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8.1《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步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文导航】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
二、学法指导
1.掌握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4.领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五岁时随父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岁时出蜀漫游,希望能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天宝元年,应召赴京,供奉翰林,天宝三载被赐金放还。继续漫游,结识杜甫、高适等。安史之乱爆发,受邀参加永王李璘的部队,李璘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后客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是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有《李太白集》。
>>2.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3.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
(1)游仙诗
是道教诗词的一种体式。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的诗。其形式多为五言句,句数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关于游仙诗的类型,前人曾做过种种划分:或从作者思想倾向出发,以富贵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正体;以坎坷者而游仙,为游仙诗之变体;或从表现形式出发,以作者同神仙共游为古体,作者不在内,仅神仙自游为近体。
(2)瀛洲
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3)谢公屐
谢灵运穿的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4)古诗中的“歌”“ ”“吟” 
“歌”,“ ”,“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敕勒歌》,《 头吟》,《短歌 》等。 
“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唱出了沉郁悲壮的“安得 夏千万间, 庇天下寒 俱欢颜”;李贺的《 夫采 歌》,也采 了此种便于 由放歌的歌 体,围绕“采 ” 事,以“恨”字为感情线索,使如 之情如万斛泉源,忽 似 河急浪,奔腾咆哮,不可遏 ;忽 如巨涌暗流,低回深旋,动 魄。 
“ ”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 歌之”的意思,即在歌唱中铺叙记事。通常“ ”是 种可以歌唱的叙事诗。如 居易的《琵琶 》,因送客 闻声,缘声 访 ,见 请弹曲,闻曲 询及 世,由此 出感慨,全诗层次分明,前勾后连,脉络贯通,形象 动,主题豁然。 
“吟”,重在吟咏性情,如孟郊的《游 吟》; 居易的《暮江吟》也是 脍炙 的佳作:“ 道残阳铺 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 初三夜,露似珍珠 似 。”诗 描绘景 ,重在咏叹 陶醉的 情,故 “吟”。除以上列举之外,尚有《李凭箜篌引》,《橡媪叹》,《织妇辞》,《渭城曲》,《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马篇》,《 阶怨》等许多名篇,这些诗篇基本上都是五 诗体,或七 诗体,彼此没有太 的差别。
>>4.原文解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大意】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越地的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时可以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遮住了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山。
【解读】诗人以整齐的对句写出两个虚实相映的形象,以仙山的虚幻难觅反衬天姥山的实际存在,表现出诗人对名山胜境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的外形,还写出了强烈的气势和动态感。
【原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大意】天台山有四万八千丈高,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解读】诗人用夸张、拟人的手法,从侧面描绘出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原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
【大意】我听了越人的话,想要梦游吴越之地,一夜之间飞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啼声凄清。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
【解读】“我欲”一句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梦境。着一“飞”字,形容历程之快,显示诗人游山之心切。谢灵运喜欢游山访胜,诗人对其仰慕不已。此处提及谢公宿处和谢公屐,增添了景观的人文气息。
【原文】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大意】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从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倚靠着石头,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熊在咆哮,龙在长鸣,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解读】梦登天姥山的情景。诗人只用“千岩”“迷花”二句,就精练概括出白天的游程、旦暮景色变化之大。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夜幕降临后的可怕景象。
【原文】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大意】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楼台。
【解读】景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接连四个四言短句,加快节奏,渲染气氛。诗人把幻想推向高峰,用瑰丽的色彩描绘神仙世界。
【原文】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大意】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瑟,鸾鸟拉车回转,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如麻。我忽然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解读】梦游的高潮。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仙山盛会,展现出诗人非凡的想象力。梦醒后,诗人惊醒回到了现实,不禁长叹,接下来就是抒情言志。诗人将这段由梦到醒的经历写得色彩缤纷却层次井然,迷离恍惚而跌宕多姿。
【原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大意】人世间的欢乐也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之水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行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解读】诗人在梦醒后感慨人世间的欢乐如梦境般虚幻,这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流露出消极情绪。诗末展开议论,抒发心中不平,也扣住“留别”二字。诗人拟骑白鹿,访名山以寻求梦中境界,避开污浊世界,蔑视权贵,傲骨自珍。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古今异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书信、信息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使熄灭;灭亡;消亡。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拉出,抽出;挑选;夺取。
答案:(1)确实,实在(2)暗(3)超出
2.词类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倾”的趋向,向东南)
(2)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作动词,侍奉)
(4)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5)熊咆龙吟殷岩泉(形容词作动词,震响)
>>2.图文导航
>>3.主旨点睛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人生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有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他的求仙问道,决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4.重点难点
「重点」
(1)《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答案】不能。此处是以虚衬实。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将天姥与充满神秘意味的仙山瀛洲并举,暗示天姥胜景。同时以“信难求”的瀛洲衬托“或可睹”的天姥,突出了天姥的可亲可赏,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同时这样写比较富有神奇色彩,能够引人入胜。
(2)作者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意图是什么?
【答案】李白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绝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豁达乐观的精神。
「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中的神仙世界是怎样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诗中详细描绘了一个神秘的神仙世界。这里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云里的神仙们以彩虹作衣裳,以轻风为骏马,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这是一幅辉煌壮丽、其乐融融的画面,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2)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点明了主题。人们对此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是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怎么看呢?
【答案】我认为两者均有。但是李白虽消极避世,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其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李白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他的儒家思想,使他想要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但是他的侠客情怀,却使他向往自由,放浪不羁,使他与世俗、与官场格格不入。入世不成,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便不免消极避世,游山访仙,故其游仙诗既有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又暗含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
五、文本特色
大胆的夸张
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运用夸张要注意: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同步练习】
基础过关练
(2024重庆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张旭和颜真卿都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从时间上说,杜甫、颜真卿的艺术成熟期和著名代表作品都在安史之乱后;从风貌上说,他们也不同于前人,另开新路。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 ① ,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 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杜诗、颜字,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略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几乎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
1.下列各句中的“相当”和“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中的“相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国产反隐身雷达可以解决对隐身目标的探测和跟踪等问题,有关技术跟国际水平相当。
B.两个破折号在解释说明的内容的前后搭配使用,其作用相当于括号。
C.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但一定可以完成。
D.她想交出手上的工作,一时又找不到相当的人来接替。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和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河南濮阳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歌几乎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代表诗人(作品),但是诗歌成了“唐朝”的“名片”,意味着唐朝的文学艺术以诗歌最为闪耀,诞生了最多的诗人、最繁盛的作品、最丰富的品类。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为后代确定了诗歌的美学标准。
唐诗的美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没有唐诗,我们的语言将黯然失色,不再有这些成语:青梅竹马、刻骨铭心、天伦之乐、一掷千金、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蚍蜉撼树、妙笔生花、惊天动地……有了唐诗,跟朋友分别时可以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垂头丧气时可以勉励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表达志向时可以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激励他人时可以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的奋进与失意,尽在诗歌之中。以李白为代表的唐朝诗人创造了新颖的诗的语言,在不同的层面上超越了个体生命的限制,留下了让世世代代敬仰的文化财富。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尾,诗人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还用不同的方言朗诵描写长安的唐诗,诗人的理想超越时空,让多少人热泪盈眶。这实际上是触发了中国人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中华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诗的浪潮在中国人的心里激荡着永恒的回响。
4.第二段罗列了大量唐诗中的成语,有何表达效果
                             
                             
                             
5.下列与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只要风在,雨在,生命就在。
B.只要生命在,志气在,希望就在。
C.只要你在,心在,春天就在。
D.只要鲜花在,掌声在,笑脸就在。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2全国新高考Ⅰ,山东、江苏60篇)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        ,        ”诗句中。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的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性格(或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海日东升、天鸡破晓的壮美景象的诗句是“       ,       ”。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巨大的声响震荡着岩石、泉水、深林、峰峦的两句是“       ,       ”。
巩固提升练
一、(2023河南郑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古风(其十九)①
李 白
西上莲花山②,迢迢见明星③。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④。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叛军已经攻占了洛阳城。②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③明星:传说中的华山玉女。④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芙蓉,凌空飞舞,仙袂飘飘。
C.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自己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在天空中遨游。
D.后四句为实写,胡兵占据洛阳,百姓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
2.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这首诗写的仙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6分)
                             
                             
                             
二、(2024山东潍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古风 登高望四海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相似。
B.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C.九十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鹓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D. 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4.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2024苏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塞下曲(其二)
李白
天兵①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②,然后方高枕。
【注】①天兵:此指唐军。②月氏:亦作月支,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马“南饮”代指胡人南侵,点明“天兵下北荒”原因;“下”字突出了唐军的声势。
B.“横戈从百战”叙写战争形势,“横戈”可见作战英勇,“百战”足见战斗频繁。
C.五六句描写将士们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寓情于景,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反战情绪。
D.七八句通过虚写,抒发了诗人对于早日打败敌人,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热切盼望。
6.如何理解“衔恩”一词的含义与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山水秋景,气韵生动,表现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
C.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
D.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8.这首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毛泽东《沁园春·雪》中都提到了“折腰”,各自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胡人吹笛
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昊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以笛声写起,既点明题意,又为下文写个人及其对国家的忧思和感慨做了铺垫。
B.颈联偏于抒情:听闻胡人演奏出塞古曲而忧愁,想到自己无奈离京成逐臣而泪满缨。
C.长安乃帝京,回望长安即怀念天子,借代手法,与王勃“怀帝阎而不见”含义相同。
D.“恋主情”前冠以“空怀”二字,以议论之笔,写尽诗人心中的眷恋、失落及遗憾。
10.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本诗在语言与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这是指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文中的“相当”是副词,表示程度高。A、B两项中的“相当”是动词,表示(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C.副词,表示程度高。D.形容词,适宜、合适。
2.答案 ①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 ②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解析 ①处,前文说李白与杜甫、张旭和颜真卿都称盛唐,再结合横线前面的“如果说”和后文“那么,以杜甫……”可知,此处和后文“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为对照句,故可填“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之类的内容。②处,此处和前文“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为对照句,再结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之类的内容。
3.答案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后的句号放在引号内;②“领略”改为“领”;③“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几乎奠定了标准”改为“几乎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
解析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属于完全引用,且独立成句,句号应放在引号内;②结合前文所引用的诗句的含意可知,“领略”一词表意不当,同时“领略”与“风骚”不搭配,可将“领略”改为“领”;③“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几乎奠定了标准”语序不当,副词“几乎”应放在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之前,改为“几乎为千年后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
4.答案 罗列大量成语,表现了诗歌语言的丰富性和意蕴之美,用以证明诗歌之美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解析 第二段罗列了大量唐诗中的成语,表现了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也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意蕴之美,没有唐诗,我们的语言将多么贫乏,证明了唐诗的美已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5.D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运用反复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重复使用“在”,“长安”代指唐朝。A、B、C三项中都有反复,没有借代。D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都运用了反复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重复使用“在”,“笑脸”代指人。故选D。
6.答案 (1)(示例1)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示例2)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5)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6)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巩固提升练
1.D “后四句为实写”错误。后四句并非实写,“俯视洛阳川”说的是诗人想象自己在天空中俯视人间,由此可知,后四句虽写人间现实,但仍是虚写。
2.答案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是浩大恢宏、奇幻瑰丽的全景图,而《古风》(其十九)中的“仙境”是神女凌空飞舞、仙袂飘飘与高揖卫叔卿的特写镜头。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其十九)中的“仙境”里则是诗人应邀与仙同游。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其十九)中的“仙境”则表现了诗人在出世与正视现实、忧国忧民之间的徘徊。
解析 答题时,首先分析两首诗中描写的“仙境”的阵容、参与者、现场气氛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比较其“景语”中蕴含的“情语”。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其“仙境”是浩大恢宏、奇幻瑰丽的全景图,“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本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中的“仙境”是神女凌空飞舞、仙袂飘飘与高揖卫叔卿的特写镜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笔下的仙境是一个洞天福地,天空广阔,看不到尽头。金银筑成的楼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光耀夺目。“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纷纷下来,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可见“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而本诗虚拟游仙之事,“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诗人想象自己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在天空中遨游。可见,诗人是应邀与仙同游。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再看本诗,从“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可以看出本诗是向现实的回归,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诗人在出世与正视现实、忧国忧民之间的徘徊。
3.
【答案】C
【解析】梧桐被燕雀占据,鹓鸾被迫栖于枳棘丛中,这是上下错位,不是各得其所。诗人以此来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表达了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激之情。
4.【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5.
【答案】C
【解析】“表现出诗人鲜明的反战情绪”判断有误,写艰苦恶劣的环境是衬托将士们不畏艰辛、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6.
【答案】⑴含义:受恩,感恩,诗中指感念皇帝的恩德。⑵作用:“衔恩”是贯穿全诗的情感线。①因为感恩,将士们才愿横戈杀敌、身经百战而在所不辞;②因为感恩,将士们才会在沙漠中握雪为餐、拂沙露宿野外而无怨无悔;③因为感恩,将士们才会立志破敌、使天下人高枕无忧。
7.C
8.王安石诗:表现出对出仕的陶渊明的仰慕,自己也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李白诗:表现了对权贵的不满、抗争和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
毛泽东词:表现了英雄人物被祖国壮丽秀美景色吸引、并为之倾倒,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附:《九日登东山寄昌叔》是皇祐三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所作,诗中描绘了登山远眺所见到的秋天景物,表达了对妹夫朱明之的深切思念。并倾诉了自己因羁系官场而屈身事人的内心痛苦。全诗语言平实,感情深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天,王安石随家人到舒州城外登临东山,坐在高峻之处,他想起了妹夫朱明之,遗憾那位情同手足的知己未能和自己共度佳节,于是写下此诗寄给他。
9.D
10.语言:①《梦》语言色彩丰富,绚丽飘逸,雄奇豪放。①本诗直接陈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平淡自然,质朴无华。
情感:《梦》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情感昂扬乐观。本诗抒发了诗人的怀才失意之恨,情感悲切激越。
附:
(1)原文李白之《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2)注释:观:一本作“听”;秦声:指长安的声调;“十月”二句:吴山,吴地的山,即指下句的敬亭山。《梅花》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名;出塞曲:汉乐府横吹曲名。多写将士的边塞生活。
(3)解读: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时诗人在宣州,诗中将所闻之曲、所见之景巧妙融合,表达对君王的眷恋及被逐后的痛苦。开篇两句李白听到胡人吹笛,听出了里面的秦地之音,自然勾起了他在京师生活的片段,与唐玄宗相伴的时光也历历在目。同时,这一句暗含的惆怅,也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点出了成诗的时间和地点。这是在天宝十二年的十月,李白从梁园来到宣城与当地太守吟诗作赋。敬亭就是敬亭山,也是李白每次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他对敬亭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还写下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这一段,表达了岁月的侵蚀和相隔万里的距离,也并不能阻止李白的怀念。“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是全诗最有深意的诗句,“愁”和“泪”两个字,道出了李白的内心情感。“逐臣”是李白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对那段历史的概括。但是,他并非为自己愁,也不光是为自己流泪。诗中出现了“出塞曲”,这是唐朝将士出征的战歌,这是边关的声音。李白游历四方,也曾在朝为官,他虽然飘然如仙,烂醉如牛,但以他的智商和阅历,绝对发现了繁华盛世下的危机。心中的愁,眼中的泪,却是为大唐,为天下百姓。李白自然也会担心旧主的命运。“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是他自然而然的感情。萧士赟认为这两句是“太白放逐之余,眷恋宗国之意随寓而发,观此诗末二句,概可见矣。”他虽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器重,但每次回望那条通往长安的古道,总是想起皇帝,他对玄宗没有恨,也没有怨,只是深深的眷恋和感激,且夹杂着些许担忧。随着他的见识越来越多,担忧的情绪也越来越浓烈。就在写完此诗的两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如同将倾大夏,一夜之间,从顶峰一下落到了谷底,唐玄宗的都城丢了,心爱的女人死了,就连皇位也不得不让出了。这一切,正应了李白的担忧。《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李白晚年同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听人吹笛时,有感而发的一首七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首诗便是一个范例。尤其是最后7个字,更是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李白的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秦汉时西域的音乐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时,无论是吹奏乐还是曲谱,大部分已经汉化,在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梅花落》《吹塞曲》,而只是用“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来表达乐声的感人效果,结尾处诗人似有无限的心事,却又戛然而止,令人浮想联翩。
11.A
12.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16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