全面时的目标,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19.(2024九下·德庆月考)1921年,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剪去长发,遭到学监的训斥,认为剪发有损学校名誉,阻碍教育前途,规定剪发女生不准回家和上街。1921年7月,巴县知事还发出“禁止男女同行”的告示。这反映了当时的重庆( )A.争取妇女解放的阻力很大 B.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小C.大力整顿社会的不良风气 D.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各地【答案】A【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分析】据材料“1921年,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剪去长发,遭到学监的训斥”“巴县知事还发出‘禁止男女同行’的告示”可知,学监的训斥和巴县的告示,是对女性非常苛刻的限制,可见当时争取妇女解放阻力很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对女性的限制,没有相关信息证明重庆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小,排除B项。材料折射出保守观点依然影响较大,不属于整顿社会的不良风气,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重庆对女性的限制,没有与其他地区对比,不能得出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各地,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近代风俗观念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2024九下·德庆月考)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A.只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C.不需要民族自信心自豪感D.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答案】B【知识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时代主题【解析】【分析】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奴役,所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作为表少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要为民族复兴奋斗,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排除A项。民族自信心自豪是民族复兴崛起的精神动力,不需要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之说错误,排除C项。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与抵御外悔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21.(2024九下·德庆月考)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主要由于( )A.国家落后,列强侵略 B.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到位C.闭关锁国,文物走私 D.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冲击【答案】A【知识点】火烧圆明园【解析】【分析】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余件,然而,该数目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国家落后,列强侵略。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CD,选项A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近代我国文物大量流失的原因是国家落后,列强侵略。22.(2024九下·德庆月考)“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与 1952年相比,增长了128.5%,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材料说明我国(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C.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答案】B【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的时间“1957年”和取得的成就“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初步完成了生产资料的改造,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和识图以及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23.(2024九下·德庆月考)201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方参阅舰艇包括航母辽宁舰、新型核潜艇、新型驱逐舰等,有些舰艇是第一次亮相。从海上阅兵活动可以看出,我国海军( )A.成立于抗美援朝期间B.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C.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D.日益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答案】C【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解析】【分析】据材料“中方参阅舰艇包括航母辽宁舰、新型核潜艇、新型驱逐舰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叙述的是现代化的海军军事装备,反映了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故选C项。我国海军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不是抗美援朝期间,排除A项。火箭军是中国国防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排除B项。空军是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海军。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人民海军的相关历史知识。24.(2024九下·德庆月考)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兴许是最为持久的。”“最为持久”这一评价意在( )A.否定罗马帝国武力征服 B.揭示罗马帝国衰落原因C.确认基督教起源于罗马 D.肯定罗马法律历史作用【答案】D【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解析】【分析】所材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兴许是最为持久的”,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所以“最为持久”这一评价意在肯定了罗马法律的历史作用,故选D项。材料叙述了罗马第一次是以武力征服其他地方,所以并未否定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罗马三次征服世界,并没有体现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第二次征服,材料没有说明基督教的起源,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罗马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罗马法的相关史实。25.(2024九下·德庆月考)下图是《拿破仑法典》书影。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颁布,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上述材料说明《拿破仑法典》( )A.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B.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C.是欧洲国家的民法参照蓝本 D.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答案】C【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解析】【分析】据材料“1804年《拿破仑法典》”“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结合所学可知,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欧洲国家的民法典是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制定的,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拿破仑法典》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排除A项。拿破仑对外战争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与法典无关,排除B项。《查士丁尼法典》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拿破仑法典》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26.(2024九下·德庆月考)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当时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 )A.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 D.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答案】A【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故选A项。19世纪,欧洲各国发展基础教育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19世纪,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各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并非是其初初衷,排除C项。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提供国民的素质,与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以欧洲基础教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7.(2024九下·德庆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欧洲人“绝对迫切需要”的是(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消除战争积怨,走向联合【答案】D【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据此分析: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纷纷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项:根据材料信息分析,没有涉及到先进科技发展成果问题,不合题意,排除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运转,与题干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D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实力下降,为提高国际地位,医治战争创伤,摆脱美苏影响,迫切需要联合发展,故D项正确;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题,主要考点是二战后的欧洲联合,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掌握欧洲联合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8.(2024九下·德庆月考)2022年3月24日,塞尔维亚举行悼念北约轰炸遇难者活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致辞中说,北约23年前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小国发动残忍、可怕、非法、不人道的袭击,甚至动用了国际公约禁止的集束炸弹和贫铀弹,摧毁了数以万计的房屋,包括学校、医院甚至幼儿园。这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北约这一行动表明冷战结束后( )A. 世界动荡带来经济破坏 B.联合国失去维护和平作用C.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动摇【答案】C【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解析】【分析】 A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整个世界的动荡,也没有涉及全球经济被破坏,故 A 项错误;B ,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并非失去维护和平的作用,而是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故 B 项错误;C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指出,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故 C 项正确;D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未体现世界多极化的内容,故 D 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9.(2024九下·德庆月考)如图所示是欧洲13世纪生产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它最能说明( )A.租地农场的出现 B.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血腥性C.市民阶层的形成 D.生产方式逐渐资本主义化【答案】D【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常常需要在共同的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它们开始时虽然只占少数,但却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D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手工工场,与租地农场无关,排除A;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血腥性与早期殖民掠夺有关,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题干信息未涉及市民阶层的相关信息,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2024九下·德庆月考)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中国昆明举行;同年10月,“缩小限制全球变暖的财政和技术差距”成为第76届联合国大会辩论的焦点问题之一;2021年11月,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这些会议的召开表明(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B.各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分歧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D.解决全球性问题亟须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答案】D【知识点】现代社会的生态与人口问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会议频繁召开,这从侧面表明由于历史传统和利益分歧等问题,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当今的全球性问题面前显得难以应对,亟须改革,D正确;国际会议的频繁召开,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旧日秩序难以应对新局面,并未体现出新秩序即将建立,故A错误;全球性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只存在具体利益上的分歧,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故B错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面对共同的问题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党的能力。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地球生态环境危机、和战争的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资源日益匮乏、国际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拉大等等。这些共同问题已不是个别国家所能解决的,必依靠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协调行动。31.(2024九下·德庆月考)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材料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材料四《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货币和文字名称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来统一思想?【答案】(1)制度:郡县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3)上:汉武帝;措施:实施“推恩令”(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1)制度:据材料一“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立郡县制管理地方。目的:据材料一“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制的目的是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2)据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将小篆推行全国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针对"币制的混乱状况”,秦朝使用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推行的货币。(3)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其计”,结合所学可知,“平津侯主父”指的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从而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上指汉武帝;措施是实施“推恩令”。(4)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融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尊崇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故答案为:(1)制度:郡县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字:小篆。(3)上:汉武帝;措施:实施“推恩令”。(4)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郡县制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统一文字与货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推恩令”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相关史实。32.(2024九下·德庆月考)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幅漫画图一 图二 图三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三以下材料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部分目录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任选其一、说出相应的列强侵华事件,并简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重建文化自信心”的重大历史活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各一例)(3)根据材料三中的目录提炼一个单元主题,并举例说明这些目录安排的依据。【答案】(1)图一: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图二: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表现:文化自信缺失;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3)参考示例:主题:民族危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解析】【分析】(1)图一:据材料一信息“道光朝之辱”“《南京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背景是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图二:据材料一信息“甲午大海战”“古野号”“致远号”,结合所学可知,图二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情景。主要背景是19世纪未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图三:据材料一信息“洋人的朝廷”,结合所学可知,图三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主要背景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表现:据材料“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可知,材料表明,“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的表现是文化自信缺失。物质层面: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掀起了戊成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倡导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思想层面: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民主激进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3)主题:据材料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临着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的中国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由此说得出一个主题“民族危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理由:综合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中国先进志士的不懈探索等角度分析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故答案为:(1)图一:鸦片战争,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图二: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开始崛起,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图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表现:文化自信缺失;物质层面: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精神层面:新文化运动。(3)主题:民族危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主题论述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世族觉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33.(2024九下·德庆月考)观察下面表格中世界现代史的大事,选择2—3个事件,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表述完整)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1945年 联合国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10年 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1991年 苏联解体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答案】题目: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北约”与“华约”的对峙;联合国与“安理会”【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据材料“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到“苏联解体”可知,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苏联以实力两分天下,形成1947年到1991年的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促使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据材料“欧洲联盟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可知,反映了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综上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和竞争状态,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答案为:题目: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历史月考试卷(3月)(学生版).docx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4届毕业生历史月考试卷(3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