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高频考点:地温VS气温的关系(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课件高频考点:地温VS气温的关系(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2025届一轮高频考点:地温VS气温的关系
真题 命题方向
2024 广东 以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有效辐射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广东 以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
全国新课标 以坡地上覆盖石子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广西 以地表打孔灌沙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安徽 以我国某地面观测站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各辐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统计为背景,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气温时空分布特点。
湖北 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为背景,考查气温对植物开花早晚的影响。
2023 全国乙卷 以珲春和辽源的最高气温时间为背景,考察下垫面、天气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广东卷 以往返式探空气球记录的气温变化为背景,考察大气的削弱作用
2022 浙江卷 以我国某城市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为背景,考察影响散射的因素及散射的影响
2021 浙江卷 以秀珍菇+光伏发电为背景,考察光伏发电板的搭建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全国甲卷 以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措施为背景,考察下垫面反射率对气温的影响
2020 全国Ⅱ卷 以我国甘肃某绿洲与周边沙漠的气温对比为背景,考察气温的影响因素
气温与地温考情
(纬度)
大气受热
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反射
散射
吸收
地气系统
受热过程
地温的影响因素
应用
应用
大气状况
(温室气体的含量)
气温的影响因素
地温VS 气温
地温——是指地表面和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单位为摄氏度(℃)。新闻中说的地温,一般是指地表温度。
气温——是指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一般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温馨提示】由于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自地面。因此,一般情况下,地温高于气温。
【特殊情况1】逆温多出现在冬半年、夜晚,因此,地温小于气温度的现象也多出现在冬半年、夜晚。
(以辐射逆温为例,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冷却快,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离地面越近,受地面辐射冷却越明显,降温越多;离地面越远,则降温越少。由此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地温便会小于气温。)
【特殊情况2】有浓密低云时
当有浓密低云时,低云的透明度低,太阳光很难穿透云层,会在地面形成明显的云影,从而造成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减小,使地温下降。
而且云层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凝结物,云层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较强,导致云层温度下降幅度小于地温,因此可能出现气温大于地温的现象。
【特殊情况3】 形成霜冻时
霜冻,指气温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
出现霜冻时,地面热量散失快,可能会出现地温低于气温的情况。
A
【解析】由材料可知,霜冻线是指地温为0°C的一条曲线,在出现霜冻时,地面散失热量较快,地温低于气温。霜冻线上气温应高于地温,即大于0℃,故该日平均气温0℃等温线应位于霜冻线以北。
(2024·安徽)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核心突破·高考真题
3.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4.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B
D
B
A
A
A
A
A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图1示意北极地区海鸟,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典题训练
A
B
透明地膜
黑色地膜
反光地膜
透明地膜,保温保湿保土保肥。对太阳辐射阻挡作用弱,增温效果最好。
拓展
地膜的作用
黑色地膜不透光,地温回升慢、压草。
反光地膜,使近地面反射光增强,增强果树光效,果实着色更均匀。
6.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新课标)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 30 厘米、60 厘米和 100 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
核心突破·高考真题
(2024·浙江1月)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完成下列题目。
7.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
核心突破·高考真题
D
(2024·广东)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9.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核心突破·高考真题
D
B
(2017·课标全国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丰雪
枯雪
膜内——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昼夜温差小
因此,①②为膜内
枯雪年——降水少——云量少
——削弱作用弱——气温偏高
枯雪年——降水少——积雪少
——调节温度的作用小——昼夜温差大
因此,②为枯雪年
B
典题训练
气温的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纬度)
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
下垫面
海陆分布
水域、植被 裸地等分布
地形
洋流
人类活动
大气环流
气温的影响因素
(高低阴阳迎背/封闭、阻挡)
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
(例:城市热岛、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下垫面
地面性质
沙土
黏土
浅色土
深色土
草地
耕地
新雪

海洋
海洋




100
(%)
50
0
29~35
20
22~32
10~15
26
14
84~95
50
(半均)
7
(赤道)
2
反射率
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反射率低, 地面吸收多,升温幅度大;
反射率高, 地面吸收少, 升温幅度小。
反射率大 (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 , 吸热少
比热容大, 升温慢, 白天气温低(水域>砾石)等
这也是世界各地地面温度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的重要原因。
概念辨析-地温与气温
地温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集中, 地温高
白昼时长 白昼时间越长, 日照时数越长, 得到太阳辐射越多, 地温高
气象状况 多云天气,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大,可以降低地面温度;夜晚大气逆辐射 较强,保温作用较强,可提高地面温度。
反射率 反射率大 (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吸热少
比热容 比热容大,升温慢, 白天气温低(水域>砾石)
地形 地形类型:平坦广阔的地形,得到太阳辐射量较多,地温较高;
坡向:阳坡地表温度高;
积雪 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 土壤的昼夜温差减小
人类覆盖技术 减少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 调节地温
气温:大气的温度,表示大气的冷热程度。
地温:指地面表层和以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统称。(指地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寡)
地温决定气温,气温影响地温(大气逆辐射)
纬度
大气状况
大气密度
水汽
杂质
海拔、海陆位置、天气、人类活动
下垫面状况
越光滑,反射越强,吸收越少;颜色越深,吸收越强
比热容越大,升温越慢
温室气体的含量(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升温,大气辐射及逆辐射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地面保温
气温
太阳高度角
昼长
地温
本地热源
异地热源
季风(距离、地形阻挡),冷暖锋、洋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