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以下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针对示意图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专卖
2.刘邦吸取秦亡教训,行郡县之际仍坚持分封,其任上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只有15个,而到了汉武帝时,中央控制的郡、国则高达108个。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影响根深蒂固 B.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中央的权力有所加强 D.王国势力日益扩大
3.“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秦朝丞相 B.西汉刺史 C.唐朝节度使 D.宋朝知州
4.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5.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 )
A.“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6.据下表可知郡县制和刺史制度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
7.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8.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汉代耧车 B.唐代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9.货币因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如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请分析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秦半两 汉五铢钱
A.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战国时百家争鸣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尊崇儒术 D.明太祖八股取士
11.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12.下列图片有助于学习( )
汉代讲经图 西汉长安大学复原图
A.儒学在汉武帝时的地位 B.百家争鸣对汉朝的作用
C.汉武帝从小只接受儒学 D.“推恩令”施行的背景
13.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夏商周的更替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东汉的兴衰
14.西汉中后期的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内容主要为《论语》《诗经》《春秋》等,还出土了一组以孔子形象为主题的衣镜。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当时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C.北击匈奴取得巨大胜利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中,汉军大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 )
A.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 B.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
C.西汉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D.儒家思想的传播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史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活埋)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
材料二 汉初百家之学,除名、墨未见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还有相对的势力,尤其是道、法、阴阳、纵横家言,尚相对的显于汉廷与郡国之间。
——《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
(2)材料二所反映的情况对汉朝统治有何不利影响?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伸舒传》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结果如何?产生的影响又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结果却引起 “七国之乱”,晁错被诛。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材料二 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的天眼前家园九万里,守业更比创业难。
(1)结合材料,汉武帝在“守业”中解决了哪一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 从材料中找出这一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2)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王国问题的
(3)“眼前家园九万里,守业更比创业难”,对汉武帝来说,要想“守业”在思想上还有哪一难处 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对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试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1.以下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针对示意图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专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示意图可得出西汉时期,封国所辖的人口和郡数量超过中央。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了中央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王国问题成功解决,巩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汉武帝统治时期,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排除D项。故选A项。
2.刘邦吸取秦亡教训,行郡县之际仍坚持分封,其任上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只有15个,而到了汉武帝时,中央控制的郡、国则高达108个。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影响根深蒂固 B.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C.中央的权力有所加强 D.王国势力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刘邦吸取秦亡教训,行郡县之际仍坚持分封,其任上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只有15个,而到了汉武帝时,中央控制的郡、国则高达108个”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央控制的郡、国数量增多,说明中央的权力有所加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减小,排除A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中央控制郡、国数量的增加,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3.“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秦朝丞相 B.西汉刺史 C.唐朝节度使 D.宋朝知州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刺史,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项正确;秦朝丞相是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排除A项;唐朝节度使早期是军事长官,后期成为地方综合事务的最高长官,排除C项;宋朝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B项。
4.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通过夺去106个诸侯的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武帝削爵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说明统治阶级残暴,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5.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 )
A.“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C项正确;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排除A项;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排除B项;军事上,北击匈奴,巩固我国北部边防,排除D项。故选C项。
6.据下表可知郡县制和刺史制度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秦始皇建立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可知,材料说明秦始皇通过建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可知,材料说明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加强。因此郡县制与刺史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郡县制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汉武帝建立刺史制时国家也是统一的状态,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推动了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未出现促进了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鼎盛,排除A项;题干措施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措施,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
A.汉代耧车 B.唐代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答案】A
【详解】依据“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耧车,西汉汉武帝时期赵过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它由三只耧脚组成,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A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新型耕犁,筒车是唐代出现的灌溉工具,秧马是宋代出现的用于插秧、拔秧的工具,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9.货币因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如图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请分析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秦半两 汉五铢钱
A.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B.继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A项;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秦汉时期主要发展农业,适应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说法不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战国时百家争鸣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尊崇儒术 D.明太祖八股取士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结合所学汉朝史实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主张,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发展儒学,神化儒学,促进儒学建立其正统地位,因此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汉武帝尊崇儒术,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儒学是蔚然大宗的学派,与“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儒学遭到打击,没有与皇权相结合而政治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主要是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形式,与材料所述“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此举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巩固儒学主导地位,C项正确;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即指的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推行削藩策和推恩令剥夺诸侯王的权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豪强,无法得出其发展状况,是否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列图片有助于学习( )
汉代讲经图 西汉长安大学复原图
A.儒学在汉武帝时的地位 B.百家争鸣对汉朝的作用
C.汉武帝从小只接受儒学 D.“推恩令”施行的背景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讲经图”、“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所以,图片有助于学习儒学在汉武帝时的地位,A项正确;百家争鸣局面在汉武帝时期已经结束,排除B项;汉武帝从小只接受儒学材料无法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思想文化方面,不是王国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3.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夏商周的更替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东汉的兴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知识结构示意图信息和所学可知,“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是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措施,“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加强管理的措施,“推恩令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控制的措施,所以①处应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C项正确;夏商周的更替与材料示意图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示意图信息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春秋时期无关,排除B项;材料示意图信息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东汉的兴衰在西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西汉中后期的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内容主要为《论语》《诗经》《春秋》等,还出土了一组以孔子形象为主题的衣镜。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当时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C.北击匈奴取得巨大胜利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A
【解析】根据“内容主要为《论语》《诗经》《春秋》等,还出土了一组以孔子形象为主题的衣镜。”可得出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此才会出现大量的儒家经典,A项正确;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是经济方面,与材料中的儒学无关,排除B项;C项属于军事,与儒学无关,排除C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中,汉军大败匈奴,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 )
A.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 B.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
C.西汉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D.儒家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这有利于西汉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宁,A项正确;昭君和亲,促进汉族与匈奴民族的友好交融,排除B项;材料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与西汉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史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活埋)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
材料二 汉初百家之学,除名、墨未见代表思想的人物以外,各家还有相对的势力,尤其是道、法、阴阳、纵横家言,尚相对的显于汉廷与郡国之间。
——《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
(2)材料二所反映的情况对汉朝统治有何不利影响?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伸舒传》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结果如何?产生的影响又是什么?
【答案】(1)焚书坑儒;李斯。
(2)削弱汉朝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结果:汉武帝接受这个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结果却引起 “七国之乱”,晁错被诛。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材料二 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的天眼前家园九万里,守业更比创业难。
(1)结合材料,汉武帝在“守业”中解决了哪一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 从材料中找出这一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2)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王国问题的
(3)“眼前家园九万里,守业更比创业难”,对汉武帝来说,要想“守业”在思想上还有哪一难处 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对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试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答案】(1)王国问题。汉高祖刘邦曾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3)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流行,很多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