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50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50张)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 高三一轮复习 ——
植被与土壤
课标要求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的案例的图文资料,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植被类型图等相关资料,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壤的类型、特点及分布。
地理实践力:识别植被种类;通过观察土壤的特征识别土壤类型。
知识点
Knowledge points
植被
1
土壤
2
植被
考点一
(一)植被
(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森林
草原
荒漠
经济林
人工草场
农作物
花园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1. 概念与分类
(2)分类:
2. 植被的演替
植被的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一个植物群体被另一个植物群体替代的过程。演替现象贯穿植被发展的始终,表现为植被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新形成的裸地
改造土壤、局地小气候等环境条件
稳定的植被
过分潮湿、过分干燥或缺乏养分
少数种植物(迁移能力强、个体矮小)生长
更多种类的植物生长
(一)植被
(一)植被
2. 植被的演替
演替规律:通常从比较简单的先锋植物
(最先进入裸地的植物被称为先锋植物)
群落开始,占据裸露的岩石。随着时间推
移,先锋群落改变着环境,在原始条件下
不能生存的植物出现了,并且最终战胜了
先锋群落,形成顶级群落(植被演替的最
终阶段称为顶极群落)
(一)植被
3.植被的垂直结构
在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中,所有植物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构成了植物群体的垂直结构。即大多数植物群体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种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关系的特殊形式。
植被的
垂直结构
形成
分布
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类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在地表,除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外,几乎都有植物生长,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世界主要陆地植被包括森林、草原与荒漠等。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草原植被包括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荒漠包括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茎花
板状根
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多藤本、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樟树
桂花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夏季炎热或温暖,
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桦树
枫树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夏季温和短促,
冬季寒冷漫长
云杉
冷杉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温带草原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一)植被
4.植被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荒漠带
热带至温带的气候干旱地区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干旱,降水稀少
阿塔卡玛沙漠花海
昆明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昆明市行道树树种调查研究时发现,昆明行道树多以香樟、滇朴、梧桐、水杉四种树种为主(下图),滇朴、梧桐、水杉在秋冬季节树叶有变黄、落叶现象,香樟树则保持常绿。完成1~3题。
A
C
对点演练
1.四种树种中,属于常绿林的是(  )
A.香樟 B.滇朴
C.梧桐 D.水杉
2.水杉叶片呈细长状,是因为(  )
A.利于保存水分 B.减少阳光灼伤
C.减少水分蒸腾 D.利于吸收水分
3.梧桐树的特征可能是(  )
A.四季常青 B.耐盐碱、耐贫瘠
C.喜阴、喜湿 D.耐寒、耐旱
B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主要包括热量、降水、光照、风等。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茂盛,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然因素 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
①热量:植物生长快慢与气温高低有关;热量决定植被类型;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不均匀,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
②水分:降水是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主要水分来源;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被也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③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④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
⑤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还能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会使植物变形,如旗形树的背风面长势好;山顶风力大,树木矮小匍匐地面(矮林)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自然因素 对植被的影响
地形 ①海拔影响植被垂直地带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布
②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影响植被生长和类型
土壤
水文
①酸碱度影响植被类型
②肥力、水分含量、特性、厚薄等影响植被生长
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不适合某些植被,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植被形态 对环境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耐旱;耐贫瘠;抵抗强风
叶片厚、有蜡质层 反射阳光,减少蒸腾,抗旱
叶子细小 防蒸腾,防热量散失
茎粗壮 储水量大
倾斜 当地风力大
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猴面包树的形态



枝叶较少
减少水分蒸腾
树干呈桶状
木质疏松柔软
树皮坚韧结实
根系发达
储水量大
利于湿季储水
减少水分散失
利于吸收深层地下水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长慢
环境湿冷,气温低
光照不足
土壤贫瘠
灾害影响
外力作用
大风,将树木扭曲
地势,原先平坦变倾斜
岩层石缝的挤压
冬季积雪多
在一些高山的山顶或山脊,矮化、扭曲及变形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的树林分布, 大多分布在山地林线的上限附近。
植被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矮曲林的形态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调节温差;增加蒸腾,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
地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
土壤: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形成
水文: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减少含沙量;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削减风浪,保护堤岸
生物: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植食性动物提供食物;树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遮光导致森林结构变化
(一)植被
5.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不同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
区域 森林的环境效益 举例
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尤其是丘陵山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长江中游山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 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沿海地区 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 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的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 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故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
(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1示意试验区位置,图2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真题演练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
植被茂密, 枯枝落叶积累多;
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1示意试验区位置,图2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真题演练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技术方案:(冬季)机械疏伐,(春季)清理林下灌草,减少易燃物,开辟隔离带,防止野火蔓延;引入食草动物放牧,(食草动物)啃食并踩踏林下植物。
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1示意试验区位置,图2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真题演练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林下光照要充足;
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
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
森林群落结构复杂;
资金充裕。
土壤
考点二
(一) 土壤
1.土壤的组成
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
A.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后,
可以释放植物所需的钾、磷、钙、镁等养分。
B.有机质: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
育的主要标志。
C.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存于土壤空隙中。
D.水分: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
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一) 土壤
2.土壤的观察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土壤类型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成因和特点
黑色土壤 东北地区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土壤颜色较黑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氧化铁含量高,土壤呈红色
青色土壤 东部降水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淹地区 土壤中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呈白色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我国不同颜色的土壤分布示意图
(一) 土壤
2.土壤的观察
黑龙江东北平原黑土地
陕北黄土高原
云南东川红土地
(一) 土壤
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三种类型。
2.土壤的观察
砂土
土壤 成分 性能 判断方法
砂土 以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用食指和拇指搓捏时有砂砾的感觉,干时有沙沙声,湿时无可塑性
(一) 土壤
2.土壤的观察
壤土
土壤 成分 性能 判断方法
黏土 以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壤土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搓捏时有细腻感,可见到光泽面,干时细土可进入指纹,湿时可塑性强
除了砂土和黏土类的可以粗略归为壤土类
(一) 土壤
2.土壤的观察
③土壤剖面图:土壤剖面一般反映的是土壤垂直变化。森林土壤和耕作土壤剖面常为分析
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黑色或灰黑色
溶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层沉积、积累,质地粘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
坚硬的岩石
(一) 土壤
2.土壤的观察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保肥保水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③土壤剖面图:土壤剖面一般反映的是土壤垂直变化。森林土壤和耕作土壤剖面常为分析
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一) 土壤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一) 土壤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植物:枯枝落叶、枯残根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
动物:动物遗体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搅动、搬运土壤等,可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透气性;
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腐殖质形成,形成土壤肥力
(2)生物
(一) 土壤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
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
间接影响: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过程。
(一) 土壤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①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②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③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
(一) 土壤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5)时间:在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深厚,大概在1m左右,按照土壤的形成时间,需要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才能形成如此后的土壤
(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一) 土壤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耕耘
Ploughing
灌溉
Irrigation
施肥Fertilize
收获Harvest
改变土壤结构
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水分
温度状况
剥夺归还土壤
的部分有机质
改变土壤的
营养元素组成
(2024·漳州模拟)土壤碳含量取决于碳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输入主要受有机体残渣归还量的影响。下图示意贡嘎山东坡针叶林中四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碳含量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其中S1~S4样地海拔逐渐升高,据此完成1、2题。
B
对点演练
1.图中a、b、c层分别对应土壤剖面中的(  )
A.母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B.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C.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D.淋溶层、母质层、淀积层
2.S2样地b层土壤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该现象指示了S2样地(  )
A.枯枝落叶最少 B.大气温度最高
C.微生物量最少 D.淋溶作用最强
D
3.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波动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3~5题。
对点演练
4.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
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A
D
5.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回答3~5题。
对点演练
C
(一) 土壤
4.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01
03
04
02
功能
(一) 土壤
4.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对低产土壤的改良
土壤改良措施
水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化学改良
灌溉、排水、洗盐、放淤等
深耕、压砂、掺客土、轮作、增施有机肥等
施用特定的化学物质,改良土壤化学特性
(一) 土壤
4.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对优良土壤的养护——种养结合
土壤
养护
低产土壤
优良土壤
贫瘠土壤
盐碱化土壤
增施有机肥
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
广施农家肥
(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真题演练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由于上部土层(表土层和白浆层)为砂质壤土,质地较粗,保水蓄水能力弱,水分蒸发快,淀积层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阻碍地下水对上部土层水分的及时补给,导致少雨季节土壤水分缺乏;雨季上部土层水分易下渗,受淀积层阻挡容易滞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多。
(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真题演练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培垄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培垄和沟底深翻减少了白浆层的不利影响,利于作物扎根;沟底深翻改变了土体“上砂下黏”的不良构型,有效缓解了土壤少雨季易旱、雨季易涝的问题,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沟底利于冬季积雪,可以改善冬小麦土壤墒情;雨季前冬小麦收获,两垄之间的沟有利于雨季排水,减轻渍涝危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