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共31张PPT)-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共31张PPT)-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一)知考点 明课标
考点考频 考什么 链接课标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3年1考)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3年5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高考试题常通过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情境材料考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情分析:
(二)建体系 构网络
主干构建 · 知识导引
一定历史阶段
统治阶级
新篇章 
物质生活
社会秩序
制定
认可
普遍约束力
宪法 
公正司法 
主干构建 · 知识导引
重要依托
法治体系
法治监督
中国共产党
人民主体
人人平等
以德治国
实际出发
           
(三)抓基础 重考点
1.法律的重要地位
①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③发展: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核心考点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
内涵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历程 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最终归于失败
地位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 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3.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的产生、本质和决定因素
①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②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决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的类型和特征
①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②特征:a.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法的职能
4.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法制与法治
法制 法治
区别 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法律和制度的简称,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强调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
任何国家都有法制 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为什么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核心考点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 内涵 三大基石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五大支柱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施工方案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效果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怎么做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要求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要求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提醒: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原因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要求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五项原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归纳提升
【思维拓展】 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项目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 别 实施 方式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用  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特别提醒】
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科学立法的主体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3)严格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
(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
(5)守法的主体是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
(四)微强化 学致用
1.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宗法结合。
纠正: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纠正: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法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3.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纠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微点澄清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纠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5.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纠正:坚持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样的。
纠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以致用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贯彻落实宪法规定,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要明确规定党领导相关工作的法律地位,提出修改立法法,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于2022年年初启动立法法修改工作,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认真研究,提出了立法法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后,2023年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
[答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修改立法法,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启动立法法修改工作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3)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良法之治。修改立法法的过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制定出良法,以良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