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同步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并序》同步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8.3《琵琶行并序》同步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文导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学习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美;潜心涵泳,体味情感变化;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探究失落情感的缘由。
(4)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诗歌“言志”传统。
二、学法指导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拓展
>>1.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今陕西渭南县附近)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资料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读书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疏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3.知识链接
(1)关于“歌行”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于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所创作,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2)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左转等。
司马:古代官职名称。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到唐朝时,为军事主官的僚属,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3)江州司马青衫湿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旧唐书·高宗纪》中有对官员品服颜色的详细规定:“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这一规定极其详细,使九品之官服色各异。当时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有所规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当时社会上穿紫袍者煊赫,着青衫者寒酸。由“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便知白居易当时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唐诗中还有许多此类以服色代指人物者,如“雪中退朝者,朱紫尽诸侯”(《白氏长庆集·秦中吟十首歌舞》)。
(4)初为《霓裳》后《六幺》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可是怎么也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在宫廷中专门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排练。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5)五陵年少争缠头
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
>>4.原文解读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商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京官外调)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于是创作)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通“划”,用拨子划)
2.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
(3)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4)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动词,鼓出来;形容词,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5)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色彩。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名词,排行第一的人。
(8)去来江口守空船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去了又来。
(9)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向着前方。
答案:(1)第二年(2)因此创作(3)称心如意(4)突然冲出(5)整理(6)脸色,面容(7)年纪大了(8)走了以后(9)以前
3.词类活用
(1)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2)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2.图文导航
>>3.主旨点睛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4.重点难点
「重点」
(1)“寻声”以下六句中几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2)第二段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空缺处。
答案:①大弦嘈嘈如急雨②轻柔尖细(委婉缠绵)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④悠扬婉转⑤幽咽泉流冰下难⑥激越雄壮、高亢激昂⑦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3)《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
答案:第一条线索是“乐”。“举酒欲饮无管弦”,这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琵琶女自诉身世,述及学成琵琶,曲服善才,是概述其音乐才能。诗人倾诉悲怀,述及“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是从反面强调,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张本。“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是前面主要乐段的继续,又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第二条线索是“情”。“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红阑干”,分别是相关段落“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作结。在这感情线索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其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极大地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凸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第四条线索是“景”。本诗是以江月之景作为主要线索的。先写“别时茫茫江浸月”,诗人把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这种寂静又有效地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经化为江月寂寥的无声的画面,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魅力。继而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有“绕船月明江水寒”句,再次照应江月,一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最后,诗人在寂寞心境时写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以“江月”为景,同样以孤寒为其基调。这些景语,前后照应,一线贯穿,犹如电影中蒙太奇的组接,丰富了长诗的画面和情调,成功地协调了“乐”“情”“事”三条线索的发展与交叉,增进了作品的感伤情调。
「难点」
(1)诗人根据音乐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②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乐声渐起,“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便将弹奏时的神态与自如的动作、灵活多变的指法,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读者面前。③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无声胜有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④收尾阶段: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2)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白”两句结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精彩的琵琶演奏,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那么地忧愤、哀怨、凄楚、苍凉,对整个音乐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形象的?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的典型形象。
(2)手法:诗人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3)评价: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但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4)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持?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音乐认同。请注意课文末段“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琵琶女因得遇知音而施展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因而得以享受高水平表演,这才如痴如醉。
②身世认同。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奏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致使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③文化认同。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五、文本特色
比喻修辞形象具体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1)用具体的比喻以声写声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显示乐声的粗重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中一个“落玉盘”显示乐声的清脆圆润。“幽咽泉流冰下难”中一个“冰下难”显示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水浆迸”“刀枪鸣”显示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如裂帛”以形象比喻突出乐声的凄厉。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表现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也由此把难以欣赏的音乐变得亲切怡人,从而扩大了欣赏此诗的读者群体。
(2)用具体的比喻以形写声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视觉形象,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比喻是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①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通过长度来表现,具体可感。
②使具体的形象优美化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怒放,到处一片白色来比喻“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不但把“雪景”描写得如此奇妙、美好,而且通过比喻营造的审美境界,表现出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仍旧积极乐观的态度。
③使诗文的哲理深沉化
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借助了比喻手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比喻来形象地阐明人在观察事物时,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迥异结论的哲理思想。
【同步练习】
基础过关练
(2023江苏宿迁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七言古诗在唐代一开始就是走歌行的路子,文辞精丽,音调和谐,对仗工整,抒情婉转,显示出乐府民歌的底色与诗体律化倾向的融合。“初唐四杰”引进六朝辞赋的表现手法,于排比铺张之中,见宛曲流动之致。刘希夷、张若虚淘洗铅华,抒述细腻,用清空流动的笔触来表达深沉开阔的意境。在此基础上,高适、李颀、王维、崔颢诸家增强骨力,恢宏气势,配合以整饬的章法和鲜明的节奏,形成了典型的盛唐歌行。这种歌行体是一种受律化影响的古诗,往往四句构成一小节,每节一韵,通篇平仄韵互转,各节内部两联又常以散句领起,骈偶作结,句间字音安排多符合律体的声律原则,延及元、白,在饬炼的声韵结构中稍加变动,参以错落的章法韵调,化凝重为流走,便于委婉叙说故事,曲折表现人情。
与此同时,盛唐诗坛上的李白、岑参等人,着重学习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化整为散,破偶为奇,以恣纵的笔意写激荡的感情。其中尤以李白最具有创造力,其《蜀道难》《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诸章,在七言的基调上大量采用杂言,借助长短句式的交错综合与转韵、平仄、双声、叠韵、叠字等音响的作用,来传达情感的起伏跌宕和意境的转接变幻。
另外,唐人古诗中尚有乐府一体,也以七言居多。乐府本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以合乐歌唱、白描叙事为特色。魏晋以后的文人乐府,已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至唐代,旧乐失传,乐府诗的写作或借旧题以写新意,或立新题以纪新事,完全不受乐府古题的限制。大体上,杜甫以前的阶段,旧题新词为多,杜甫始着力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恢复和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元、白、张、王更予以发扬光大,他们的乐府诗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类于今天的报告文学或政治杂感。
1.唐代七言古诗的两大源头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请以下面的《短歌行》(节选)为例,具体说明“魏晋以后的文人乐府,已逐渐由叙事转向抒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3.文中说,白居易等人的乐府诗“取材于病态社会的各个方面”,你认为《琵琶行并序》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病态表现
                             
                             
                             
(2023四川广安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在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用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B站的③(珠联璧合)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了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的中国味,不时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4.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换为“熙来攘往”也可以。
B.②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义过重。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了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气氛等)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若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
5.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              
                             
                             
6.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的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 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3全国乙)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2)(2022全国乙)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琵琶行并序》中多次写到月亮而其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一句是“         ”;而“         ”一句则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 
(4)《琵琶行并序》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重浊与清脆的两句是“       ,       ”。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梦回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       ”。
(6)《琵琶行并序》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我”的情感被激发,发出了“       ,       ”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才有了同声相应的诗文。
(7)音乐能给人以听觉上的美的感受,但要用语言来呈现并不容易,于是人们常用比喻的手法来描摹音乐,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       ”两句,分别用鸟鸣声和流水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婉转流利、缓慢低沉。
(8)《琵琶行并序》中,体现琵琶女出场时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相呼应,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9)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        ”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
(10)“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来抒发情感,如“       ,        ”。
巩固提升练
一、(2023河南濮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②。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泛指名贵的琴。②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听蜀僧弹琴,首联说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简短的十个字,把弹琴者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现了弹琴者与听琴者的友情。“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写出了蜀僧弹琴姿态的潇洒。
C.颈联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了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含蓄自然。
D.尾联写音乐结束后,诗人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2.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但许多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描绘过音乐,像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在这首诗中李白又是如何描绘琴声之美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二、(2023河北石家庄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
B.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上联的“睡美”相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了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
4.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2024吉林长春校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江楼夕望招客[注]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为登楼远眺即兴之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傍晚时分,诗人登楼远眺,海天一色,暮色苍茫,山接水,水连天,气象阔大,意境高远。
B.诗歌前四句的画面组织独具匠心。以“东望”领起后三句,由近及远,整个画面显得有跳跃性。
C.颈联把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变得合情合理,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照应题中“招客”二字。
D.整首诗前六句写景,结尾则由景及情,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情趣,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
6.苏轼曾评价,“白公晚年诗极高妙”,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的高妙之处。(6分)
                             
                             
                             
四、(2023河南新乡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节选)
李 颀
蔡女[注]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注] 蔡女:指蔡文姬。传说曾被匈奴掳走,曹操统一北方后,用重金将其赎回。被匈奴掳走期间,她有感于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起势突兀,不言“董大”而说“蔡女”,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
B.三、四句描写蔡文姬弹奏时胡人、汉使悲切难抑、断肠欲绝的场面,烘托出琴曲的感人魅力。
C.第七句中的“商”“角”“羽”属于古代五音,五声音阶由低至高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D.诗歌描写大开大阖,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将两者巧妙联系起来,自然浑成。
8.为了突出董大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6分)
                             
                             
                             
链接高考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2023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二、(2023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2022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唐代七言古诗的两大源头:一是歌行体、六朝辞赋,二是楚辞和鲍照歌行。
解析 由“七言古诗在唐代一开始就是走歌行的路子”“‘初唐四杰’引进六朝辞赋的表现手法”可概括出:唐代七言古诗的源头之一是歌行体、六朝辞赋。由“与此同时,盛唐诗坛上的李白、岑参等人,却着重学习楚辞以至鲍照歌行的参差的句式和跳脱的气势”可概括出:唐代七言古诗的源头之二是楚辞和鲍照歌行。
所以,唐代七言古诗的两大源头,一是歌行体、六朝辞赋,二是楚辞和鲍照歌行。
2.答案 诗人只是用“鼓瑟吹笙”“契阔谈讌”对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而通过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运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对贤才难以招致的忧虑和对贤才来投的感激之情。这印证了魏晋文人乐府由叙事转向抒情的事实判断。
解析 《短歌行》(节选)中的“鼓瑟吹笙”写弹瑟吹笙欢迎四方贤才;“契阔谈讌”写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诗人只是用“鼓瑟吹笙”“契阔谈讌”概括性地描写了宾主欢宴的情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以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对贤才难以招致的忧虑和对贤才来投的感激之情。这印证了魏晋文人乐府由叙事转向抒情的事实判断。
3.答案 官僚腐败,人才被埋没;民生凋敝,底层妇女命运悲苦。
解析 由“杜甫始着力……恢复和发展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有类于今天的报告文学或政治杂感”可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琵琶女舟中夜弹而写,缘自身迁谪之意而作。
一个曾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技艺高超,年长色衰,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一个才华横溢,出官二年始觉有迁谪意。作者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凄凉身世,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集中反映了当时官僚腐败,人才被埋没;民生凋敝,底层妇女命运悲苦的社会现象。
4.A “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对象是人,此处指对《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对象是“对《中国奇谭》的解读”,因此不能替换。B.“饱经忧患”,指一个人经历过许多忧患。此处用“饱经忧患”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确实语义过重,判断正确。C.“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此处用来形容上美影和B站的合作关系,符合上下文语意,判断正确。D.“淳厚”,淳朴。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判断正确。
5.答案 秉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解析 散句变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即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即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等。第三步:顺调语句,即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
首先分析句子,句子的主语是“上美影”,因此需要将后面的句子改为动宾结构,先将“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变为动宾结构的句子:秉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
然后以其为基准句,将“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改为“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再以“上美影”为主语,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改为“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表达准确流畅。
6.答案 《中国奇谭》、爆火(出圈)、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解析 首先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中国奇谭》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对象是《中国奇谭》,主要内容是《中国奇谭》爆火,由此可概括出“《中国奇谭》”“爆火”。
第二段具体介绍,指出《中国奇谭》是由上美影制作的,点明制作主体,由此可概括出“上美影”。该段还强调了中国动画的成就,由此可概括出“国产动画”或“中国动画”;由“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了圈”可概括出“出圈”,该词与第一段中的“爆火”意思一致,二选一即可。
第三段侧重介绍《中国奇谭》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由此可概括出“中国味”,该词与第一段中的“国产动画”“中国动画”意思一致,任选其一即可。
7.答案 (1)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2)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3)唯见江心秋月白 秋月春风等闲度
(4)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5)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7)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8)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9)潦倒新停浊酒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
(10)(示例)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巩固提升练
1.D “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说诗人沉浸在乐声中,不知不觉暮色已经降临,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并非心情惆怅、沉重。
2.答案 ①比喻。“如听万壑松”,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状写琴声之铿锵有力;“客心洗流水”,把乐声比喻成“流水”,状写琴声的清越。②侧面烘托。听琴时“客心洗流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感受来表现琴声之美。“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因听琴入迷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时间之快来表现琴声之美。③用典。“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相照应。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此时诗人依然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从而表现了琴声之美。
解析 此诗写听蜀地一位琴技高超的和尚弹琴,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极力描摹琴声的优美动人。第一种,比喻的手法。颔联中“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之音来比喻琴声,状写琴声的铿锵有力,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中“客心洗流水”,就字面上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后,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把乐声比喻成潺潺流水,以此来状写琴声的清越、动听。第二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为了表现琴声的优美,从听众欣赏的角度来侧面烘托,如“客心洗流水”,意思是说这如流水般清澈的琴声能洗涤人的尘心俗念,使人心旷神怡,以诗人听琴后的具体感受来表现琴声之优美。再如尾联写到“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因听琴太过投入而忘记了时间,不知天暗云重,以诗人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来表现琴声对人的吸引力之大和其旋律的美妙。第三种,用典的手法。“余响入霜钟”,“霜钟”二字点名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相照应。琴声停止以后,余音袅袅,久久不绝,和秋季傍晚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余韵更加悠长,更加动人心神。以致在琴声终止以后,诗人依然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借此来表现琴声的优美动人。
3.D “表达了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吹打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
4.答案 ①本诗中塑造的“老翁”形象安适闲淡。首联中的“安闲”二字直接点出“老翁”的形象特点;老翁在秋雨之夜仍然“睡美”、睡醒之后看满阶红霜叶等,写出了老翁的闲适。②《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是失意苦闷、抑郁不得志的“江州司马”形象。诗中描写了被贬之地的环境,侧面烘托了诗人被贬之后内心的苦闷;听完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后,“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出了“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的形象。
解析 本诗中塑造的是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的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说明他心无所虑,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
《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江州司马”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写浔阳地势荒僻,环境恶劣,诗人举目伤怀,一点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自己的失意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失意苦闷是由于政治上遭受打击,但他听完琵琶女演奏后只是含糊地说了自己也是“天涯沦落人”,“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全被压到心底去了。“江州司马青衫湿”体现了他抑郁不得志的形象。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5.B “由近及远”错误。一、二两句中的“海天”“山势川形”是远景,三、四两句中的“灯火万家”“水中央”是近景,所以应该是由远及近。
6.答案 ①比喻的修辞。颈联用“晴天雨”来比喻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比喻月光,又把月照平沙的颜色和霜雪的颜色结合起来,使景色透露出一股清凉气息。②联想、想象。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皎洁晶莹,宛如霜雪。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引出“清凉”,月白风清,舒适凉爽,使人如临其境,暑气顿消,意境高妙。
解析 首先,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照平沙的颜色就跟霜雪一样。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比喻新奇,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平沙的颜色和霜雪的颜色结合起来,使景色透露出一股清凉气息。
其次,颈联运用了联想、想象。“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写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其白如霜。“晴天雨”者,晴天不会有雨,风吹古木,声响萧瑟似雨;“夏夜霜”者,“夏夜”不会有“霜”,月照乎沙,颜色粲白似霜。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引出“清凉”,月白风清,舒适凉爽,使人如临其境,暑气顿消,意境高妙。
7.A “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错误。这里诗人是从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写起,引入音乐。“起源”之说无中生有。
8.答案 ①夸张:琴声惊得“秋叶”“摵摵”而下,连深山妖精都来偷听,极言琴声顿挫富有激情。
②正侧面结合:“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正面表现出董大指法娴熟;借群鸟散而复聚,天空阴而复晴,侧面表现胡笳曲调的丰富变化。
③比喻:琴声忽纵忽收时,就像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中情感的起伏如浮云蔽天与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如失群的雏雁在孤夜哀鸣,嘶酸的音调如胡儿恋母之声的继续),烘托出琴音的凄恻动听。
④想象:如想象深山妖精偷听琴音,以衬琴音之妙。
解析 ①“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写董大出手不凡,其琴声竟使“秋叶”惊落,引得“妖精”“窃听”,用奇特的夸张,极言琴声顿挫且富有激情,突出了董大琴艺的超群出众。
②“先拂商弦后角羽”“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这是从正面描写董大轻拂琴弦,由商弦到角弦,再到羽弦,始迟缓低沉,后慷慨激昂,正面表现出其指法娴熟;“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烘托琴音的变化莫测,凄婉动听,表现了胡笳曲调的丰富变化。
③“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这里连用比喻,以鸟的聚散、云的离合比喻琴音的急缓相间,用失群雏雁的悲鸣、胡儿别母的恸哭来描绘琴音的悲切,烘托出琴音的凄恻动听。
④为了充分表现乐声的动听和琴技的高超,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形容琴声的种种变化,将难以言传的抽象的乐声,传神地描摹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美妙的形象,来衬托琴音之妙。如琴弦一拨动,秋叶就瑟瑟落下,深山妖精也前来窃听,散去的群鸟重新聚拢,阴沉的天空转晴,等等。
链接高考
1.A “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本词写了“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等场景,但它们都不是送别的场景,而且都是对未来的想象。
2.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结尾两句的“绝妙”之处,实质上考查的是赏析写景句,考生可从画面内容、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回答。
3.D “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同饮共醉,表达的是闲适自在的心情。
4.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实质上考查的是诗歌具体的抒情方式。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如上片首两句意思是看破了虚幻的世界,放弃了过往的无谓名利,直接表达了不被尘世、浮名所牵绊的闲适;上片末句“身闲心太平”直言词人的闲适之情;等等。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5.A 由“相知何用早 ”一句可知,唐少府和诗人相知并不早,故A项中“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
6.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厚情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日边”则以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每点3分,其中答出诗句1分,分析诗句2分)
解析 对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要着重关注颈联和尾联,由此两联可知该诗直抒胸臆,以朋友虽远离但感情不会疏远来宽慰朋友,强调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对于本诗,要关注尾联,此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以激励朋友前往长安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知识拓展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抒情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借历史典故)。
(2)描写
①描写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等。
②描写角度: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上下、俯仰)。
2.修辞手法
(1)常见的12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通感。
(2)特殊的4种修辞手法:用典、列锦、互文、顶真。
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比兴、渲染、烘托、点染、象征、抑扬结合、联想和想象、铺陈、以小见大。
4.结构技巧
(1)情景关系方面: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句间关系方面:起承转合、铺垫、伏笔、过渡、照应、重章叠句等。
(3)主旨表现方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结合、对比等。(注:与表现手法有重合)
16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