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yí) 启迪(dí) 腐草为萤(yín)
B.塾师(shū) 墨守(mò) 生也有涯(yá)
C.愚昧(mèi) 异端(duān) 辨伪去妄(wàng)
D.大儒(rú) 停滞(dài) 不打折扣(zhé)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盲从 锻练 步骤 妄自菲薄
B.流俗 严谨 启迪 自爆自弃
C.虚妄 造诣 借鉴 不攻自破
D.评判 治学 修证 勇往直前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墨守——因循守旧,不肯前进。
B.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他人。
C.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 流俗——指一般的风俗习惯。
D.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不曾学——没有学到。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要把我市建设成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C.这一款手机设计别具匠心,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D.苏州园林处处如画,置身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经过中国小将谷爱凌奋力拼搏,终于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B. 近段时间来,全国各地开展广泛“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主题教育活动。
C. 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D. 浩坤湖旅游休闲度假景区,距百色至凌云二级公路约五公里的距离,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B.什么是民间历史文献?它一般是指普通民众使用的文字资料,包括族谱、账本、日记……等。
C.“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D.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令不少观众感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从历史课本中“活”了起来。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想象力是人类拥有的一项既关键又特殊的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想象力。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十分复杂。___、___、___等,共同塑造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想象。
(摘自刘慈欣《想象力叩开创造之门》)
A.与大自然的接触、与不同人不同文化的交流、从学校和书本中获取的各种知识
B.与大自然的接触、从学校和书本中获取的各种知识、与不同人不同文化的交流
C.从学校和书本中获取的各种知识、与大自然的接触、与不同人不同文化的交流
D.从学校和书本中获取的各种知识、与不同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大自然的接触
8.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            ,               。
9.名著阅读。
“兄弟”是《水浒》中最令人动情的两个字,根据下列内容分别选择正确的一项。
【甲】 拿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
【乙】 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
【丙】 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
A.武松 B.李逵 C.鲁智深
10.在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某校开展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学生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征集对联
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
活动二:举办辩论赛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有关部门取缔了路边摊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发表观点,阐明理由。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语言精简有力,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B.“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C.文章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D.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1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
D.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13.请分析第⑥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4.你在学习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怀疑精神”?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 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 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15.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17.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既要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
20.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 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 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 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 谨慎,不粗心,不 苟且。写汉字, 一点、一横也不放 过;写外国字, “i ” 的点、“t ”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 有缓的习惯,前 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 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 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21.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
22.本文谈良好习惯的养成时,第 段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答:
2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24.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请联系上下文,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链接材料】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社化自信。
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答:
答案
1.C 2.C 3.B 4.A 5.C 6.D 7.B 8.示例(1)用文字传递温暖 能让人回味无穷 (2)用言语传递温暖 能让人豁然开朗
9.【甲】C 【乙】A 【丙】B
10.活动一: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尽显文明新风
活动二:示例①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点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②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路边摊点经营收入往往是某些家庭的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这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
11.D
12.A
13.内容上,总结上文,指出“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并用“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出本段文字的分论点;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
14.主观性试题,列举学习中体现了“怀疑精神”做法即可。如:遇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问题要举手提问;带着问题来学习;查找资料对所学知识求证等。
15.[甲]怎样才能鼓励创新[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16.A
17.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的学生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
18.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
19.进行有规则的训练敢于挑战权威
20.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1.一方面论述'以前的读书人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论述'良好的习惯要从勤谨和缓四方面来培养'
22.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描写以前读书人只能背书写文章而没有养成动手动脚的习惯,从而突出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23.不能删去。这句话通过阐述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点明了好习 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上文,点明了中心,也与题目'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