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必修2—4 (分领域阐述: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一:(总览、基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视野、公共参与)《法律与生活》(法治意识)《逻辑与思维》(科学精神)选择性必修1—3(拓展延伸 )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课程结构2025年政治部编教材一轮复习全科专题专题1:中特综合(上、下)专题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专题3: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专题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专题5:人民当家作主专题6:全面依法治国专题7: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专题8: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专题9: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专题11: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专题10:国家与国际组织专题12:民事权利义务与社会争议解决专题13:家庭婚姻与就业创业专题14:科学思维观念与逻辑思维规则专题15:辩证思维方法与创新思维能力必一:中特必二:经社必三:政法必四:哲文选一:当代选二:法生选三:逻思2025年政治部编教材一轮复习《政治与法治》的学科大概念和学科大逻辑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一课 历史人民选择(为什么)第二课 党的先进性(为什么)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怎么办)第四课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①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 2024年湖北卷8;浙江卷1月12;甘肃卷18(1);广东卷17(主观题);全国新课标卷38(主观题);全国甲卷17(主观题);浙江卷6月25(1)(主观题)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③全面依法治国的五项原则 知识模块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突破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2025年 政治 部编教材 一轮复习专题6: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依法治国的原因:①治国,②经济新中国法律的性质: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成就:①法律体系,②行政司法,③人权保障,④总体格局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历程:①古代远远流长;②近代衰微;③新中国法治成就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决定因素以及法律类型:生产方式决定,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职能:3个社会规范,2个职能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五项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作用: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①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具体内涵:三大基石、五大体系、实施方案、效果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法律的内涵法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的作用 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中华法系内涵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地位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评价 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近代尝试 西方国家法治模式移植失败突破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3.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决定因素 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法的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的职能 ①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②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我国当代法的本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突破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行政司法法律体系总体格局人权保障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可依:制定完善相应法律良法善治:立法质量、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完备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政府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权力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主权高于人权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突破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 (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2. 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最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本遵循行动指南)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效果图实施方案五大支柱三大基石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规范约束公权力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重点和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有法可依立法工作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政治和组织保障法治队伍物质经费制度保障中央: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重要依据有力保障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评价: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内涵: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意义及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原则 主要内容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要求: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原则 主要内容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要求: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所属范畴不同 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补充,良性互补,相辅相成。 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和公民监察委员会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中国共产党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行政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突破点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我们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依法治国。】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一目标,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湖北卷)8.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突破1.91亿。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性立法。该条例的颁布实施( )①为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提供裁判依据②体现政府在网络领域用法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③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④规定了网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详解】①:本题强调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是为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案件提供裁判依据,①排除。②:未成年网民突破1.91亿,基于此,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体现政府在网络领域用法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②正确。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我国出台的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性立法。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③正确。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不是规定了网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④排除。故本题选C。(浙江卷1月)12.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 )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详解】②③:某城区法院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将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及案例融合于话剧中,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没有涉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①不符合题意。④:这一做法强调了文化对法治的作用,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但没有体现法律对道德的作用,也没有体现道德对法律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广东卷)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备案审查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202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对备案审查工作作出系统全面的规定,并要求各地在2024年内完成省级备案审查制度规范的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和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完善了电子备案、在线审查等功能,并推动建设了31个省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督促制定机关及时纠正违反宪法法律规定、原则、精神的规范性文件,累计超过2.5万件;共收到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2.2万余件。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成为开展相关审查工作的主要启动因素。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推进备案审查工作的。【答案】①坚持党的领导和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通过行使监督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和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保障宪法的权威,推进依宪治国。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和加强立法监督制度,增强备案审查工作的规范性,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③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备案审查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④坚持全程人民民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充分吸纳民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