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普通高中政治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
我 国 是 统 一 的 多 民 族 国 家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中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用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
3.法制意识:白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团结信教群众,反对邪教。
4.公共参与:践行我国民族和宗教政策,白觉履行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1、重点: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民族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2、难点:如何巩固新型民族关系?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样坚持完善?
总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议题一:多元一体,一家亲——我国的民族格局有何特点?
议题三:宗教事业,重自由——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议题二:方针政策,促和谐——怎样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议题一:多元一体,一家亲——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情景材料一】 围绕“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主题,同学们搜集了以下 材料。
王医生所在的医院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他经常到内蒙古出差。
一个仫佬族自治县的小村寨居住着仫佬、壮、苗、汉等六个民族,有林、彭、周、郑等十个姓氏,讲着不同语言的七十多户乡亲和睦相处。
一场名为“多彩中华”的中国56个民族服饰表演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上演。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饰,令巴黎观众赞叹不已。一位观众说,过去我们了解京剧、武术等中国文化,但没想到中国有那么多民族、那么丰富多彩的文化。
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议题一:多元一体,一家亲——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1、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
①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②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多元
一体
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各族人民的贡献
悠久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基于我国国情,我国行政区域设置有何独特之处?
议题一:多元一体,一家亲——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行使高度自治权
集中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民主
议题一:多元一体,一家亲——我国民族格局的特点
议题二:方针政策,促和谐—— 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情景材料二】1984年6月,国家民委经考察后发现,桑植“民家人”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与云南大理白族趋于一致,正式认定张家界市桑植民家人为白族。随着两地开始频繁地“走亲戚”,逐渐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从洱海之畔到武陵山腹地,白族文化生生不息。
结合材料与教材的相关知识,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及其成因。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及形成原因: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已经形成)
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议题二:方针政策,促和谐—— 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 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法平等地履行义务。 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原因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侧重 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民族的和谐相处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坚持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
共同繁荣≠同步、同时、同等繁荣
注意:正确理解民族方针
三者的关系:
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程度是一样的。
民族平等,不仅指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
民族平等不是消除民族差异。
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和照顾,不仅没有违反民族平等原则,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001
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民族区域自治被
载入宪法
1954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9
议一议: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你能获取到关于这个制度的哪些信息?
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吗?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前提和基础
聚居≠居住
人民代表大会
和人民政府(不含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
地位:核心内容
主体:自治机关
性质:一般自治权≠高度自治权
议题二:方针政策,促和谐—— 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议题二:方针政策,促和谐—— 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点:
(4)地位:
(5)重要性:
(2)内容:
5个
自治区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
(120个)
由全国人大批准建置
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
注意:
民族乡不是一级自治地方
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有机结合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议题二:方针政策,促和谐—— 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如何坚持和完善:
【情景材料三】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千百年来,各宗教和睦相处。
我国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国际宗教间的交往与合作,用亲身经历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进了各国宗教界对我国的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谈谈你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
议题三:宗教事业,重自由——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议题三:宗教事业,重自由——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重视宗教工作的原因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五大宗教: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有选择“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
有选择信仰“哪种宗教”的自由;
有选择信仰宗教内“哪个教派”的自由;
有选择“何时”信仰宗教的自由。
≠宗教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原则: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议题三:宗教事业,重自由——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注意:1.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并不代表 国家鼓励信教。
2.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
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
4.不能去学校宣传有神论,不能去寺庙宣传无神论
不鼓励、不提倡、不反对
保护合法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不是“一切”宗教活动。
议题三:宗教事业,重自由——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重要任务: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具体举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爱国守法拥护党;服务于国家利益;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反对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易错点】
1.国家和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实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自治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宗教的本质没有变,宗教的本质一直是唯心主义
6.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邪教不是宗教
7.宗教可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宗教是唯心主义,不可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只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课堂小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民族格局的特点
2.各族人民的贡献
3.我国的行政区划
4.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2)为什么要坚持
(2)如何坚持
我国宗教与法律
1.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意义
2.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①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②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
③能够杜绝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破坏活动
④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课堂练习】
2.某社区有汉、回、白、彝、傣等二十多个民族居住。每逢民族节日,各族群众都一起欢庆,“同过民族节,众筹百家宴”。在泼水节大家到民族团结广场相互泼水祈福,在火把节组织篝火晚会一起载歌载舞……该社区各组群众同过民族节( )
①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②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③实现了多民族地区社区组织的自我完善
④是各民族相互尊重、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对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①能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②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③能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4.在全国政协对外交往的舞台上,活跃着一个重要的团体——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这个由我国五大宗教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多年来不断巩固和提高中国宗教界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这表明( )
①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是我国与世界友好往来的一部分
②宗教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我国要积极利用宗教进行国际渗透
④宗教交往是国际交往最有效的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与2023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相关内容 ,请你通过社会调研,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