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喀斯特地貌课件(共5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喀斯特地貌课件(共5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第三节 喀斯特地貌
第三章 地球表面形态
地下景观
地表景观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视频、图像,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特点,并掌握各类地貌的分布区域
综合思维:结合不同区域景观图,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结合实践观察,辨认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应用所学知识理解和指导不同地貌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人地协调观:理解不同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程标准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必备知识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2.喀斯特溶蚀地貌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喀斯特沉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形成原因及特点
4.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沉积地貌
目录

三1
喀斯特溶蚀地貌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海岸地貌
   1. 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新课导入
海岸地貌
三类地貌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力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
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①喀斯特:奇峰林立、有溶洞,地下河等,分布我国西南地区,以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最为典型。
②海岸地貌: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布,沙嘴、水下沙坝、海蚀崖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③冰川地貌:有大量的冰雪存在;角峰、刀刃状山脊、冰川槽谷(U形谷)、冰斗;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
喀斯特:流水作用;海岸地貌:海浪与海流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
都与“水”的作用有关,
可溶性岩石
岩石有透水性
降水量
水的流动性
大气中的CO2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动
CO2
一、喀斯特地貌
概念
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CaCO3+CO2+H2O=Ca(HCO3)2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与可溶性岩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于是岩石被水溶蚀使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一、喀斯特地貌
类型
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溶蚀地貌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依据成因
以地表为界
类型
地表地貌
地下地貌
溶沟和石芽、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表钙华堆积。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1.溶沟
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2.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高达数十米的称为石林,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云南石林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峰”就这样诞生了。万千“峰”群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
喀斯特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体、锥状、塔状石灰岩体组合成的景观,其间多为溶蚀裂隙。隙坡直立,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石芽
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并成簇分布,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峰与峰之间多为马鞍形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3.峰丛
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的结果,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峻,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4.峰林
峰林
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石灰岩山峰,状若石笋,形态各异。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相对高度数十米至100米左右,是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发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5.孤峰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6.残丘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后残留的孤立山峰,比孤峰的规模小、坡度小。
孤峰
峰丛
峰林
残丘
坝子
云南罗平
地上喀斯特溶蚀地貌之间的演变过程。
知识归纳
有基座相连 200-300m
基座被切开,100m以上,
孤立山峰,10-100m,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的小型溶蚀盆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般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7.溶蚀洼地(盆地)
8.岩溶平原
有的洼地面积大,底部宽阔而平坦,逐渐扩大形成岩溶平原
岩溶平原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又称“喀斯特湖”,在石灰岩地区分布较广。由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9.岩溶湖
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重庆奉节天坑
重庆武隆天坑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10.溶斗
小寨天坑的形成
广西那坡县天坑
由于地下河强烈的溶蚀侵蚀作用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
形成过程
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
天坑
天坑
截止2010年,已经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中国。2016年,陕西汉中发现罕见大规模天坑群,有49处,最大口径520米。
地下河与溶洞的顶部受到流水溶蚀和重力坍塌的影响,岩石下部逐渐垮塌形成空洞,残留部分的两端与地面连接而形成中间悬空的桥状地形,形似拱桥。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11.天生桥
12.溶洞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
溶洞
地下河
处于地下,以溶蚀作用为主。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廊道、溶洞和溶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喀斯特地下管道系统 。
(一)喀斯特溶蚀地貌
13.地下河(暗河)
说出下列图中喀斯特地貌名称并描述其特点
沉积作用
不溶于水,沉积下来。
Ca(HCO3)2 =CaCO3↓+CO2↑+H2O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溶有碳酸氢(Ca(HCO3)2 )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CO2 大量逸出,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CaCO3 )沉积下来形成化学沉积地貌。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1.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 Ca(HCO3)2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 CO2 大量逸出,导致 CaCO3 沉积,形成钙华。
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钙华滩、钙华瀑布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四川黄龙钙华堆积形成的五彩池。
溶解了大量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喀斯特水”在有坡度的地表流淌时,遇到阻碍(比如地面的凸起或横坎,树枝等)水流越过这些凸起时,水层变薄,水与空气接触面增加,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压力减小而向空气中逃逸,碳酸钙就结晶析出,沉积在水流变薄处。原始的地面突起相当于一个内核,水中析出的碳酸钙会迅速把它包裹起来,而且越包越厚,越包越大,于是这里的沉积速度明显快于周围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拦水坝。沿着坡道层层叠叠的拦水坝组成了钙华池景观。
钙华坝的形成过程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1.钙华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2.石钟乳
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悬挂在溶洞顶部。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3.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形成的柱状石,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4.石柱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二)喀斯特沉积地貌
5.石幔(石帘)
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部位 名称 景观特点
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 地表水对岩石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石林 发育比较好的石芽群
峰丛 基座相连的群峰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溶斗 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化湖等
石钟乳 碳酸钙在洞顶沉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碳酸钙在洞底沉积形成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与石钟乳相连在一起
知识归纳
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
石柱
地下湖
石钟乳
落水洞
石笋
地下河
溶洞
说出图中喀斯特地貌名称,并描述其特点。
溶蚀洼地
石芽
峰林
地下瀑布
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1)溶蚀作用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 +H2O+CO2
(2)沉积作用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侵蚀作用和沉积过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一、喀斯特地貌
形成原理
影响因素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石灰岩分布面积大、岩盐和硫酸岩分布范围小,都是可溶的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不透水的岩石,只能在岩石表面产生溶解和沉淀,不能深入到岩石内部) 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越大
水分条件 水的溶蚀(解)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酸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
有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温度高反应快,溶蚀力强 水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只有不断的流动,,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才会变化,产生碳酸钙的沉淀或重新溶解。水量大、流速快,水流挟带砂砾,机械冲刷作用强。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一、喀斯特地貌
影响因素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岩石
水体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孔隙、裂隙多,透水性强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量大,水流动性强
气候
气候湿热
降水量大
地表径流稳定
流水下渗作用连续
更新、补充
一、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一、喀斯特地貌
图解形成过程
类 型 形成过程 成因
喀斯特溶 蚀地貌 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 流水
溶蚀
水平方向: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垂直方向:岩溶溶斗→落水洞→地下河 溶洞 喀斯特沉 积地貌 、钙华等 流水
沉积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一、喀斯特地貌
表格归纳形成过程
迪纳拉山(喀斯特名称由来的地区)、俄罗斯的乌拉尔山、法国中央高原、美国印第安纳州、澳大利亚大陆南部、越南中北部地区、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等。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1.世界范围内
知识窗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2.中国范围内
知识窗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中国南方喀斯特”于 2007 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 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
“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蔚为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
2.中国范围内
知识窗
据下图,按要素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为什么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质疑探究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形成原因
①地质: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分布广泛;断裂破碎,岩石透水性好。
②气候: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
③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水中含CO2、酸类物质多,溶蚀能力强。
④植物:植物根系排放酸性物质多,溶蚀能力强。
①.地表崎岖不平,地势起伏大
②.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发育
③.石灰岩为主,土层薄,土壤贫瘠石
④植被稀少。
思考:喀斯特地貌的这些特点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喀斯特地貌特点
(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影响
有利影响
FAST台址选定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区域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岩溶峰丘、洼地、落水洞极为发育,地形起伏不平,低山地形。
1.重大工程选址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建设后
分析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一是地貌最接近射电望远镜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
二是喀斯特地貌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累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
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尽量远离电磁干扰,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建设前
2.开发旅游
旅游资源丰富,如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影响
有利影响
(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地下暗河可以用于工、农业供水;
②在适当的地方修筑地下水坝,可建立地下蓄水库;
③有些地方利用闸坝抬高水位,把暗河水引出地面;
④在一些暗河落差大的地段,可以建立地下水电站,如中国云南六郎洞地下水发电站等。
喀斯特地貌影响
有利影响
3、开发地下水
(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地表破碎,崎岖不平,交通不便
喀斯特地貌影响
不利影响
贵州一句俗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交通一直是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截止到2017年年底,仅贵州一省便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了2.1万座公路桥梁,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46座在贵州。称其为“桥梁博物馆”毫不为过(密密麻麻的贵州省公路桥梁分布,每一个点代表一座公路桥)
超级风景中的超级工程
贵州省公路桥梁分布
桥梁
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二)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石灰岩溶解后能提供形成土壤的物质特别少,成土过程极为缓慢,生产力很低。一旦人类活动加剧植被破坏,土壤经过雨水冲刷,山就全秃了,土地变成石头的荒漠,也被叫作石漠化。
喀斯特地貌影响
不利影响
2.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穷山恶水
中国14个特困连片区
我国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问题
气候:温暖湿润、降雨水丰沛集中
岩石:碳酸盐岩(石灰岩)广布,易溶蚀,成土过程极慢
地形:山高坡陡
石漠化
水文:径流速度快,流水侵蚀搬运强
土壤:土层薄且贫瘠,分布不连续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易遭破坏
水土流失
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等不合理开发建设
植被破坏
自然原因
人为
原因
面对石漠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毁林开荒
陡坡耕种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地形:山高坡陡
土壤:土层薄且贫瘠,分布不连续
自然


缓坡修筑梯田
移植客土
退耕还林还草
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
立法监督、教育宣传
发展第二三产业……
人地协调
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岩石:可溶性(石灰岩为主)
动力:流水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溶蚀地貌:
沉积地貌:
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溶洞等
钟乳石、石柱、
石笋、钙华等
利:大型工程选址、发展旅游业、开发地下水
弊:1、地表破碎,崎岖不平,交通不便
2.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气候:温暖湿润
课堂小结
1.下列地形单元中广泛分布有图中地貌景观的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2.形成溶洞的岩石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读岩溶洞穴示意图,完成第1~2题。
D
B
基础过关
3.该类型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B.土壤肥沃且深厚
C.气候湿热
D.地表径流多且水量大
4.图中各部位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C
D
读某区“喀斯特地貌”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基础过关
7.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  )
A.石灰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 D.波浪沉积
C
B
读图,完成第5-6小题。
5.此图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泰山风光 D.长白山天池
6.该地貌景观的成因主要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波浪侵蚀作用
B
B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第7-8小题。
基础过关
9.形成该处喀斯特“天生桥”的岩石( )
A.隔水能力强 B.含水能力强
C.溶解速度快 D.鸟类化石多
10.该处喀斯特“天生桥”形成过程中,当地环境( )
A.气候变冷 B.降水减少
C.断层发育 D.地壳上升
A
D
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暗河或者溶洞顶部的透光部位。穿洞是指脱离地下水位的两端开口并透光的残留溶洞通道。当穿洞洞高超过洞顶厚度时,谓之“天生桥”。下图示意湘西某喀斯特“天生桥”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素养提升
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其化学反应过程是CaCO3+H2O+CO2=Ca(HCO3)2。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溶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
①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游客的呼吸;
④地下河(水)中碳酸钙沉积释放;
⑤洞外空气中二氧化碳进入洞内积累。
11、指出溶洞中二氧化碳的来源
12、推测溶洞中地下河水位下降可能的原因。
①降水减少;②地下河下切侵蚀;③地下水开采增多;
④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由于工矿城市的建设,下渗减少。
素养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