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同学们,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金钱?名誉?权力?地位 新课导入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1、了解作者,生字词过关。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同学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3.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目标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是“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论教育》《物的分析》等。作者简介哲理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特点: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写作时,要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理、形于一炉。散文文体知识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文体知识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他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窥见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写作背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遏制(è) 濒临(bīn) 深渊(yuān) 俯瞰(kàn) 星辰(chén)遏制:制止;控制。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濒临:紧接,临近。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字词清单初读课文,文章议论的内容是什么?从标题看:从开头看:内容标题提示了文章探讨的是“活着的意义”第一段回答了标题的设问,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便是文章议论的内容。整体感知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据此梳理文章结构。 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①对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追求;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总结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三大追求。分述一生的三大追求。总结全文,表明对生命的依恋、热爱,升华主旨。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4)第三部分(5)整体感知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第一段与题目有何关系?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深入研读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难”“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浪漫色彩。深入研读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深入研读罗素一生有过几段爱情,他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深入研读第一位:艾丽丝· 皮尔索尔· 史密斯婚姻时间: 1894~1921美国人,结婚时罗素22岁,艾丽丝大5岁,此事遭罗素家人强烈反对,没有出席婚礼。1902年婚姻 出现问题,罗素移情别恋,1921年正式离婚,艾里丝对罗素感情很深,离婚后对罗素的动向仍甚为关注。第二位:多拉· 布莱婚姻时间: 1921 ~1934英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两人曾一同访问苏联和中国,回国后结婚,时年多拉27岁,罗素49岁,婚后生有一男一女,他们创办了学校,双方有一份可以允许对方发生婚外情的协议。两人感情最终还是破裂了。知识链接第三位:皮特· 斯彭斯婚姻时间: 1936~1952她是多拉雇的家庭教师,两人在这段时间产生感情,结婚时皮特26岁,罗素64岁,婚后生有一个男孩,她对罗素完成《西方哲学史》有很大贡献。1949年双方感情破裂,1952年皮特以罗素遗弃她为由与之离婚。第四位:伊迪丝· 芬奇婚姻时间: 1952~1970 (罗素去世)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的罗素很大幸福。知识链接1、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知识链接爱情让罗素欣喜、安宁、心满意足。接着我们来思考: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分别属于哪个领域?一是希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世界)二是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世界)三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科学知识)深入研读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深入研读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他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深入研读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深入研读作者的三个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在排列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不可以。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①追求爱情,能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人本能的追求,属于个人情感领域。②追求知识,既使自己的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③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则由小我升华到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深入研读三种感情的内在逻辑顺序由浅及深境界 感情深入研读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作者更执着、更痛苦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罗素?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的罗素。真正动力深入研读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的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深入研读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彰显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主旨归纳我为什么而活着开门见山,回答题目问题具体阐述指出活着的意义爱情知识同情心博大美好的情怀崇高的思想境界板书设计这两篇文章它们有哪些共同点?文体:都是散文;议论性散文语言:语言都很优美;长短句并用,注重抒情。内容:都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主题都是关于生命的;都教会我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绽放生命的价值追求。对比研读这两篇文章又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关系?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而罗素的《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则是从如何达到永久的生命来诠释他对生命的理解。所以这两篇文章是互为注释,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比研读罗素的名言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 罗素无聊,对于道德家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罪过半数以上都是源于对它的恐惧。 —— 罗素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 罗素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智慧来。—— 罗素课外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