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热点材料:路虎女司机逆行还狂扇对向司机耳光后逃离
8月28日,在青岛崂山风景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驾驶白色路虎越野车的女司机试图逆行插队,未能成功后追尾了前方的大巴车。
这名女司机下车后,对正常行驶的男司机进行了激烈的辱骂,并猛击男司机的面部,导致男司机口鼻流血,但男司机并未还手。
经调查,王某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并处行政拘留10日,罚款1000元。
如何评价王某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
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政治认同: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教学难点: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1.法律的作用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导学
4.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第一目
违法无小事
拓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拘留并处罚款。
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致使在不经意间违了法。
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讲授新知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运用你的经验(P46)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思考:(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为什么?
可以避免。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从而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思考:(3)如果你是民警,在了解小勤的情况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要尊法守法,不要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了。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运用你的经验(P46)
讲授新知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2.《义务教育法》: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从以上法律内容可知,法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法律法规知多少
讲授新知
可以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合法的
×非法的
①【指引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评价作用】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底线
③【强制作用】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特点)
笔记
1.法律的作用/为什么法不可违?
判一判:下列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法律要求做的
没做
法律禁止做的
做了
违法行为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笔记
2.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产生原因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合同诈骗、土地纠纷、恶意诽谤))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网络造谣、超载)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如故意杀人、贩毒、醉驾、持刀抢劫)
讲授新知
(民与民)
(民与官)
(全体公民)
镜头一
朱某在回家路上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返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思考: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思考: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以及承担的责任分别是什么?
侵犯财产所有权,违反了民法,是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讲授新知
镜头二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予以处罚
思考:行政违法行为的表现以及承担的责任分别是什么?
违反了行政法规,是行政违法行为,受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思考: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讲授新知
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
作出制裁的 主体 国家行政机关(政府) 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制裁的 对象 系统内部违法失职的公务员 违反行政法规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方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针对的 行为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及失职行为 行政管理相对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案例 杭州一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对在场一名老人违规使用催泪喷射器,依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被处记大过处分 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发现一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疏散通道中,在车主拒绝整改的情况下,执法人员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给予车主罚款人民币500元的行政处罚
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思考一:以下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在5.2《预防犯罪》一框详细讲解
违反了刑法,是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讲授新知
镜头三
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刑罚
附加刑
主刑
管制
拘役
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罚金
没收财产
剥夺政治权利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相关链接(P54)
讲授新知
材料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较轻
较轻
严重
行政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
民事法律规范
(民法典)
刑事法律规范
(刑法)
民事责任
刑罚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和
行政处罚)
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对社会的危害性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联系
较轻
较轻
严重
民事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刑罚处罚
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联系与区别)?
(1)联系(相同点):
①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②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改正,很容易发展为犯罪。
(2)区别(不同点):
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②违反的法律不同。
③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讲授新知
判断三种违法行为的方法 :
1.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刑法)
2.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看违法者受到的处罚(民事责任、行政制裁、刑罚处罚)
①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处罚主体是法院)
②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处罚主体是政府)
③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处罚主体是法院)
知识技能小结
挑战自我:判断正误
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
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讲授新知
易错剖析
判断: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违法
犯罪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违法就是犯罪吗?
一般违法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3.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盏,被公安机关处以200元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
2.王某在网上公开谩骂侮辱他人,被人民法院判决向当事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民事违法行为(一般)
1.王某在家无聊,打电话到119,谎称邻居家着火了。
4.小李醉驾开车导致五车连环相撞,被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
5.小王因酒驾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15日拘留。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讲授新知
易混、易昏、易错、易丢分知识点判断、比较训练
1.小明打坏我家的照明灯,是行政违法行为( )
2.小明打坏5盏路灯,是行政违法行为( )
3.小明损坏整个清溪镇的路灯,是犯罪行为( )
解读:
1.个人—个人(包括企业),情节轻微,属于违反道德或民事违法行为。
2.路灯——政府公用设施(和“公家”作对),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3.“整个”镇——严重(犯罪的本质特征),触犯法律——《刑法》,要接受《刑罚》(5+4)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


讲授新知
学会区分!
酒驾 VS 醉驾
吸毒 VS 贩毒
欠钱不还 VS 抢劫他人财物 VS 拾得他人财物不还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吸毒、酒驾—行政违法行为
贩毒、醉驾—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欠钱不还、拾得他人财物不还—民事违法行为
抢劫他人财物—刑事违法行为
讲授新知
一般违法行为(轻微)
严重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分类:
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
法行为
民事违
法行为
(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与民)
(民与官)
(全体公民)
笔记
3.违法行为的分类
按对社会的 危害分 按违反的 法律分 承担的法律责任 如何
判断
违 法 行 为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较轻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道歉、返还、赔偿…)
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刑事处罚=刑罚
5个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4个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严重社会危害性
(违反民法典)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发生在公民之间,企业之间,公民与企业之间
(“公家”、公民轻微违反国家管理)
(违反刑法)
从违反的法律、
违法行为的危害,受到的处罚判断
(危害 )
(记)违法行为的分类表
第二目
警惕身边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故意损坏文物或名胜
网上散布谣言
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
讲授新知
镜头一
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合同违约
镜头二
照相馆没有经过他认同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侵犯了肖像权
镜头三
他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出版了我写的书!
侵犯了著作权
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民事违法行为
讲授新知
侵犯民事权利
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姓名权
人身权
物权
债权
继承权
生命权
健康权
财产权
等等
等等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P50记)
讲授新知
欠债不还
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未经同意发表他人作品
未经同意使用他人图片进行宣传
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
思考: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讲授新知
思考:启示我们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该怎么做?
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维护自己权益,又尊重他人权益。
违反的法律:《民法典》等;
承担责任: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案例:合同违约,欠债不还,拾到他人财物不归还、侵犯著作权等民事权利






讲授新知
行政违法行为: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笔记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①(针对一般违法行为)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针对行政违法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针对民事违法行为)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笔记
5.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
法律的作用
违法行为的含义
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违法行为的分类
身边违法行为的表现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