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后分层检测案18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合格考全员做】1.除下列哪项外,其余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A.古生物学 B.比较解剖学C.胚胎学 D.生态学2.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 )A.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的顺序出现B.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C.脊椎动物具有结构相似的器官D.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3.一只雌蛙能产卵4 000~5 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能发育为成体。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C.遗传和变异 D.自然选择4.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慢,分析其原因是( )A.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生存斗争缓和B.海洋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生物变异少C.海洋生物一般比陆地生物低等D.海洋中生存斗争激烈,很多生物被淘汰5.日本有一种鹰仅存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这是由于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解释这种现象可用( )A.定向选择 B.生存斗争C.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6.下列哪项事实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 )A.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的昆虫B.人类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反而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C.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突然出现大量新物种的化石,而这些物种的形成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D.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7.肺鱼在夏季如遇池塘干涸,常藏身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苏醒”。下列各项均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B.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这是环境迫使肺鱼产生这种变异D.这是肺鱼与环境长期斗争的结果8.桉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病毒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9.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10.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甲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______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到了________作用。(2)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关系叫________。在害虫进化过程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________个体。(3)下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________(填“前”“中”或“后”)。【等级考选学做】11.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12.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株。按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说明( )A.物种是可变的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13.(不定项选择)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14.(不定项选择)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15.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个体数量逐渐上升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_______的个体。(2)在消灭害虫的方法上,从实验结果上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变。阐述你从图二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比较不同蝇的DNA序列,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如图为编码甲、乙、丙三种蝇呼吸酶的部分相对应的基因片段、DNA单链及DNA单链中的碱基序列。如果让c′链和b′链分别与a链混合,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与甲蝇的亲缘关系最近的蝇是______,上述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证据。【素养达成练】16.下列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等量的多组,每组再分为等量的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表明抗性低,反之则表明抗性高。选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1)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_______。(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性的产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和DDT的关系是________。(4)DDT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1.解析:古生物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化石等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生物形态、结构和发育方面的证据。答案:D2.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选项A符合题意。答案:A3.解析:一只雌蛙能产卵4 000~5 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能发育为成体。那是因为受精卵在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些环境条件对受精卵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包括食物、天敌、水温、空间等。要发育成成体首先要与恶劣的无机环境作斗争,其次,同种生物之间要为食物、生存空间而发生斗争,且随时面临被天敌捕食的危险。答案:B4.解析:环境的简单或复杂对生物进化速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稳定的环境中,非变异个体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新物种的产生缓慢;若环境变化大,非变异的个体会逐渐失去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有些变异的个体因适应变化的环境而在生存斗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速度较快。与陆地相比较,海洋环境相对稳定,所以海洋生物进化的速度较陆地生物的慢些。答案:A5.解析: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积累,不利变异则逐代被淘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日本这种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具体体现。答案:C6.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个渐变的过程,而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恰恰是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的。答案:C7.解析:肺鱼能进行夏眠度过干旱的季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变异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能使生物产生某种变异。答案:C8.解析:在未使用该感冒药之前,感冒病毒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感冒药后,由于大多数病毒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并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药物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病毒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病毒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只是对不同变异的病毒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答案:C9.解析:拟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通过环境的定向选择后,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不利变异被淘汰。答案:B10.解析:甲虫与杀虫剂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由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甲虫种群个体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杀虫剂对甲虫起到了选择作用,其中抗药性的个体是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无抗药性的个体会被淘汰,经过一代代的选择,甲虫种群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会增加,农药的治虫效果会下降。从使用杀虫剂之后甲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害虫具有抗药性应在使用杀虫剂过程前,如果抗药性出现在使用杀虫剂过程中或过程后,甲虫会灭绝,与题图不符。答案:(1)差异 不定向 选择 (2)生存斗争 具有抗药性的 (3)前11.解析:由自然选择学说可知,生物的进化是漫长的过程,因此仅一代时间之后的性状是无法判断的,子代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答案:C12.解析:生物的高繁殖率、低成活率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生物过度繁殖使后代的数目急剧增加,而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在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时,进行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生物大量繁殖和少量生存的事实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达尔文用生存斗争的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答案:B13.解析: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该种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抗寒性状在后代中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自然淘汰。答案:ABD14.解析: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A正确;图中a→b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正确;b→c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C正确;农药的作用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抗药性早已存在于该种群,只是将抗药性弱的个体淘汰了,D错误。答案:ABC15.解析:(1)(2)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处理后效果不同,电离辐射处理后效果更好一些,杀虫剂处理后害虫数量还会上升,原因是害虫中原来有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个体,经杀虫剂选择后保留并大量繁殖,使种群数量上升。(3)电离辐射后导致了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由图二所示可以看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能够产生新的等位基因。(4)由于丙蝇的DNA分子单链中与甲蝇的DNA分子单链中能够互补的碱基较多,所以可判断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答案:(1)具有抗药性 (2)电离辐射处理效果比杀虫剂好,若杀虫剂处理时间过长,则害虫种群抗药性逐渐增强,其数量还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②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4)丙 分子水平上(或分子生物学)16.解析:对自然选择的理解要明确:生存斗争是动力,是外因;变异和遗传是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定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适者生存。根据变异的不定向性,我们可知家蝇的个体存在着抗性的差异,而DDT的作用就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多次的重复实验,实际上相当于进化过程的多代选择,最终存活率的提高表现为适者生存。答案:(1)96% (2)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长期选择 (3)生存斗争 (4)选择 (5)家蝇的个体中原来就存在着抗性的差异,经DDT处理进行的选择(因A、B为同组),抗药性强(适者)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就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家蝇就产生了抗药性(尽管B组从未接触过DDT)。课后分层检测案19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合格考全员做】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2.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A.进化为另一物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灭绝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C.环境条件稳定基因频率不变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4.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微的趾蹼(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水坝,使老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个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蹼,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蹼的老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B.若谷中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6.镰状细胞贫血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7.在某一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人群中,调查得知,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约占16%,则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按AA、Aa、aa顺序排列)( )A.0.36、0.48、0.16 B.0.48、0.36、0.16C.0.16、0.48、0.36 D.0.16、0.36、0.388.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9.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10.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1)植物种群中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此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是由________提供的,是否发生进化取决于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级考选学做】11.如图所示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00%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1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C.不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13.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下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14.(不定向选择)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均发生了进化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1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则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数量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素养达成练】16.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坐标图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选取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做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本实验应如何操作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B正确;一个池塘内的所有鱼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鱼是总称,有许多种类,C错误;马尾松是同一个物种,所以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D正确。答案:C2.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种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灭绝。答案:D3.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环境条件保持稳定,说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影响,但是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化,基因不一定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进化。答案:A4.解析:沼泽地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蹼,少数无趾蹼,说明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有趾蹼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变形成,而不是没有趾蹼的老鼠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蹼。答案:C5.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非糯性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糯性不抗病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F1的基因型是YyRr,F1的基因频率是Y=50%,R=50%,连续自交三代,水稻非糯性与糯性个体生活力相当,自然环境没有对其进行选择,抗病与不抗病个体生活力不同,自然环境对其起选择作用,rr(不抗病)的个体可能会患病而被淘汰,而使r基因频率降低,R基因频率升高,因此在自然情况下,Y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答案:D6.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答案:A7.解析:人群中隐性性状者(aa)的比例为16%,则q2=0.16,q=0.4,而p=1-0.4=0.6,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计算出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6,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8,aa的基因型频率为0.16。答案:A8.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先增加后减少;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频率增加。答案:B9.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答案:A10.解析:(1)由题意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的基因频率=30%+50%×(1/2)=55%,a的基因频率=1-55%=45%。(2)(3)若该植物自交,自交后代产生的基因型比例为:AA=30%+(1/4)×50%=42.5%;aa=20%+(1/4)×50%=32.5%;Aa=(1/2)×50%=25%。同法可求出: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42.5%+25%×(1/2)=55%,a=45%。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前后代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发生进化。(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答案:(1)55% 45% (2)42.5% 32.5% 55% 45% (3)没有发生进化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4)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的改变11.解析:杀虫剂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遗传,也可能来源于自身基因突变,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100%,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答案:B12.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C13.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答案:D14.解析: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频率,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A正确;由于甲、乙两个种群不一定一样大,所以不能判断混合后的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两个种群基因频率均有改变,故均发生了进化,C正确;环境通过对表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D错误。答案:AC15.解析:(1)由图可知,X表示突变(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2)小岛上蜥蜴原种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数量比例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16.解析:(1)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0%-40%=40%,a的基因频率为40%+1/2×40%=60%。(2)由于aa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绘图时应注意起点和趋势。(3)由题图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长,B的尾羽长度在A、C之间,所以是将A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C组鸟的尾羽上,B组鸟作为对照;雄鸟筑巢数是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答案:(1)60%(2)(3)①雄鸟尾羽的长度 将A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粘在C组雄鸟的尾羽上,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 ②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课后分层检测案20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合格考全员做】1.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①②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2.下列关于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进化B.只有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才会发生进化C.进化的结果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3.下列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D.克隆羊多莉4.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B.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5.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来解释,正确的是(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B.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6.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7.对于二倍体西瓜来说,四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的物种,其原因是( )A.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产生了生殖隔离C.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D.出现了新的基因8.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种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级考选学做】10.下图表示我国黄河两岸a、b、c、d 这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判断d物种和b物种是否为不同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者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11.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①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有生殖隔离 ②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③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④环境能使生物发生进化,而生物不会使环境发生进化 ⑤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12.2011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最早的驯养狗化石,该化石与现代格陵兰萨摩犬在形态大小上最为接近,而与狼在牙齿特征上特别相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狗可能是人类通过驯养狼演变而来的B.现代格陵兰萨摩犬与狼不存在生殖隔离C.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D.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3.(不定项选择)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和乙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有利的C.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自然选择使甲、乙和丙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14.(不定项选择)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基因库不同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15.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种果蝇(物种1与物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①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所示);②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时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基因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_______。(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Ⅰ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________的。(3)果蝇最多只能飞越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_______(填“物种”“个体”或“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多选)。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B.环境导致果蝇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亡的基因D.某些类型的果蝇天敌大规模增加【素养达成练】16.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1)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发生了进化,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的结果。(3)根据题目信息,能否判断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为什么?1.解析:物种就是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①错误,②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④错误。答案:D2.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进化,A正确、B错误;生物进化使基因库发生了改变,如果这种改变不大,则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会发生变化,如杂合子连续自交的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但是基因频率不变,D错误。答案:A3.解析: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四倍体西瓜自交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四倍体西瓜是一个物种,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则四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A符合题意;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未突破物种的界限,仍属于同一物种,B不符合题意;骡是不育的,不能称为一个物种,C不符合题意;克隆羊多莉是经无性生殖产生的,其遗传组成基本不变,仍属于原来的物种,D不符合题意。答案:A4.解析: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能产生生殖隔离,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若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属于同一个物种,人为地放在一起,由于不存在生殖隔离仍能产生可育后代。答案:B5.解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不同种群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使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这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A正确。答案:A6.解析: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答案:B7.解析: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因此,对于二倍体西瓜来说,四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的物种,原因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B8.解析: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由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而产生生殖隔离;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属于生殖隔离。答案:D9.解析:(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种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因为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20%,d的基因频率为80%。则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2)否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10.解析: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b物种迁到黄河南岸后,与c物种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是判断d物种和b物种是否属于两个物种的依据,D正确。答案:B11.解析:地理隔离也会使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①不合理;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②合理;新物种形成,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③不合理;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使环境中增加了氧气,环境也发生了进化,④不合理;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⑤不合理。答案:B12.解析:从题中信息分析,驯养狗化石与狼在牙齿特征上特别相近,说明狗可能是人类通过驯养狼演变而来的,A正确;现代格陵兰萨摩犬与狼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就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C正确;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正确。答案:B13.解析:生殖隔离包括不能自由交配、胚胎致死、产生后代不育等,能进行自由交配的生物,不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有利的,B正确;基因库是对种群而言的,甲、乙属于两个种群,因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C错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答案:BD14.解析: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频率将发生改变,但基因突变频率不一定因此增加,A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其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进而引起基因库出现差异,B正确;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C正确;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BC15.解析:(1)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的果蝇间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3)甲、乙两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4)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起选择作用。答案:(1)一个果蝇种群 (2)不定向 (3)物种 甲、乙两地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胚胎早亡),说明存在生殖隔离 (4)ACD16.解析:(1)该种蜣螂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发生变化,说明其发生了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1)该蜣螂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自然选择 (3)不能。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课后分层检测案21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合格考全员做】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发生变异的个体总是能适应环境的C.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D.协同进化总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可相互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协同进化发展4.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5.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A.有长着细长花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D.不同物种的进化是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6.下列关于生物协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进化速度是相同的B.所有新物种的诞生是同时的C.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所有生物的进化都是同步进行的7.如图是某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一条宽20 m、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条宽也是20 m、东西向的铁路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区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可能会增加B.地理隔离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C.该物种在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D.该物种在②④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突变和基因重组8.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其天敌的视觉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双方相互选择、协同进化C.生物为生存而斗争D.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9.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______________。(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的结果。【等级考选学做】10.银杉和大熊猫分别是植物界和动物界著名的“活化石”,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它们成为“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A.它们基因突变的频率为0B.它们不通过基因重组方式产生变异C.它们已停止生物进化D.它们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进化速度非常缓慢11.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子,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子致命疾病的病毒。如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子的死亡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子因发生可遗传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可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子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下列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 )①隔离 ②自然选择 ③突变 ④定向进化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性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甲地区 78 20 2乙地区 64 32 4丙地区 84 15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3.(不定向选择)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14.(不定向选择)许多动物在不同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继续繁殖而使数量增多。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 为抗药性个体),其中瓶颈部分代表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生物进化的方向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说明害虫对环境进行了选择D.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下降,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15.“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素养达成练】16.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交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____________。这样得到的后代是几倍体?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如图),请填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正确;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正确。答案:C2.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均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A错误;发生变异的个体不一定能适应环境,B错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或种间互助相互影响,D错误。答案:C3.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答案:B4.解析: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可知,B化石在A化石之前出现,所以A化石是经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这取决于它们的亲缘关系。答案:B5.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答案:D6.解析:生物的进化是在漫长年代中逐步进行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不可能是同步进行的。所谓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答案:C7.解析:某动物的生活区域被分成四个小区域后,因为生物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影响了该物种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所以其基因多样性可能会降低,也可能会增加;该动物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由于活动面积减小,生存斗争可能加剧;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生物的进化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答案:D8.解析: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天敌的视觉越发达,越容易发现食物昆虫,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不适者被淘汰。这是双方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故选B。答案:B9.解析:(1)两者属于不同水域,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1)地理隔离 (2)遗传 协同进化10.解析:“活化石”是指和古老的祖先相比,进化速度非常缓慢的活体生物。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改变,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某些生物(比如银杉和大熊猫)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几乎相同,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它们的形态对环境一直比较适应,不需要改变。因此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仍几乎相同,主要原因是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生物的进化非常缓慢。答案:D11.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兔子因发生可遗传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可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子和病毒已发生协同进化,这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B、D错误,C正确。答案:C12.解析:某通道蛋白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可推知控制此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为(20+2×2)/(100×2)×100%=12%,B错误;通过计算可知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是最高的,但是不能得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的结论,C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抗性基因频率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答案:D13.解析: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的不同深度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答案:BCD14.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并不一定进化成新物种,B错误;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害虫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说明环境对害虫进行了选择,C错误。答案:ABC15.解析:(1)已知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可由公式: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30%+(1/2)×60%=60%,则a的基因频率=1-60%=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为36%、Aa为48%、aa为16%。(2)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处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答案:(1)AA为36%、Aa为48%、aa为16% (2)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该基因频率会减小 (3)物种16.解析:(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得到不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由于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偃麦草是二倍体,所以F1产生配子时,会出现联会紊乱,导致F1不育。(3)将F1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得到的植株再进行减数分裂时,能正常联会,产生配子和可育子代。加倍后成为八倍体,此时没有经过地理隔离。(4)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最终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形成新物种。答案:(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3)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八倍体 此物种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4)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生殖隔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后分层检测案18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doc 课后分层检测案19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doc 课后分层检测案20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doc 课后分层检测案21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