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
语文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自然中所有的物种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和谐与多重的平衡之中,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纵观整条生命锁链,也许我们并无依据,更无资格界定谁是“害虫”。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必须同时具备“自主生长”与“自我保护”两种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任何物种生存当各怀绝技,互利互惠,正像那句德国谚语:“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其防卫又各有绝招,有的长刺,有的含毒,有的恶臭,有的干脆以极大的繁殖力,产下成千上万的后代,只要有一二成活就不会绝种。凭借着这两种天赐本领,在天敌存在的环境里,每个物种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侵害,在大自然中立足,生生不息,并与其他物种动态平衡,偕同繁衍。
人类不断地将原本野生的植物移入田园。受到特殊保护的植株也逐渐自行解除武装,退化自我防卫能力,完全依赖人类的庇护。它们按照人类的意愿,使自己长得叶肥、果大、粒饱、味美、株高,奉行“全力发展,不要防卫,依靠保护”的政策,使自己成为“不设防”的物种。它们这种体态特质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口福,也成了各种动物伺机捕食的首选目标。
许多农作物原始的野生形态本非这般招摇。经过人类调教,它们现行的生存状态,实乃生命之大忌。这等于把自己的软腹部完全坦露给对手,又怎能不招引大批天敌蜂拥而至呢?对此局面已经难以招架的人类,无奈之际,将其统称“害虫”。可见,是先有人类育出无防卫能力的肥美之物,然后才引出“害虫”概念。倘它们仍是旷野中的野麦、野菜,怕什么害虫吗?
对付害虫,我们人类重要的法宝——杀虫剂也越来越失灵了。我们的对手不仅是一个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更是一个繁殖周期短、迅速更新的种群。不管人类施用什么药剂也只能灭其一部,留下来的却成了抗药性一代胜过一代、为害能力越来越强的品种。杀虫剂是个两难之物,既要虫死又要人活。这场艰难的人虫之战弄得我们多少有点气急败坏。跟害虫斗红了眼的菜农,有时真有点失去了理智,不顾后果地使用了剧毒农药。食此蔬菜使人致命,集体食物中毒的事故频频发生。在人虫“化学战”上我们人类真不如蛇族。你看人家眼镜蛇所施剧毒液可使猎物当即毙命,所含毒液对自己绝对无害。
我们是否应该改换一下思路,更新一下现有观念,从根本上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呢?我们能否牺牲一些产品的肥美高产,选换一些味差些、实小些,但自我防卫能力强,基本上无需农药的物种呢?虽说不可能人人都去采挖野菜,但我们能否不断地移植野种,限定人工培育种植代数呢?也许这种野性未脱的园中作物反而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草——这个家族让我打心底里充满敬意。其实我们现在食用的稻麦豆菜原本都是草。人类选择了几种“可教”之草加以驯化,才有了农业。它们一经人类调教,也就脱离草籍。而把那些野性不改、久驯不化、不甘为我所用的顽璞物种,一概轻蔑地称为“草”。其实这种野性当中,自有一种顽强保持自我的风骨,一种不肯寻求庇护的自主,一种不甘人类使役的自尊,一种不受人施舍(肥料)的自立。它们对自己的生存能力有绝对的自信——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它们的存在就是对人类霸主地位的挑战。它们生就一副坚根韧骨,任你人踩车碾虫咬兽啃,经得起草原荒火,耐得住旱涝蝗雹。甚至小行星撞击地球、严酷的地质冰期都没能让它们绝种。常言道“人不如草”,这句话应由贬词变为敬语才对!
凡事都是先“养弱”而后有“害侵”也。
遗憾的是,我们不光是在园田农业上养弱引害。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养弱哲学”。“养弱”多为强者所为。通常“养”与“被养”所处地位悬殊,一方对另一方足以构成支配地位时,“养弱”才多有发生。中国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更是养弱的肥沃土壤,也形成了各行各业严厉的行为规范。如“慈不掌兵”“棒打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些虽说都有道理,但也极易造成理解偏颇,酿成“养弱”的积年苦果。
在“教育园地”里,辛勤的“园丁”们确实有点把学生当作娇嫩的园田幼苗般精心呵护。但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方面却缺乏同等的重视。杨振宁教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这种“填鸭式”教育“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这种教育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灵活性,以及束缚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
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也多有“园栽”弱态。这也许是过去计划经济束缚过紧的结果。个体经济反倒表现出某些“草”的强韧特征,灵活多变,经得起践踏。
中国历来是座大学校,敬先贤、遵古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说,每个好公民都有一副虔诚的“学生相”。我们得天独厚的教化彻底泯灭了人们的野性与个性,越是文化发达之地越是有效。有一个让我一直迷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一个雄才大略、创立霸业的政治枭雄出自名都大埠、文化发达之地,而是大多生于穷乡僻壤中。大概这些远离教化之地尚能保存点生命力强盛的野性与未曾磨灭的个性,草莽——这才是诞生英雄豪杰的真正沃土!历史总该带点斑驳的铜锈。它不该是一尊擦得耀眼的青铜古爵。生命之野性是否也应像宝鼎之铜锈,不宜完全磨去?
(摘编自詹克明《世上本无害虫》)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所有物种既“自主生长”又“自我保护”,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构建了和谐且平衡的巨大的生态系统。
B.野生植物被人类移入田园,受到特殊保护,变为自我防卫能力退化的肥美之物,满足人类口福,易招引大批天敌攻击。
C.农业是人类驯化“可教”之草的产物,不断移植野种,限定人工培育种植代数,才能培育更利于人体健康的园中作物。
D.中国得天独厚的教化传统会泯灭人们的野性与个性,名都大埠、文化发达之地几乎没有一个政治枭雄就是明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谚语“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说明大自然物种各怀绝技、互惠互利的生存法则,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
B.世上本无害虫,害虫是人类面对移植于田园的野生植物招引大批天敌而难以招架的局面后,给予这些天敌的特定称谓。
C.文章中,作者赋予“人不如草”以新义,表达了对草所代表的自主、自尊、自立、自信等生命韧性与野性的肯定与赞美。
D.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盛行“养弱哲学”,“慈不掌兵”“严师出高徒”等行业规范极易造成理解偏颇,酿成“养弱”的局面。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先‘养弱’而后有‘害侵’”的一项是( )
A.溺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
B.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使木寿且孳也。
C.政府对企业大包大揽,代其制订生产计划,包销产品,这样,企业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D.为了管理好班级,班主任事无巨细,件件必躬亲,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4.文章中使用“恶性循环”“斑驳的铜锈”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文章采用了哪些方法说明“生命之野性”的重要性?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泰格特 (澳大利亚)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可作出不同的解读,若用心回味,从中能悟出人生的况味和哲理。
B.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
C.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病房,一张门,一扇窗,两个人,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它一概从略,天地如此狭小而人物塑造格外丰满。
D.“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到了不靠窗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7.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
C.《老人与海》中写桑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
D.《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在“情理之中”。
8.文中两处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
9.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因宋人需避宋钦宗(赵桓)讳,改为威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其初A之所以不用者B徒以有仲焉C耳D一日无仲E则三子者F可以弹G冠H而相庆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的“游”与《鸿门宴》“秦时与臣游”中的“游”意思相同。
B.“鲍叔遂进管仲”的“进”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的“进”意思不同。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文中指诸侯之死。
D.“威公声不绝乎耳”的“乎”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鲍叔知道管仲很有才能,即使被管仲欺负也始终对他很好,后来还向齐桓公推荐他。
B.材料二苏洵认为虽然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但齐国之治在于鲍叔,而齐国之乱在于管仲。
C.材料二苏洵认为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可见管仲识人不如鲍叔。
D.两则材料对鲍叔均给予肯定,材料一认为鲍叔能善待管仲,材料二认为鲍叔使齐国太平。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对于管仲对齐国的影响,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评价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注]。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不相当:“蓬”与“根”不相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写出了鸿雁迁徙的特征:冬日南下,春日北归。
B.“万余里”从空间角度突出了行程遥远,“万岁”从时间角度突出了分离之久。
C.诗人用“戎马不解鞍”四句塑造了征夫马不解鞍、甲不离身、英勇顽强的形象。
D.这首诗前十句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浑然一体。
1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设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又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为“ , ”,和《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异曲同工之妙。
(2)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和“今之众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众多运动员凭借卓越实力在赛场上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然而,追星行为一旦跨越理性的界限,便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等畸形价值观的诱导下,不再关注赛事本身,而热衷于人为加戏地为偶像“博C位”“争第一”。不仅这种畸形的风气歪曲了奋斗的真正意义,也误会了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这句歌词,生动描绘了一些粉丝对偶像的狂热心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些年轻人将偶像视为理想自我的投射,无可厚非。然而这种 ① 很可能导致他们忽视客观事实,陷入“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与无底线的情绪化宣泄之中。他们往往只关注偶像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却难以发现或效仿偶像的内在品质。更有甚者,将全部情感寄托于偶像身上,进一步削弱了与真实生活的联系。
对身处“饭圈”的粉丝而言,爱无需理由,却 ② 。只有合理合法、文明健康的表达,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本届奥运会上,勇夺女子网球单打冠军的郑钦文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在赛前,她多次观看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冠的视频,21岁的她坚信自己“也可以做到”。训练时的刻苦、 ③ ,是郑钦文向偶像致敬的独特方式。同时, ④ 鼓励粉丝读书,还是带动粉丝积极投身公益,她与粉丝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既创造了多彩的文化景观,也传递了美好与温暖。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等畸形价值观的诱导下
B.陷入“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与无底线的情绪化宣泄之中
C.对身处“饭圈”的粉丝而言
D.21岁的她坚信自己“也可以做到”
20.请根据前后文在文中横线处内补写恰当的词语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①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②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③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④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⑤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⑥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
21.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的生命格局,若与国与民共振,才真正有了风骨与气象。”一中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如是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孙中山先生曾如是说。的确如此,作为身处大好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我们要勇担振兴民族的责任,少年力微仍系国,时代在向前,吾辈应向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恶性循环”高度概括人虫“化学战”两败俱伤、越来越坏的恶果,言简意赅,触目惊心。②“斑驳的铜锈”即青铜古爵上的锈迹,比喻生命中未曾磨灭的野性与个性,通俗易懂。与“擦得耀眼”形成对比,强调野性与个性“不宜磨去”。
5.①引用。引用杨振宁的言论等来说明,极具权威性。②类比。将植物野性与教育、企业等的野性进行类比,水到渠成地说明生命之野性的重要作用。③对比。将农作物与其原始的野生状态对比,突出农作物因“养弱”失去野性导致“害侵”的后果。④举例。列举农作物、草的生存等来说明,事例典型,说服力强。
6.C 7.D
8.前一处表明了病人被“到靠窗位置去”的念头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心态;后一处表明了病人在病友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
9.①从情节上看,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出人意料,曲折生姿。②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真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③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10.BDE 11.D 12.C
13.(1)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2)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但是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14.①材料一肯定管仲。认为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因为任用管仲出谋划策。
②材料二指出管仲过失。认为齐国发生祸乱,是因为管仲没有举荐天下贤者。
15.C
16.①诗中以“鸿雁”“转蓬”喻征夫,“鸿雁”在“无人乡”,“转蓬”总是随风飘扬,表达了对东征西战生活的厌倦。
②最后四句以“神龙”“猛兽”“狐”起兴,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有家难回的无奈之情。
17.君子生非异也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犹且从师而问焉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18.这种畸形的风气不仅歪曲了奋斗的真正意义,也误解了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 19.D
20.①狂热心态(狂热的心态)
②需要克制(需要方法)
③赛场上的拼搏(赛场上的努力)
④无论是(不管是)
21.③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
⑥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2.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
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
③《鲜生史》,一语双关,新巧别致,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23.例文:
时代千帆竞发,青年奋楫启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言简意赅,道出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理想与追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当以担当为楫,奋楫启航,与国与民共振,展现出真正的风骨与气象。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我们身处大好时代,正值芳华,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青年更应挺身而出,勇担责任。
古往今来,多少青年才俊以担当成就了一番伟业。西汉名将霍去病,年仅十七岁便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他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担当,为国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青年志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为之奋斗终身。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了青年的担当与责任。
在新时代,也有许多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担当精神。“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90 后”抗疫英雄们,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不畏艰险,逆行而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年的担当与奉献。他们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海枯石烂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至今仍振聋发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以担当为己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以担当为楫,奋楫启航,与国与民共振,展现出青年的风骨与气象。让我们用青春的激情和汗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