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课件(38 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课件(38 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思考:1.这三名武术教练为什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这一判决结果说明了什么?
2023年6月18日,山东青岛市一8岁男童翟某某因训练动作不规范,被青岛崇德聚英武术俱乐部三名负责人殴打和捆绑。后翟某某被发现意识不清昏厥,送往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死亡。时隔近一年,2024年6月13日上午,该案在青岛法院普东刑事审判法庭公开开庭宣判。据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被告人张某斌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李某丁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张某豪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青岛8岁男童在武术俱乐部被殴打致死案
他们违法犯罪了
法不可违
01 违法无小事
1、为什么法不可违?(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可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刑事诉讼法》规定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不应当再追究刑责。
从上述法律规定中,你能看出法律有何作用?
邓伦,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2022年3月,邓伦偷逃税被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处罚并追缴1.06亿元。
吴亦凡,华语流行乐男歌手、影视演员及音乐制作人。2021年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
房祖名,中国歌手、演员。父亲是香港武打巨星成龙。2014年,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他们的结局告诉我们法律还有何作用?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手表。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报警,民警将其带走,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陈某为牟取私利,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镜头3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镜头1
镜头2
探究与分享
教材P47
思考:上述判决结果说明什么?
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制裁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③强制作用
合法的
×非法的
1.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底线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行政违法行为
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对社会危害相对轻微的一般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警告、记过、记大过
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处分
行政制裁
警告、罚款
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
行政处罚
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法。
拒不执行防疫规定
故意损坏文物或名胜
民事违法行为
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危害相对轻微的一般违法行为。
欠债不还
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未经同意发表他人作品
未经同意使用他人图片进行宣传
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其他惩罚性赔偿……
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危害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应当受刑罚处罚
故意杀人
抢劫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制毒、贩毒
法不可违
2.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③分类: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情节
一般违法行为(轻微)
严重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①原因:
②含义:
笔记区
小试牛刀判断对错
2.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是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4.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1.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
×
①看违反的法律法规(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刑法)
②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看危害个人还是违反秩序,看轻微还是严重)
③看违法者的处罚结果
(1)民事违法行为: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行政违法行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3)刑事违法行为: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如何判断违法行为?
请判断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镜头一: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镜头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处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刑事违法行为
小王在网络上散播谣言被公安机关予以行政拘留。
小李持刀抢劫他人财物。
赵某因醉驾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拘役并处罚金。
孙某故意将他人打伤至残疾,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李某在回家途中用弹弓将沿街路灯打破了四五盏,被公安机关处以200元罚款。
某公司因擅用周某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600元。
小明的爸爸因酒后驾驶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
小试牛刀:判断以下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欠钱不还。
谎报险情。
不履行合同义务
闯红灯。
酒驾。
醉驾。
绑架、抢劫他人财物。
吸毒。
贩毒。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02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结合所学,思考:上述两幅图片中的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
合同违约,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肖像权
镜头二:艺龙旅行网使用“葛优躺”图片宣传本公司的旅游项目以及酒店预订,葛优认为侵犯了其肖像权,于是向法院起诉,索赔40万。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镜头三:11名作家以小说版《锦绣未央》涉嫌大量抄袭为由,联合起诉作者周静,索赔210万元,北京朝阳区法院已正式立案。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锦绣未央》被指
“抄袭了二百多本书”
侵犯著作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借钱不还、合同违约、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不抚养子女、干涉婚姻自由......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P51“相关链接”民事权利包括哪些?
行政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的的主要表现?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违法行为。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小勤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做了违法的事情。
②要增强法律意识,遵章守法,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材料,思考回答。
①不做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探究与分享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怎样做才能避免?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一般违法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违法

小事
法不可违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律的作用
违法
行为
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或方向
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含义
分类
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遵章守法
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维护自己权益,尊重他人权益。
树立法律意识
守住行为底线
要点梳理
请同学们对本课时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1.(2024八下·中山期中)小明所在班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下列四个案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判断正确的是( )
A.小华情绪失控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承担民事责任
B.李老板因生意亏本拒不履行合同——承担行政责任
C.小杨给110打电话谎报险情——承担刑事责任
D.司机小李捡到乘客钱包拒不返还——承担民事责任
D
2.(2024·寻甸模拟)美团外卖骑手小杨为了赶时间送外卖,闯红灯被交警罚款100元;擦伤小杨的私家车赔偿800元;私家车主小王把小杨打成重伤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10000元。上述三种违法行为分别是( )
A.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D
3.(2024八上·来宾期末)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对应正确的是( )
A.某小区附近的铁路封闭网被周某强行破坏——行政违法行为
B.张某因诋毁好友,被法院判处向好友道歉并消除影响——行政违法行为
C.某公司擅用他人肖像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十万元——刑事违法行为
D.田某开车未系安全带被罚款50元,机动车驾驶证扣2分——民事违法行为
A
4.(2024八上·东莞期末)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旅客因座位问题与航班机组发生纠纷,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处罚——民事违法行为
B.某公司因为违背商业合同被判处赔偿50000元——行政违法行为
C.常某向境外人员泄露军事机密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刑事违法行为
D.小强的爸爸因违规停车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刑事违法行为
C
5.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B
6.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
A.不违法 B.不违纪
C.不说谎 D.不犯罪
A
7.2022年央视3·15晚会后,湖南插旗菜业的“老坛酸菜”让消费者谈虎色变,卫生程度堪称恶劣,防腐剂更是严重超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标的食品,如有违背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这表明( )
①食品安全法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②插旗菜业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插旗菜业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受法律制裁
④对插旗菜业的罚款属于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8.小刚和几位同学讨论起了青少年要做遵章守法的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 )
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任何违法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