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丰富词汇量,提高书写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能力和语感。 3. 理解诗中多次提到的 “追寻” 的含义,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 重点 1. 理解诗中多次提到的 “追寻” 的含义,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教学 难点 1. 理解诗歌中一些抽象概念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2.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教学设计教具 准备 1. 收集延安时期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诗歌朗诵音频等教学工具。 3.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教学过程 复备课一(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延安时期的音乐,如《南泥湾》《东方红》等,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过这些音乐吗?这些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如 “这些音乐很有感染力,让我感受到了革命的激情和力量。”“这些音乐让我想起了过去的艰苦岁月,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延安的历史和地位。 教师播放延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延安的风貌和特色。教师边播放边讲解:“同学们,这些图片和视频展示的是延安,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诗歌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师通过介绍延安的历史和地位,让学生对延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3.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师引出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提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如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作者在追寻延安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字典解决。” 学生们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诗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读音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及时纠正;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学生读错的生字词,教师及时纠正,并让学生多读几遍,加深印象。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3. 再读诗歌,找出韵脚,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再读诗歌,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们按照要求认真阅读诗歌,找出韵脚,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全诗的韵脚和押韵规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找到了哪些韵脚?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总结:“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 ang 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三)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1. 学习诗歌的第一、二节。 (1)揭题引读,了解背景。 教师简介背景,揭示课题。教师讲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3 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教师通过简介背景,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地位,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二节,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节奏。教师提问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如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延安的向往和追寻之情。”“我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很明快,韵律很优美。”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习第一节。 学生自读第一节,思考问题。教师提问学生:“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学生们认真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找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明确答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写?” 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总结:“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这种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学习第二节。 学生自读第二节,思考问题。教师提问学生:“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学生们认真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找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答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对这些地方了解多少?”“这些地方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点拨讲解,明确答案。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介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历史和地位,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教师可以讲述:“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 120 师 359 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 359 旅的。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2. 自学诗歌的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b.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学生们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诗歌,思考问题,准备分组讨论。 (2)分组讨论,交流答案。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小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学生们通过全班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讲解,明确答案。对于问题 a,教师可以分析:“‘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对于问题 b,教师可以强调:“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3. 自学诗歌的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问题。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诗歌的五、六两节,让学生认真倾听,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节奏。教师提问学生:“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a. 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b. 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学生们认真阅读诗歌,思考问题,准备讨论。 (2)讨论交流,明确答案。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小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学生们通过全班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拨,深化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讲解,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于问题 a,教师可以分析:“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对于问题 b,教师可以强调:“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四)归纳中心,升华情感 1. 归纳中心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教师提问学生:“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们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总结:“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2. 升华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升华情感体验。教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扬延安精神?” 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1. 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教师推荐一些关于延安精神的书籍、文章、影视作品等,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介绍:“同学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延安精神,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延安的书籍,如《红星照耀中国》《延安岁月》等;也可以观看一些关于延安的影视作品,如《延安颂》《保卫延安》等。通过这些拓展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和魅力。” 2. 实践活动,践行精神。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延安精神。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同学们,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访老红军、参加志愿者服务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延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教师提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如 “我们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了解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我们明白了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感受。(3)收集一些关于延安精神的名言警句,制作成手抄报。” 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