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课件(共3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违法行为根据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
(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各处以200元罚款。
(2)甲把乙的手表摔坏,经保修部门检查,乙的手表受损,价值1000元。
(3)甲拦路抢劫乙并把乙打伤,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两种,对社会危害相对较轻的是一般违法行为;
对社会危害严重的是犯罪行为。
温故知新
判断下列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 预防犯罪
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
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教学难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导学
4.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第一目
了解罪与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抢劫罪的规定:
第263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抢劫罪
讲授新知
生产假冒伪劣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4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讲授新知
组织考试作弊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4条规定:
“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讲授新知
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偷盗、抢劫、绑架、勒索、杀人、非法拘禁、生产假冒伪劣等四百多种罪的处罚。
思考:刑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讲授新知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定罪】
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量刑】


刑法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的根本依据。
笔记
1.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社会危害程度
违反法律
承担法律责任不同
严重社会危害性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思考:殴打他人一定是犯罪吗?
对比分析上述行为,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并展示。
危害程度 违反的法律 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法类型
行为一
行为二
轻微伤害
严重危害
治安管理处罚法
刑法
行政处罚
刑罚处罚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讲授新知
判断一种行为罪与非罪的标志是看是否触犯刑法
王某在某网络平台上注册自媒体账号。王某明知在建的某机场系军用机场、该军用机场涉及国家秘密且禁止公开发布,为在某网络平台上获取更多关注和流量,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多次将上述机场的位置、规模、建设进度等信息制作成卫星图片、视频并配以文字等,通过其自媒体账号多次在网络上公开散布、传播。据统计,相关内容累计在互联网上向网民展现15万余次、阅读与播放12万余次、获得评论100余条。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判处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一年。
聚焦生活
严重社
会危害性
刑事
违法性
应受刑
罚处罚性
讲授新知
16岁的中学生王某,多次在校外聚集社会青年,抢夺学生财物多达1000多元。最终被公安机关一举抓获。
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王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结合材料说明判定理由。
答: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
理由:他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抢夺他人财物1000多元,情节严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
③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所以他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以案说法
讲授新知
犯罪的基本特征:
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法律标志
刑事违法性
——必然后果
应受刑罚处罚性
——最本质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笔记
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试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含义
人民法院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公安机关对违法分子施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请在下面这段对刑罚含义的文字表述中,找出表述错误的地方。
讲授新知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笔记
3.刑罚的含义
刑罚
附加刑
主刑
管制
拘役
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罚金
没收财产
剥夺政治权利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笔记
刑罚的种类
罚款 罚金
性质不同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附加刑
适用对象不同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
适用的机关不同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
拘留 拘役
性质不同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主刑
适用对象不同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
适用的机关不同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
罚金的数额通常要高于罚款
罚金的范围只能是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个人所有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如果没有钱款,可以对其拥有的合法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变卖、拍卖措施,用变卖、拍卖的钱款折抵罚金。
考考你
“刑法”与“刑罚”相同吗?
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法律)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处罚方法)
只对犯罪分子适用
讲授新知
刑法
刑罚
犯罪
规定
结果
讲授新知
第二目
加强自我防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相关链接:
讲授新知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笔记
4.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案例分析
讲授新知
交损友
旷课
偷东西、打骂同学
偷窃财物
拦路抢劫
被判刑
交友不慎
不良行为
违纪
违法
犯罪
很多犯罪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一般违法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
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说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演变过程
讲授新知
①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沾染了坏思想、坏习气;有了不良行为若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做一些违法的事;若再不回头,就会越走越远,甚至滑向犯罪的泥潭。
陈某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讲授新知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 ,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笔记
4.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法律知识小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
读物等
8、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等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等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等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一般违法
犯 罪(严重违法行为)
不加以改正
不加以改正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弟弟,哥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你。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是给你留一句话:千万要学好,决不可做坏事,就是很小很小的坏事也不可做。自从我被送进死牢房里,就一直在想,我是怎么落得这样可悲的下场 追根寻源,就是开始干坏事的时候,一点也不在乎,总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占了一点小便宜,慢慢地就想占大一点的便宜,在后来就想占更大的便宜。偷得多了,十次八次不被发现,但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为此,我两次被送劳教。可我表面装着改好了,但心里没改,出来后干得更厉害,心也变得狠了,终有今日的结局。
死囚犯给弟弟的信
讲授新知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⑤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笔记
4.青少年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笔记
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①自身:法治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缺乏责任意识;
交友不慎,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家庭: 家庭保护不到位,家长没有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家庭关系不和谐。
③学校:学校保护不到位,学校教育方法不当。
④社会: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①国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②社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④家庭:家长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与抚养义务,尊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
⑤未成年人自身: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笔记
如何预防未成年 人违法犯罪?
1.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4.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小便宜吃大亏。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on’t
Forget
名言警句
预防犯罪
2.犯罪的含义、三个基本特征
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②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1.刑法含义、作用
①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3.刑罚的含义与种类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④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
本课小结
⑤做到行己有耻,树立底线意识
是什么
怎么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