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包身工》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包身工/夏衍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及特点
2.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导入新课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关于《包身工》 《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6 发表。全文记叙了二三十年代几个纺织女工的艰难生活,反映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人民经受的苦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各种黑暗势力残酷压迫下日益破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存的农村姑娘被诱骗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做“包身工”。
2.“一 二八”前后(1932年)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黑暗。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压榨剥削下层劳动者。 “一 二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上海的工人运动活跃,日本资本家为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用包身工代替“外头工人”,上海包身工人数陡增。
背景: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是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著有话剧剧本《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等,报告文学《包身工》,另有《夏衍杂文随笔集》等。
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解说题目
主线 副线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01-06
12-14
23-33
35-47
04:15 起床
恶劣的住宿条件
04:30后 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05:00 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17:00 放工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07-11
15-22
34
48-50
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主旨总结
从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制度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矛盾?
包身工
日本资本家 拿莫温
中国二老板 带工的
半殖民地
半封建
本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起床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②从四点过一刻写到五点钟之后,从起床写到上工的情景。中间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③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通过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发展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本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本文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 有什么好处
(1)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2)好处:①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②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上海东洋纱厂
长达12个小时以上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贫苦农村少女
十五六岁
人物分析
包身工
①她们 ②芦柴棒 ③小福子
芦柴棒的故事
“芦柴棒”: 十五六岁 瘦
受虐待:抓、摔、踢、泼 非人的折磨 
跳:凶 惨 残酷 悲惨 揭露罪恶 控诉
第一类
芦柴棒的称呼运用借代,以身体特征代指人。特意写到“芦柴棒”,因为这一具体形象可以让人想到一群幼小、瘦弱、无人知道姓名的包身工,起到以点带面,深刻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文中写了几次“芦柴棒”?有何作用?
(1)三次。①第一次,由除老板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②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剥削者为了不减少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③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地回去。(2)“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缩影。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的故事
小福子 :人人得而欺之。
表现了: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
人物分析
外头工人
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有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贿赂工头的权利。
第二类
第三类
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莫温、小荡管等。
探究选材特点
手法
点面结合
“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血肉
骨架
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全天是面,作息时间是点;起床、吃粥、上工、收工四个场景中,集体速写是面,个人勾画是点;多镜头剪辑,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手法。
研读第三段
细节描写,展现包身工起床的情形
“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
住处的“狭小”拥挤;
“汗臭”“粪臭”“湿气”
住宿环境的恶劣
“打呵欠”
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
“叹气”
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寻”“穿错”“胡乱地踏”
住处的拥挤、狭窄,起床时的紧张、忙乱;
“半裸体”“公然”
精神已经麻木,已经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
研读12、13段
吃饭的场面
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一窝蜂地抢”
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
“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
食不果腹的辛酸
“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
乞丐般的生活
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
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
研读作者情感
1.研读35段,概括包身工的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
“两粥一饭”
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
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
沉重的工作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
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
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受压迫的惨重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饲养”它的本义是喂养动物,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而是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并从中谋利。所以作者就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来,这样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②运用联想对比,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类比
3.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②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③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4.“黑夜,静寂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 黎明象征着什么 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②诅咒中外反动派对劳动人民肆行压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将到来,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③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作者哪几方面的感情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能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帮凶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的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外,还用了很多反语来对他们进行抨击和鞭笞。③除上述两种感情以外,还有一种复杂的悲哀之情。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介于通讯和短篇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
它既是“报告” ,也是“文学” 。说它是报告,因为就题材而言,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因为就表达而言,它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
由于它能迅速地反映生活,突出地描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及时地为当前现实生活服务,所以被称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文学常识
当堂检测
B
1.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
C.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的了。
D.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解析:ACD表解释,B表话题转换。
2.下列句子中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干这种职务的人,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或者在“地方上”有一点势力的流氓,所以在这种地方,他们差不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B.打死不干事,在这种情形之下,包身工当然是“人人得而欺之”了。
C.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D.读完这篇文章,包身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待遇,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
解析:“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与语境不符。
当堂检测
3.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捧,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解析:A项中的“芦柴棒”是用特征代替本人的名字,所以是借代。B项是比喻中的明喻。C、D两项是比喻中的暗喻。
A
当堂检测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谁都不能否认,①_________________,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是报告文学的根本力量所在,也是报告文学的首要美学特征。②_________________?围绕这一问题,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剪裁时必须遵循不回避、不夸大、不矫饰的原则,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也就是说,③_________________,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
当堂检测
答案:①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②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③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围绕“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展开论述。①处,结合前文“报告文学的力量来自哪里”和后文“来自它对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人物的真实反映”“‘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等内容,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写“它的力量来自‘真实性’”之类的语句。②处,联系后文以夏衍为代表的文学大师们达成的“共识”可知,此处应填写“报告文学如何达到‘真实’”之类的语句。③处,联系前文“要杜绝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式的‘艺术加工’,更不能信马由缰地发挥‘主观创造性’”和后文“哪怕这‘虚构’仅仅是‘略微’的”可知,此处应填写“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之类的语句。
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