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同步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同步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8.2《登高》同步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文导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忧黎元、悲天下的情操,理解杜甫诗中圣哲的形象。
3.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法指导
1.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意境之美,体会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哀思以及作者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代表作 “三吏”和“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集于《杜工部集》;(“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2.背景资料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
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了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知识链接
文化常识
(1)律诗: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2)登高节:我国农历九月初九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它又名登高节、重九节。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在古代,登高几乎是重阳节的必需习俗。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很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4.原文解读
《登高》
杜甫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大意】秋风劲急,秋日天高,猿啸悲哀凄清。水中的小渚上水清沙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赏析】首联着重刻画诗人眼前的具体景物,形、声、色、态一一展现。风、天、渚、沙、猿、鸟,构成了悲凉的秋景图,“哀”字为全诗定下了“悲秋”的基调。
【原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意】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坠下,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赏析】颔联以仰视和俯视的视角,极写肃穆萧飒、空旷辽阔之景象,更赋予秋景以一种无穷无尽的时空感。
【原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大意】远离故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赏析】颈联是对诗人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诗人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阔高浑的诗句之中。
【原文】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意】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失意,刚刚停下消愁的酒杯。
【赏析】艰难,既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这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苦和恨。
(3)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路程遥远。
(4)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艰苦困难。
答案:
(1)晚年 (2)极其遗憾
(3)指远离故乡 (4)指一生颠沛流离
(2)词类活用
(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2.图文导航
>>3.主旨点睛
杜甫的“悲秋”饱含着自然之秋、季节之秋、人生之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厚重。即使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仍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
>>4.重点难点
「重点」
(1)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答案:深秋叶落猿啼之悲;长年漂泊他乡之悲;衰老多病之悲;孤独无依之悲;忧国伤时之悲;因病断酒,悲愁无以排解之悲。
「难点」
(1)《登高》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1)形象:全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形象。
(2)情怀: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2)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你是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的?
答案:观点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人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沉郁,正是感情的博大;顿挫,正是感情的深沉。
观点二:沉郁,应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应指感情抒发得深沉含蓄。如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观点三: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如《登高》,前两联意境雄浑,后两联感情深沉,正体现了沉郁的特点;全诗情感表达沉着蕴藉,正体现了顿挫的特点。
(3)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啸”描写了叫的状态,更能够体现悲哀之情;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啸”是凄异与悲哀的,一个“啸”字完美诠释了诗人内心积郁的爆发,“啸”体现的不仅仅是悲伤的情感,这份“悲”更有力度!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五、文本特色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其中又都暗含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如《登高》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针对练笔』
请借鉴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景物或者事物,要体现出特色,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这一天我走在街上的花坛旁,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里,居然萌生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它们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竟透着那么一份欣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不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啊?我索性停下脚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这样一朵小花,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中战栗不止。它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分,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的花朵,即便是捧起这样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啊!它的呈现,妩媚了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同步练习】
基础过关练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名词,水中的小洲)
B.潦倒新停浊酒杯(副词,刚刚)
C.惟觉时之枕席(动词,感觉)
D.势拔五岳掩赤城(动词,超出)
2.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3.对下列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 飞回:盘旋飞舞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锦瑟无端五十弦 D.一弦一柱思华年
二、课内阅读
阅读《登高》这首诗,完成5~6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6.《登高》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2全国甲)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写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3)杜甫《登高》中,“       ”呼应题目,更引出“       ”,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
(4)猿鸣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古代诗歌散文中,诗人常借“猿”之声抒发心中的哀怨、凄怆之情,如“       ,       ”。
巩固提升练
一、(2024安徽师大附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前出塞九首(其九)
杜 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①。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②
[注] ①狄与戎:古代少数民族。北方曰狄,西方曰戎。②固穷:安守贫贱穷困,不失气节。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句以一个老兵的口吻述说自己的经历:从军十年,却无寸功,不免感到惭愧。
B.三、四句变换角度,批评一般将士看重名利,争功贪赏,自己羞于与他们为伍。
C.五、六句揭示当前的局势:中原地区战火未息,更何况西北边境还有异族侵扰。
D.全诗以第一人称自陈心曲,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令人感到真实、亲切。
2.本诗最后两句与《登高》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二、(2023湖北荆州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①
杜 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舞②,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想搬家至江陵,得知二弟杜观已携家到江陵时所作。蓝田,今属陕西西安。江陵,今属湖北荆州。②如意舞:晋朝王戎喜执如意起舞。如意,用来搔痒的工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的远行之苦: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从苦寒侵骨的北方而来。
B.颔联写弟弟为了诗人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这使诗人感到非常喜悦。
C.颈联写诗人得知喜讯后的表现: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
D.整首诗洋溢着喜悦的基调,抒写了兄弟间的相濡相呴之情。
4.全诗用了哪些手法表达诗人得知弟弟携家到江陵后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三、(2023北京怀柔区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12分)
上李邕①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朱凤行
杜 甫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③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注] 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③竹实:传说中凤凰的食物。
5.下列对两首诗中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的大言后都冷笑。
B.“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
C.“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
D.“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
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苍凉的氛围。
B.“假令”两句极尽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C.“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
D.“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7.同样是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基础检测
1.
答案:C
解析:觉:音jiào,动词,醒。
2.
答案:C
解析: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需要连读。
3.
答案:D
解析:潦倒应指衰颓,失意。
4.
答案:A
解析:与例句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二、课内阅读
5.
答案:D
解析:说法相反,应是:前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后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
6.答案: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一个“哀”字具有千斤之力,让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7.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4)(示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2)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示例3)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巩固提升练
1.A “却无寸功,不免感到惭愧”错误。一、二句“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意为“转眼十多年的当兵生涯,大大小小的功勋谁没有呢”。由此可见,这两句没有体现对“无寸功”的惭愧之情。
2.答案 ①本诗结尾两句运用典故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征夫虽遭受不公、处境穷困,但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安危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热烈赞颂。
②《登高》的尾联通过描写诗人悲苦的身世经历,直抒胸臆,表达了一生艰难、功业无成而身已衰老的抑郁苦闷,寄寓了忧国伤时之情。
解析 本诗结尾两句“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意为大丈夫为国志在四方,怎么可以因为不接受贫贱穷困而丧失气节呢 这两句运用反问的手法,化用《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固穷”,写征夫作为一个大丈夫,志在四方,绝不会因“穷”而失去气节,由此可以看出征夫是一个胸怀坦荡、忠贞爱国、志存高远的忠志之人。通过写征夫的远大抱负,表达了诗人对其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系国家安危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赞颂。
《登高》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为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不已,偏又刚刚停止了浇愁的酒杯。连用“艰”“难”“苦”“恨”四个字,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已衰老。通过直接抒情,将诗人穷困潦倒、孤苦无依的悲凉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3.A “首联写诗人的远行之苦”错误,应是写杜观一家的远行之苦。
4.答案 ①想象:首联想象杜观一家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而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牵挂之情。②比喻:颔联用春天到来比喻诗人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得知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后的喜悦心情。③用典:颈联以王戎喜执如意起舞的典故表达喜悦之情。④拟人:尾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梅花的欢笑表达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⑤动作描写:以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绕着檐楹踱步等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得知消息后高兴的心情。
解析 ①想象:首联“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想象杜观一家搬家时翻越冰天雪地的高山,行程艰苦,侧面写出诗人的牵挂。
②比喻:颔联“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用春天到来比喻诗人的心情,写弟弟为了诗人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这使诗人感到喜悦。
③用典:颈联“欢剧提携如意舞”写诗人闻知喜讯后的表现:手执如意起舞。以王戎喜执如意起舞的典故表达喜悦之情。
④拟人:尾联“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写诗人绕着檐楹来回走动时,希望梅花和他一起欢笑,而那些疏枝上的梅花,也真有很多忍不住笑了起来。运用拟人手法,移情入境,借梅花的欢笑表达诗人因弟弟携家迁至江陵,兄弟即将团圆的喜悦和兴奋。
⑤动作描写:“欢剧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巡檐索共梅花笑”写诗人得知喜讯后的动作:手执如意起舞、行坐吟唱诗歌、绕着檐楹踱步。以动作描写表达诗人得知消息后高兴的心情。
5.B A.“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错,“殊调”意为“不同于流俗的言论”。“世人”两句的意思:世人见我好发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后皆冷笑不已。C.“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错,“嗷嗷”在这里是描摹朱凤的叫声,并非朱凤因冻饿而发出的哀号声。D.“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错,“下愍”两句的意思: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连最小的黄雀也不能逃脱。没有体现“尤其同情”。
6.A “虚实结合”错误,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并非现实中的动物,因而不是“实”。
7.答案 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白写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歇,“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以大鹏自比,写其无论有风无风,都能实现不俗的理想和价值,表现了诗人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体现了诗人年轻自信、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
凤鸟是祥瑞之鸟。杜甫写凤鸟“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借写凤鸟对众鸟的怜悯,表达自己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及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
解析 李诗中,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可知,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的浩荡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写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上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产生非凡的影响。这正是对“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的最好回击,体现了诗人年轻自信、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杜诗中,“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等诗句表明凤鸟仁爱善良,这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那哀怜百鸟的“朱凤”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身在罗网中的“百鸟”就是底层百姓,“鸱枭”则是欺压百姓的人。诗人借描写凤鸟对众鸟的怜悯来表达自己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以及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
16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